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皇后娘娘受驚了
貞觀七年,即公元633年的暮春時節,此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值其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關鍵時期。就在不久前,他剛剛領導完成了對國家根本大法之一——《貞觀律》的重要修訂工作。《貞觀律》簡化了隋律的繁苛條文,調整了刑罰等級,使得法律更加明確和易于執行,對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貞觀之治的重要法制保障。
連續多日的伏案工作之后,李世民決定前往京畿之地的神龍山谷進行一場游獵活動,以舒緩身心。陪同他前往的,不僅有他一生敬重的文德皇后長孫氏,還有幾位開國元勛和心腹重臣,如以勇猛善戰、忠心護主聞名的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尉遲恭)等人。
秦瓊和尉遲敬德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深得李世民信任。一行人策馬進入山谷,就在隊伍行進至半山腰時,發生了一樁意外。走在隊伍前列的長孫皇后,忽然被從路邊草叢中迅速竄出的一條通體雪白的蛇所驚擾。這條白蛇形態頗為奇異,其頭部有明顯的凸起,在日光照射下,仿佛隱約有角質物生成。
長孫皇后以賢淑端莊、臨事鎮定著稱,即便在當年玄武門之變那般兇險的時刻,她都能親自勉勵將士,穩定人心。但此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異蛇,也未能完全抑制住受驚的反應。聽聞皇后受驚,原本與群臣談論著國事或狩獵技巧的李世民立刻策馬趕至皇后身邊。
李世民本人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其個人武藝也相當嫻熟,尤其精于騎射。見到愛妻受驚,又觀察到這條外觀不同尋常的白蛇,李世民迅速做出反應。他立刻從馬鞍旁取下隨身攜帶的雕弓,幾乎在瞬間便完成了搭箭、開弓、瞄準的動作。
弓弦響處,一支利箭疾射而出,精準地命中了那條白蛇的要害部位。整個過程迅捷無比,以至于隨行的眾多將士還未完全明白發生了何事,那條引起騷動的白蛇便已癱軟在春泥之中,失去了生機。
怪事連連,天象也變臉?
就在李世民射殺那條異乎尋常的白蛇之后不久,原本晴朗明媚的天空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先前還是陽光普照、惠風和暢,轉眼間便烏云密布,從四面八方迅速聚集,遮天蔽日。緊接著,電閃雷鳴,狂風大作,豆大的雨點傾盆而下,其勢之猛烈,如同天河倒懸。
為了躲避這罕見的暴雨,眾人急忙在附近尋找可以遮蔽風雨的處所。恰在此時,他們發現在不遠處的山腰上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山神廟。面對傾盆大雨,李世民一行也顧不得太多,便匆匆進入這座古老的山神廟中避雨。就在眾人剛剛進入廟內,驚魂未定之時,更為奇異的事情發生了。
這座據稱有著百年歷史的古廟,在狂風暴雨的沖擊下,開始劇烈搖晃,梁柱發出令人不安的聲響。隨后,伴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整座廟宇竟然在眾人眼前轟然坍塌。待到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終于停歇,烏云漸漸散去,天空重新顯露出顏色時,眾人再向原先廟宇所在的位置看去,卻發現那座山神廟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原地只留下一片散亂的殘垣斷瓦,以及被雨水浸透的泥土。
先前還可供避雨的廟宇,竟如同海市蜃樓一般消失不見。這一連串發生在射殺白蛇之后的反常現象——天氣的驟變和山神廟的離奇坍塌與消失,使得在場的所有人,包括見慣大場面的李世民和他的文武重臣們,都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驚異。
龍榻夢魘,帝王也心慌
經歷了神龍山谷中射殺白蛇、遭遇暴雨以及山神廟離奇坍塌消失等一系列反常事件之后,李世民一行返回了皇宮。就在當天夜里,一向以身體強健、精力充沛著稱的唐太宗李世民,突然出現了嚴重的病狀。他開始發高燒,體溫持續不降,并且很快陷入了半昏迷的狀態。
在意識模糊期間,李世民不斷地說著囈語,其內容似乎與白天發生的事件有著直接的聯系。據稱,他反復念叨著諸如“我當時一時沖動才殺了你的孩子,放過我吧”之類的話語,聽起來像是在向某個對象進行懺悔和求饒。
皇帝的突然病倒及其在病中的異常言語,無疑讓宮中上下,尤其是皇后長孫氏,感到極度的憂慮和不安。面對丈夫突如其來的重病和令人費解的囈語,她立刻采取行動。她急忙派遣宮中的內侍或禁衛,去宣召一位以耿直敢言、學識淵博而著稱的重要大臣入宮,此人便是魏征。
次日清晨,程咬金急匆匆地趕到魏征的府邸,向他詳細敘述了皇帝陛下從昨日外出游獵歸來后突然病重,以及在病榻上行為怪異、口出奇特囈語的情況,并傳達了皇后請他立刻進宮的旨意。魏征聽聞此事,了解到事態的嚴重性和特殊性,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刻整理衣冠,隨同程咬金緊急入宮面圣。
名臣出手,斬蛇亦斬龍脈?
