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2022-2025年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如有新動態,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13日凌晨,白宮一紙聲明宣告豁免中國千億美元電子產品的加征關稅,全球輿論瞬間陷入震動。
就在這道聲明發布的四天前(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在高調宣布要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104%猛提至125%,仿佛“征稅數字”越節節攀升,就能令中方步步退讓。
美國媒體更是用“經濟崩塌前的妥協”來形容特朗普政府的這一百八十度轉折。
究竟是國內通脹逼得美國走投無路,還是大選壓力令其不得不收斂?
從“極限施壓”到“自我打臉”,美國關稅政策的急轉彎,不僅在華盛頓政壇掀起軒然大波,也讓普通美國人的生活與世界經濟的前景都面臨新的變數。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對75個國家暫停加征關稅90天,只有中國被排除在外。
而且他更進一步將中國商品關稅從原先的104%提高到125%,并累加此前20%的基準稅率,實際關稅率已高達145%。
用美國媒體的話說,這是特朗普打的一張“極限施壓牌”。
然而風云突變,僅僅過了四天(4月13日),白宮又推翻此前表態,公布了一份22頁豁免清單。
芯片、智能手機、電腦及大量關鍵電子部件被列入“豁免名單”,追溯自4月5日生效。
特朗普對外聲稱,豁免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但CNN爆料稱,更深層動因是國內通脹壓力在短期內難以遏制,政客以極限喊話示強,卻發現一旦真正落地,受沖擊最嚴重的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
這一連串令人生疑的急轉彎,揭示出特朗普政府正在玩“數字游戲”:
表面上是宣揚意志強硬,關稅數字越寫越高;實際上,美國內部對關稅已經怨聲載道,經濟數據也不容人再心存僥幸。
1、分化國際陣營的打算
特朗普宣布對75國暫停征收懲罰性關稅的90天寬限期,一度被看作是試圖在國際貿易系統中孤立中國。
但歐盟、東盟等主要經濟體并沒有隨美起舞。
尤其歐洲國家面對自己通脹與產業鏈困境,對和中國“切割”持謹慎觀望態度,沒有響應華盛頓的脫鉤倡議。
一番“外交大秀”后,特朗普意識到,要真正形成排華統一戰線并不容易。
2、倒逼產業鏈回流的考量
白宮對豁免條款設置了一個先決條件:
電子產品需含有20%的“美國成分”才能享受關稅豁免,這被認為是強行讓蘋果、英偉達之類企業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回美國本土或至少設在美國盟友國家。
然而供應鏈全球化已運行多年,可不是一句行政命令就能硬扭過來的。
一時間美國企業叫苦不迭,因為重新建廠、重新協調供應都需要真金白銀、耗時漫長。
3、選舉政治的算計
對于特朗普而言,如果通脹拉高、物價上漲,選民手里的實際收入下降,必然會在選票上表達不滿,影響2026年的大選投票。
而當下的形勢是美國對華貿戰時間已久,關稅走高導致許多日用品價格飆升。
種種壓力都在警示華盛頓:再不“收手”,恐怕會把自己的大選前景徹底賭掉。
4、經濟邏輯的自相矛盾
一方面,特朗普揚言提高對華關稅,可美國企業卻要承擔其中的90%成本,導致終端消費者為此埋單。
另一方面,美國機電產品、芯片、計算機、手機等對華依賴度極高。
根據已公開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進口的電子產品中,中國占比達29%,涉及1270億美元。
供應鏈牽一發而動全身,加征關稅的連鎖效應讓美國國內的通脹“火上澆油”,物價漲幅遠超市場預期。
讓關稅數字再漲,似乎看起來“很強硬”,但實際效果就是擰緊通脹閥門,造成包括蘋果、戴爾、沃爾瑪在內的美企大規模承壓。
這一悖論,成了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想辦法應對的現實難題,也側面映射了這場貿易博弈的關鍵轉折點。
從“硬扛”到“下臺階”,無非是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夾擊所致。
在特朗普手握關稅大棒讓人眼花繚亂之際,中國商務部迅速作出強硬回應,明確表態:“美方若持續玩弄關稅數字,中方將不予理睬。”
4月10日,中國宣布了包括加征關稅、稀土出口限制、訴訟和列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四項反制措施。
對中方而言,這種強勁回擊不僅是姿態,更是一種帶有全局觀的戰略定力:
一旦美國繼續單邊上調關稅,中國也不會盲目退讓,更不會惶恐,反倒會借機推動自身產業升級和市場多元化布局。
1、四項反制措施逐步升級
第一加征對美關稅。
