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至 2025 年,恰逢人類文明史上最劇烈認知革命的十年。
2015 年,90 后李天馳放棄讀博,從歐洲輟學歸國創業,扎根少兒編程。
十年間編程貓累計為全球 3800 萬用戶提供編程教育,培訓信息科技教師超 17 萬人次,服務學校 7 萬余所。
2025 年 3 月 9 日,「點貓人工智能教育平臺」正式發布上線。編程貓從編程教育拓荒者向人工智能教育生態構建者轉身。其角色嬗變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教育科技企業的生存法則:既跟隨時代變化因時而動,又主動擁抱技術變革。
近日,多鯨采訪編程貓創始人李天馳,站在歷史切面上回望,目的不在于記錄某個樣本的成功,而在于捕捉中國教育企業在數字文明浪潮中的獨特脈動。
自成立以來,編程貓始終以「讓孩子享受創造樂趣」為使命,李天馳直言:「教會孩子編程只是起點,教會他們駕馭人工智能才是時代的必然命題。」
此次轉型,除了企業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更有著對未來教育命題變化的解讀: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核心在于培養下一代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簡單傳授技能。而「點貓人工智能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成為關鍵載體。盡管平臺甫一問世,尚需時日積累實際應用數據,但從其設計理念與目標受眾來看,助力教育者提升教學效能的意圖一目了然。
從稷下學宮的弟子三千到智能時代的一生一策,人類兩千年未曾破解的命題始終如一:如何讓優質教育突破師資稀缺的天然桎梏?如李天馳所說:「教師信息素養與 AI 工具的協同能力是當前最大瓶頸。」技術落地的最大瓶頸在于老師能力與角色的雙重「失焦」。為此,平臺基于大模型技術,構建了從 AI 生成教案、智能作業批改到學情分析的閉環服務體系。
在教師端,AI 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學科教學和與學生的互動。老師的工作涉及多個方面,日常教學工作中有大量繁瑣的事務,需要處理眾多表格和模板工作。AI 技術通過自動化教務管理、智能課件生成等功能,將教師從重復性工作中解放,使其更聚焦于教學設計與個性化輔導,適應教學中的角色轉變。同時,編程貓開發了定制化培訓體系,助力教師實現從工具使用到教學創新的能力躍升,更好進行人機協同。
在學生端,在學科學習方面,無論是數學的錯題本整理、英語的人機對話口語練習,還是語文的作文批改等,平臺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大模型的接入使工具突破技術門檻,形成「低門檻輸入—高維度輸出」的創新模式。平臺通過 AI 助教(AI Tutor),為學生提供「千人千面」的學習支持。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交互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更將技術轉化為學生探索與創造的「腳手架」,激發其內在動力。當新興技術賦能教育場景,在教師與學生兩端引發的變革,已初顯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潛力與價值。
而面對家長對編程教育「實用性」的質疑,李天馳認為「編程思維即新時代的數學思維」,編程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止步于代碼熟練度,而應升維為系統性解決問題能力的鍛造。在傳統「工廠化」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創造力往往被機械訓練所消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應該是熱愛驅動型的教育。通過引導學生發現熱忱領域,并教會其運用技術將創意轉化為解決方案,最終培養出能駕馭AI而非被其替代的創造性人才。
「AI 教育的核心命題不是技術有多先進,而是能否真正解決教育場景中的痛點。」李天馳的判斷,揭示了行業集體焦慮的根源:流量思維與盲目技術追求。
誠然從業者對AI有再多的期待也不為過,但當前教育+ AI 的落地難度不在于技術遇到了天花板,而是行業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有差異。傳統在線教育打破了時空限制,而AI的突破在于解構了教育的不可能三角。通過 AI 教師的大規模部署,既能保證教學一致性,又可實現個性化反饋,這與政策倡導的「優質均衡」目標高度契合。
