今天至4月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數據顯示:肺癌目前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癥,肺癌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癌癥死亡率首位。
作為惡性腫瘤界的“頭號殺手”,肺癌正以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健康,尤其是其年輕化趨勢和復雜的致病因素,讓早期篩查與科學預防成為當下關鍵課題。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一科主任陳克能表示,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新發肺癌的病例超過106萬,死亡數超過73萬,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
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易感性,不少人確診已是中晚期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郭晶主任醫師介紹,和很多癌癥一樣,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易感性,他在臨床上遇到過一些生活習慣良好但最終確診肺癌的病例,而這些病例往往有著腫瘤家族史。
郭晶說:“這提示我們,腫瘤家族史是不可忽視的高危信號。即使沒有明顯癥狀,這類人群也應納入重點篩查范圍”。
在寧大一院胸外科門診,每天都有因咳嗽、胸痛就診的患者,這其中就有被癌癥“頭號殺手”找上的人,而且他們中有不少人一經確診就已經是中晚期。
“肺癌的可怕之處在于早期癥狀不明顯,等到出現刺激性干咳、痰中帶血、胸悶、胸痛、體重驟降等癥狀時,往往意味著腫瘤已經長到一定程度,壓迫了肺、氣管等器官,此時治療起來會更加棘手,甚至有些人直接就失去了手術機會。”郭晶說。
哪些癥狀是“預警信號”?
專家表示,當身體發出某些“預警信號”時,要合理考慮肺癌的可能性并及時就醫檢查,這些“預警信號”主要包括:
1、咳嗽:這通常是肺癌的首發癥狀,隨著腫瘤逐漸增大刺激支氣管黏膜,患者可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即便服用止咳藥也難見效。
2、咯血:部分肺癌患者會咯血或痰中帶血,這是因為腫瘤組織血液供應豐富,劇烈咳嗽時易造成血管破裂且出血。
3、聲音嘶啞:一些肺癌患者可突然出現或輕或重的聲音嘶啞,甚至在短時間內聲音完全消失,且常規治療往往無效。
4、胸背部疼痛:隨著腫瘤越長越大,壓迫血管、神經、侵犯胸膜的時候,就可出現持續性的腰背部疼痛。
5、雙上肢、頭頸、顏面等部位的水腫:當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可導致上腔靜脈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顏面部、頭頸部以及雙上肢的水腫。
目前肺癌正呈現三大異動
與傳統認知有所不同,目前肺癌正呈現三大異動:
首先是性別天平傾斜,很多人認為吸煙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得多,所以男性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也會比女性高得多,然而事實是——近年來男性與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已非常接近。
其次是肺癌的年輕化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甚至不少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被查出肺癌。
第三是不吸煙人群發生肺癌的案例層出不窮,遺傳、情緒壓力、不良生活方式等成為肺癌的重要誘因。
事實上,雖然發病率、死亡率長期居高不下,但肺癌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醫學界普遍認為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吸煙、職業暴露、空氣污染、電離輻射、飲食、遺傳、肺部病史等。
專家強調,戒煙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措施。相關數據顯示,戒煙10年后,肺癌風險可降低50%以上。
哪些情況屬于高危人群?
郭晶強調了高危人群進行肺癌早篩的重要性。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年齡≥50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為肺癌高風險人群:
(一)吸煙包年數≥20包年,包括曾經吸煙≥20包年,但戒煙不足15年。
(二)與吸煙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三)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四)有職業暴露史(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等)至少1年。
(五)有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確診肺癌。
對于這些肺癌高風險人群,專家建議原則上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必要時可將篩查年齡提前至40歲。
郭晶提醒公眾,肺癌并非“絕癥”,但需要用理性與主動打破“沉默”,定期體檢、遠離風險、重視身體發出的每一個異常信號!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來源 | 央視新聞、寧波晚報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