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嗎?我們用來“揪出”病灶、拯救生命的 CT 掃描,竟可能導致未來增加5%的癌癥?這項重要研究基于對全美9300 萬次CT 掃描數據的分析,4月14日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雜志》上,讓人脊背發涼。
CT:從“超級英雄”到“潛在風險”
腫瘤、出血、感染……都是你身體里的定時炸彈。當醫生急需看清里面的狀況時,CT 掃描就成了一位擁有透視眼的超級英雄,嗖嗖幾下,就能生成你身體內部的高清三維“地圖”,讓病灶無所遁形。急診室里,它能快速診斷中風、內傷;腫瘤科里,它幫助醫生追蹤癌細胞的蛛絲馬跡。毫無疑問,CT 技術是現代醫學的偉大進步,救人無數,功勛卓著。
然而這位英雄的“超能力”并非沒有代價,它的力量源泉——X射線,屬于電離輻射。
“元兇”現身:電離輻射與癌癥的“孽緣”
“電離輻射”是一種能量超高、能“橫沖直撞”的微小粒子流或電磁波。當它穿過我們的身體組織時,就像一顆顆微型子彈,有足夠能量把我們細胞里的原子或分子的“電子”給撞飛出去——這個過程就叫“電離”。
我們的細胞,尤其是細胞核里的 DNA(就是那個掌管我們生長發育、決定我們是誰的“生命密碼本”),對這種“撞擊”特別敏感。DNA 分子鏈可能會被這些“子彈”打斷,或者導致“密碼”出錯(基因突變)。
然而別慌!我們身體里有一支強大的“DNA 修復小分隊”,大部分損傷都能被及時修復。但問題是:
1. 火力太猛:如果短時間內接受的輻射劑量太大,或者長期累積,“修復小分隊”可能就忙不過來了,漏掉一些損傷。
2. 修復出錯:有時候,“小分隊”也會“好心辦壞事”,修復過程中出現錯誤,反而讓 DNA 變得更不穩定。
這些未能修復或錯誤修復的 DNA 損傷,就像在“生命密碼本”里埋下了“錯別字”或“壞代碼”。經過時間的積累,如果這些錯誤恰好發生在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關鍵“章節”上,細胞就可能失控,變成瘋狂復制、永不凋亡的癌細胞。這就是電離輻射可能誘發癌癥的基本原理。
追蹤“蛛絲馬跡”:科學家如何“破案”?
那么,科學家是怎么把 CT 和那驚人的 5% 聯系起來的呢?研究團隊動用了“大數據武器”:
1. 收集情報:他們從一個龐大的國際 CT 劑量注冊庫(涵蓋美國多家醫院)調取了海量的真實 CT 檢查數據,了解了 2023 年大概有多少人(約 6200 萬)做了多少次 CT(約 9300 萬),以及每次檢查針對哪個部位、病人的年齡性別、以及具體的輻射劑量。
2. 劑量估算:利用復雜的計算機模型(比如蒙特卡洛模擬),精確計算出每次掃描中,不同器官(比如肺、結腸、大腦等)實際吸收了多少輻射劑量。
3. 風險建模: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他們使用了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開發的權威風險評估工具 (RadRAT),這個工具整合了大量流行病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對日本原子彈爆炸幸存者長期健康追蹤的數據(BEIR VII 報告),來建立輻射劑量與特定癌癥(如肺癌、結腸癌、白血病等)發生風險之間的數學關系。
4. 預警推演:最后,將估算出的器官劑量代入風險模型,結合美國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和預期壽命等因素,推算出這 9300 萬次 CT 掃描,未來可能額外“催生”多少癌癥病例。
經過這一系列嚴謹(但也充滿挑戰)的計算,那個令人震驚的數字——約 103,000 例未來癌癥,以及 5%的占比,浮出水面。研究還發現,腹部和盆腔 CT以及胸部 CT是貢獻“癌癥風險”最多的檢查類型。雖然兒童單次檢查的風險更高,但因為成年人做得更多,所以絕大多數(約 91%)預估的癌癥風險還是落在了成年人頭上。
風向突變?別急著“恐慌”!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點不敢去做 CT 了?但你不要驚慌:
這是“預估”,不是“實錘”:這項研究是基于模型的“推算”和“預測”,而不是直接證明某一次 CT 就導致了某個癌癥。現實遠比模型復雜。
風險雖有,個體微小:對個體而言,單次 CT 檢查帶來的終生癌癥風險增加其實非常小。有專家估算,大約只增加了 0.1%。相比之下,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得癌癥的基礎風險大約是 40%!為了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潛在的致命疾病,這點風險增加通常是值得的。就像開車有風險,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模型的不確定性:研究本身也承認存在不確定性。比如,將幾十年前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風險模型直接套用到現代美國人群,是否完全適用?低劑量輻射的長期效應到底如何?這些都還在持續研究中。
我們該怎么辦?理性的“避險指南”
所以,正確的姿勢不是“談 CT 色變”,而是要“心中有數,合理利用”:
1. 聽醫生的,但可以多問一句:如果醫生建議你做 CT,相信專業判斷,它很可能是必須的。但你完全有權利了解:為什么需要做這個檢查?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比如輻射更低的 X 光片、無輻射的超聲或 MRI)?這次檢查的輻射劑量大概是多少?
2. 醫生也要“精打細算”:醫生們需要更加嚴格地把握 CT 檢查的適應癥,避免不必要的“防御性檢查”或“重復檢查”。對于必須做的檢查,也要盡可能優化掃描方案(比如減少掃描層數、避免不必要的多期相掃描),使用最低的有效輻射劑量。所謂的“劑量優化”至關重要!
3. 關注趨勢,保持警惕:研究提到,美國的 CT 使用量自 2007 年以來增長了 35%!這提醒我們,需要警惕 CT 的“過度使用”傾向。
CT 掃描依然是現代醫學的利器,它的診斷價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遠大于潛在的輻射風險。但這項研究就像一聲警鐘,提醒我們:任何強大的工具都需要被審慎和尊重地使用。過度依賴、濫用 CT,確實可能在不經意間累積風險。在醫學檢查這件事上,“恰到好處”永遠是最佳策略。
參考文獻:
Smith-Bindman R, Chu PW, Azman Firdaus H, et al. 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4, 202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5.05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