AI 與教育的融合,絕非簡單的工具替代,換言之,教育在 AI 助推的當下,企業的未來在務實、在數據、在場景,在過往教學環節的推陳出新。
怎么務實?李天馳舉了個例子來說明,編程貓接入的大模型經過編程教育場景的深度微調后,在教案生成、學情分析等環節的可用性顯著提升。盡管模型仍存在「幻覺率偏高」的技術局限,但李天馳認為在教育領域,80 分的實用價值遠高于 100 分的理論完美。這種務實態度也體現在企業戰略層面:一方面,大模型的接入為產品教學效果賦能,并通過技術差異化吸引市場關注;另一方面,即將發布的全新模型或將進一步拓展 AI 在教育中的服務邊界,例如實現跨學科知識關聯、動態調整學習路徑等創新功能。
再看數據。數據的有效治理與 AI 人才的密度,也成為決定技術深度的關鍵變量。多數企業宣稱擁有海量數據,但未經清洗的數據如同未經提煉的原油,不僅無法驅動引擎,還可能堵塞管道。對數據進行清洗、整理,使其成為有效數據的能力,與數據本身共同構成了企業的護城河。
場景何解?在 AI 生態的構建邏輯上,編程貓展現出「以小搏大」的智慧。創新往往源自于微小的場景。回顧歷史,蒸汽機的發明、交流電和直流電的競爭、互聯網初期 QQ 和微信的發展,都是從解決用戶的小痛點出發,逐步引發了產業的巨大變革。AI 的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因而,在李天馳的設想里,編程貓選擇基于現有大模型,開展能讓其發揮更大效能的業務,以賦能校內教學、教師培訓、校外培訓,以解決用戶實際痛點為出發點,推動 AI +教育的落地。
在這場席卷全球的 AI 浪潮中,教育科技企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代際分野。這一浪潮以其強大的沖擊力,不僅重塑著教育的技術形態,更深刻影響著教育科技企業的戰略走向與組織管理模式。
戰略層面,編程貓堅持「校內校外協同」戰略,將校外培訓定位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而非替代品。「雙減」 政策已為教育行業敲響警鐘,校外教育一旦脫離校內教育土壤,將面臨嚴峻生存挑戰。通過為 7 萬余所學校提供教師培訓、課程研發與技術支持,編程貓成功將自身嵌入教育系統的核心鏈條。這一策略既呼應了政策對「回歸課堂主陣地」的要求,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壁壘:深耕校內教育服務領域,通過為學校提供定制化、高質量的教育解決方案,實現自身的穩健可持續發展。
組織管理層面,編程貓正以超前布局應對代際變革。李天馳認為「 AI 已能承擔 30%- 40%的重復性工作,員工節省的時間應投入創造性領域」。面對「Z 世代」的員工與 AI 原住民的用戶,企業宣布將于 2025 年底推行每周四天半工作制,并設立「零零后智囊團」,計劃提拔年薪百萬的年輕副總裁。這套組合拳背后,是李天馳自嘲的「焦慮」與「緊迫」。作為 24 歲踏上征程的創業者,他深知當下 24、25 歲的零零后,在優質教育與海量互聯網信息滋養下,已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勢。這種管理創新與代際勢能的轉換,在技術史上早有預警。柯達發明數碼相機卻困于膠片思維,施樂帕克孕育圖形界面卻錯失 PC 革命。或許,「Z世代」與生俱來的數字素養正是最佳的教育行業破壁器與活水來源。
回顧過去五年,教育行業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熱門產品與服務形態。
2015 - 2020 年,在線班課憑借突破時空限制的優勢,蓬勃發展;
2020 - 2025 年,學習機和學練機等智能硬件產品迎來爆發期。
站在當下問未來,就如同站在 2020 年的當口問未來學習機會怎么樣?
如今,技術融合的深度,也在重新定義教育的邊界。編程貓的圖形化編程軟件已滲透至物流機器人、智能家居等場景,其底層代碼成為多家快遞公司分揀系統的「神經中樞」。這種跨界應用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編程教育不再局限于培養「碼農」,而是演變為連接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領域的通用能力。
面對「教育產品將走向何方」,李天馳給出一個反共識的預判:「顛覆性創新往往誕生于大眾視野的盲區。」未來的爆款教育產品,就藏匿于當前未被滿足的細微需求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