當魏征隨程咬金緊急入宮,面見了病重中的李世民和憂心忡忡的長孫皇后。魏征在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特別是李世民在神龍山射殺白蛇以及隨后發生的連串異象和皇帝本人的怪病及囈語之后,他,探查到了導致皇帝病重的“主謀”——那便是與被射殺的白蛇母親。
這個“白蛇母親”怨念極深,執意要為死去的“孩子”報仇,目標直指射殺者李世民的性命。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以剛正不阿、智慧卓絕著稱的魏征挺身而出。他將手中寶劍扔了過去,與這前來復仇的“白蛇母親”展開了對峙和搏斗。
最終,魏征成功地將這作祟的“白蛇母親”徹底斬殺從而解除了對李世民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脅,使得皇帝得以從這場由超自然因素引起的危機中脫險。
故事并未就此結束,魏征此次斬殺“白蛇母親”雖然救了皇帝一命,卻在無意中造成了一個更為深遠且無法挽回的后果——斬斷了關乎大唐王朝國運興衰的“龍脈”。“龍脈”是中國古代風水堪輿和民間信仰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斬斷龍脈,在傳說中意味著對王朝根基的嚴重損害,預示著未來的衰敗。
據說,魏征本人在事后也意識到了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可怕后果,但他深知此事關系重大,牽連甚廣,一旦泄露可能會引起更大的恐慌和動蕩,甚至影響到皇帝的威信和王朝的穩定,因此他選擇了將這個驚人的秘密深藏于心底,未曾向包括李世民在內的任何人透露。
射殺白蛇的事件發生后,李世民繼續以高度的勤勉投入到治國理政之中,致力于鞏固和完善大唐的政治制度。根據史書記載,他在貞觀年間推動了多項重要的改革,其中科舉制度的優化尤為突出。此外,李世民還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了細致調整,明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職責分工,進一步理順了中央政府的運作機制。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則統管六部執行事務,這種制度設計極大提升了行政效率,減少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長孫皇后的健康狀況卻開始逐漸惡化。自從神龍山谷那次白蛇驚擾事件后的數年間,她的身體日漸虛弱,咳疾纏身,常常臥床不起。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這位為大唐江山傾盡心力的皇后,最終因病在太極宮辭世,享年僅三十六歲。她的去世,對李世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史載李世民為皇后治喪期間,親自為她選定陵址,并下令修建昭陵,以寄托哀思。長孫皇后生前喜好音律,尤其珍愛一架焦尾琴,李世民在祭奠時常撫琴追憶,令人唏噓。
時光荏苒,李世民的統治進入了晚期。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與朝臣及部分宗室成員牽涉謀反案,震動了朝野。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自幼聰慧,頗受期待,被立為太子。
他成年后逐漸表現出不端行為,與朝中一些權臣及宦官過從甚密,甚至被指控蓄意謀反。面對這一事件,李世民的處理方式與早年果斷處置齊王李元吉及其舊部時有所不同。史載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后,其黨羽被迅速清洗,毫不留情。而此次對李承乾,李世民最終選擇了較為寬宥的處置,僅將其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至于那則流傳于后世的“白蛇與龍脈”的野史傳說,傳言稱,當年在神龍山被李世民射殺的白蛇,其怨念并未徹底消散,而是經過百年的輪回,化身為一個對大唐命運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安祿山。安祿山本是胡人出身,初為邊疆小吏,后因善于逢迎和軍事才能,逐步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他被任命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權勢滔天。
安祿山內心逐漸滋生野心,于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在范陽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他以清君側為名,率軍迅速攻占洛陽,并建立偽政權,自稱大燕皇帝。這場叛亂持續了整整八年,其間安祿山雖在起兵兩年后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叛亂的破壞力卻遠未消退。
叛軍所到之處,城池陷落,百姓流離,中央財政崩潰,地方節度使趁機擁兵自重,唐朝的中央集權體系遭到嚴重削弱。《資治通鑒》記載,安史之亂導致了“國祚中衰”,唐朝從此由盛轉衰,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盡管唐廷最終平定了叛亂,但國力大損,為日后唐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1]王萬盈.李世民與魏征關系新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5):100-1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