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質疑是智慧之始,希望人們在參與公共討論時,跳出情緒化的“拍磚”陷阱
近日,據廣東臺觸電新聞報道,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反映,深圳市龍崗區大運AI小鎮綠道被鋪設了密密麻麻的減速帶,好比“搓衣板”。網友發布的內容顯示,在這條綠道上,每間隔一小段距離就鋪設有一條減速帶。數十米的距離內,減速帶的數量預估有近百條。
對此,不少網友在相關評論區內吐槽,表示減速帶密集得如同“搓衣板”,認為設計“反人類”。還有網友笑稱,在此騎行能“震碎結石”。
↑圖據廣東臺觸電新聞
調侃歸調侃,“反人類”的標簽卻顯得扎眼。對此,龍崗區橫崗街道辦事處與相關部門現場核查后,就相關情況進行了通報。此次市民反映問題所涉區域位于綠道支線,經勘測,其自然坡度已超過《深圳市綠道建設規范》中自行車道縱坡坡度≤2.5%的標準。該路段最大坡度達15度(坡度比27%),遠超深圳地方標準。此路段最終按照步行道標準進行建設,并明確禁止自行車騎行。針對雨天濕滑隱患,經專業評估,加裝了防滑條,非傳統減速帶。因初期管理疏漏,個別騎行人員誤入步行道,將強化值守、巡查、勸導,完善標識標牌。
原本就不是騎行的道路,設置防滑條不是為擾民,而是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圍觀者如果一開始就想當然地急于拍磚吐槽貼標簽,未免草率了些。試想,若每項設施稍有不適,就稱為“反人類”,城市管理者何以從容改進?
吐槽是權利,貼標簽是宣泄。理性建言,才能化戾氣為動力。綠道風波中,有人幽默點出體驗之失,值得傾聽,但不必急于貼標簽。公共設施的完善,需全民共謀。一些急于貼標簽的行為,折射出個別人參與公共討論時的思維盲區。不能讓“拍磚”成為條件反射,將情緒取代思考,那樣看似在維護公共利益,實則會消解社會信任。
面對“搓衣板式減速帶”風波,當地的應對,其實令人眼前一亮。官方行動較快,現場核查、澄清設計、公布數據、完善管理,能夠讓人信服。主動承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用詳細的解釋和有說服力的勘測數據回應網友質疑,對于提升市民體驗的改善承諾,也是建立公眾信任的關鍵一步。
一些公共設施并非完美無瑕,公眾、網友有監督的權利。但是,可以質疑和建議,更要理性思考,不要動輒貼標簽、急于定性。吐槽若化作客觀建言,城市何愁不美?
合理質疑是智慧之始,希望人們在參與公共討論時,跳出情緒化的“拍磚”陷阱,在理性與善意的土壤中,讓公共討論開出建設之花。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邱延波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