針對美國原本列出的富含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國同樣也在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農業機械和皮卡等進行重點反制。
第二限制稀土出口。
中國擁有稀土行業的重要地位,過去就經常被認為是與美國科技企業博弈的關鍵籌碼。
一旦稀土出口收緊,將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造成嚴重影響。
第三訴諸WTO。
中國商務部援引WTO第23條“非違法之訴”,認為美國濫用國家安全例外條款,要求WTO仲裁。
第四將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針對那些對中國采取歧視性措施或斷供的美國企業,中國保持不客氣的態度。
2、產業鏈韌性與多元化布局
過去幾年,美國不斷以關稅和制裁手段對中國技術企業進行圍堵,卻在另一方面催生了中國科技界的“自主研發”熱潮。
華為、長江存儲等公司抓緊時間提升半導體自給率,目前已從15%升至28%,雖未完全擺脫對進口芯片的依賴,但前行勢頭顯著。
東盟及“一帶一路”市場的份額正在擴大。
2024年中國對東盟的電子出口增長23%,在東南亞、非洲等地的市場需求旺盛,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市場在中國出口版圖中的獨占地位。
按照商務部數據,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已降至12%,而東盟、一帶一路市場占到37%。
這讓中國應對外部貿易沖擊時,多了更多回旋空間。
4月13日,白宮對部分中國電子產品頒布了豁免清單,看上去像是“給中國開了綠燈”,實際上更多是為了救美國自己。
美國社會走到了一個通脹高企、民生壓力陡增的臨界點,企業和消費者都逐漸無法承受長期關稅的“超負荷”。
2024年美國CPI同比上漲5.2%,這當中電子產品漲價貢獻達32%。
由于中國是全球重要的電子產品供應方,一旦中國商品無法順暢進入美國市場,美國在手機、電腦、通信模塊等領域即刻面臨顯著成本上升。
對普通美國家庭而言,一臺電腦多花幾百美元,一部手機動輒漲價一兩成,這種價格波動讓家庭預算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蘋果、沃爾瑪等50家重量級企業聯名上書國務院,警告如果進一步加征關稅或持續封堵中國制造的供應鏈,恐怕會引爆失業潮。
大公司尚且能熬,中小企業則難以承受,甚至破產倒閉。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華部分豁免”某種程度上既是給美國經濟“止血”,也是試探性給市場情緒松綁。
白宮這次豁免只針對智能手機、芯片、高端電腦以及部分通信設備,服裝、家具、日用品等依舊維持在46%的高關稅。
并且,豁免有效期只有90天。
企業其實還不敢徹底放開手腳重建供應鏈,畢竟這份豁免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再次被取消。
此外,美國政府想優先照顧高科技制造業,但沒想到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漲幅同樣牽動選民情緒。
此舉不一定能有效抑制通脹,對于全球“去美元化”的影響也難以估量。
美國制造業長期空心化,只占全球半導體產量的12%。
盡管能力仍在,但產業鏈遍布全球。
如今要扮演“關稅大棒”的角色,對關鍵零部件動輒封鎖或加稅,看似有利于國內芯片生產,但實際上削弱了美國上下游企業的靈活度。
同時,因為新一輪減稅措施大幅度沖擊財政,美國國債在2024年已攀升破36萬億美元。
稅收空缺背后,關稅被視為某種替代手段,但對華關稅收入比起美國政府巨大的財政缺口,簡直杯水車薪。
長此以往,若繼續將關稅用作政治武器,并且隨心所欲地上調或豁免,美國在全球經濟合作的信用度將進一步受損。
這是包括華爾街許多投資人在內都極力反對的走向。
回顧這場關稅爭端,從2025年4月9日特朗普提高關稅,到4月13日白宮突然豁免部分智能手機、芯片和電腦等核心電子產品。
不到一周之內,美國政府從“放狠話”走向自我收縮,實際上是被現實逼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關稅大棒揮向別人,最終砸傷的還是自己。”
中美博弈仍未到終局,中國保持“不變”應萬變的姿態,把更多精力聚焦于內需和技術突破,推動“雙循環”格局的深化。
未來美國若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全球對其所引發的“反噬”或許會更加警惕。
所有經貿決策,從來都不會只在真空里發生——當一個大國信誓旦旦地以關稅數字同世界搏殺,也必然面臨代價兇猛的反彈。
至于美國是否會選擇“軟著陸”,恐怕還需要看華盛頓能否真正擺脫“政治沖動”,回歸全球合作之道。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資料:
大張旗鼓加稅、偷偷摸摸豁免?特朗普率先扛不住,最大贏家已浮現. 曉娛海棠.
[2025-04-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