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軟科發布“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這份榜單時至今年,已連續發布11年,憑借廣泛的數據支持、立體化的評價體系,以及專業、客觀、透明等特性,榜單占據著頗具分量的社會影響力和參考價值,受到高等教育領域和各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
全國上千所高校的評比中,當下陜西各大高校位次如何?發生了哪些變化?位次背后所代表的科教實力、發展成效、人才吸引力等等,透過最新發布的“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更加全面的得以了解。
Shaan
xi
陜西26所高校登上主榜
7所斬獲百強
“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最終排名對象共計1078所,其中公辦大學839所、民辦高校231所、中外合作辦學及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8所。
“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排名對象是教育部最近一次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4年6月20日)中辦學層次為本科,并且同時符合以下兩項條件的高校:
2023年有本科畢業生;
專任教師不少于100人。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設置辦學層次、學科水平、辦學資源、師資規模與結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高端人才、重大項目與成果、國際競爭力共十個評價模塊,細分37個評價維度,內嵌104項評價指標,涉及392個評價變量,是對中國大學辦學水平的立體化監測式評價。
而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將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8類單科性大學、4類非公辦大學,采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例如當下國家提出“推進中藥相關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支持中藥學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和博士點布局建設”,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新增“中國中醫藥大學排名”子榜單,將25所中醫藥大學從原先的醫藥類大學中單列出來進行排名。
了解了榜單評價規則后,再來看各大高校的排名。
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89所。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連續11年蟬聯全國三甲,實力強勁。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位列全國前五。西安交通大學以598.5分的總得分,位列第十。
圖片來源:軟科
此次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陜西省內公立本科榜單中,共有32所高校在列,登上主榜的高校有26所,商洛學院等三所高校排名均處于500+位次,不做具體排名。
需要注意的是,下圖榜單中,西北政法大學等6所高校為單科性分類,所提供數據為單科性高校主榜參考排名,西安美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作為藝術類院校不做排名。
圖片來源:軟科
8類單科性榜單分別為:醫藥類、財經類、政法類、中醫藥類、語言類、民族類、體育類、藝術類。
值得注意的是,除過民族類大學這一單科性分類外,其余7個單科性分類高校陜西均有涉及,說明陜西高校布局門類相對齊全。
Shaan
xi
西交大穩居前十
西北政法位居單科性榜單第五
將重點聚焦在陜西省內高校。
主榜中,陜西前三甲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位居全國第10名,自2021年回歸十強后,西交大連續5年穩坐第十“寶座”,也是唯一進入前十的西部高校。
西北工業大學位居全國第21名,較上一年進步了2個位次,近年來保持著穩步向前的步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位居第40名,位次較上年沒有變動。
圖片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微
其次,陜西納入主榜百強的還有陜西師范大學(第65名)、西北大學(第70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71名)、長安大學(第84名)。在這其中,西北農林、長安大學位次有所進步,陜師大、西北大位次降低。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百強之中陜西以理工類高校居多,有6所;綜合類2所,師范類1所,農業類1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第115名)、西安理工大學(第119名)、陜西科技大學(第135名)、西安科技大學(第192名)和西安郵電大學(第200名)躋身全國高校前200名。
再看8類單科性榜單,西北政法、西安財經、西安醫學院等高校均位列單科性榜單之中。
其中,各自榜單中排名靠前的是西北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榜單第5,主榜參考排名180。
此外,除過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在單科性榜單中斬獲較好名次外,其他高校位次相對偏后,學校整體實力在全國范圍內較弱,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民辦高校排名中,陜西表現最好的屬西京學院,位列全國民辦高校第8位,相比去年后退2位。
圖片來源:軟科
IXIAN.CN
對高校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能夠更好的了解學校的綜合實力。例如辦學層次、辦學資源、師資規模與結構等要素,影響著學校對于學生資源、人才資源的吸引力;學科水平、科學研究等要素,影響著學校在人才培養、科研轉化、服務城市發展等方面的實力。
當下,高校與城市的關系正在發生轉變。于城市而言,教育資源是體現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要素,陜西歷來教育資源豐富,多層次的高校教育布局,形成了梯度式人才培養格局,輸出了大量科研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特別是,陜西以理工類見長的優質高校眾多,這些資源將是陜西培育、優化產業結構的可挖掘的“富礦”,高校科研成果的在地轉化,高素質人才投入各行各業,能夠為城市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例如西安今年提出要支持建設西交大創新港、西工大空天動力產業園、西電信息港、西北大未來科創城,支持各類高校院所建設科技產業園。并將在6月底前制定關于支持大學科技園推動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以頂尖高校為先行,西安正在放大高校科研實力與產業園區發展之間“雙贏”利好。
這份中國大學榜單,也相對全面的呈現了陜西各高校在全國范圍內的水平,培育更高水平、更強競爭力的高校,需要高校和地方共同出力。反之,更優質的高教資源,亦將反饋城市發展。
編輯:Lyna
審核:解革
監制:號稱嬉皮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