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熱議多日的三河店招改色風波,公眾終于等來了官方回應。
4月15日,當地通報了調查結果,媒體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職處理,三河市委、市政府被要求“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整改”,對相關責任人,還將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
河北三河市發布的官方情況通報。
應該說,這則官方通報直面了公眾關切,通報中被免職的“市委主要負責人”,其實就是三河市委書記,處置力度不可謂不大,承認并改正問題的態度也是十分明確的。
但我覺得,在表態之外,通報的信息增量少了些,看完還是有滿腦袋問號。
為什么即使已經嚴加處理了,卻還是不夠?因為這中間的核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答。
從通報措辭來看,目前似乎還處于“初步核查”階段,我不知道當地之后是否還會公布更詳細的事件經過,但至少現在來看,這則兩百字不到的通報,沒有完全回答公眾的一些基本質疑,也沒能打消所有疑慮。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為什么這樣一個明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規定”,會被“制定”出來?又是怎么得到貫徹執行,在實操中被層層“落實”下去的?這一切究竟有沒有經過符合規定的、科學的決策程序?
我看了下目前公眾對此事的還原,仍來自于一些線上線下的零星碎片信息,基本事實也不清楚,就連最基本的政策依據是什么,似乎都沒有權威的說法。有媒體去當地采訪,有商戶就說,只是接到了口頭“整改”通知,沒看到過明確文件。市監局的負責人則說,這是“書記的要求”,因為紅色“讓人亢奮”,藍色“太俗”,這種以領導個人意志為準繩的說辭,讓人覺得既好笑又不解。
還有媒體扒出了疑似為“依據”的文件,即當地去年底發布的《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其中列出了“廣告牌匾設計負面清單”,明確規定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
這就更奇怪了。且不論這份“指導性意見”是通過什么流程去研判、確認、發布,有沒有能強制干預店家招牌設計的合法性和實際效力,單說這規定本身也很讓人疑惑,紅和藍本就是商業中的常見色,為什么就不允許用了,主推店招換色的主政官員,又為什么要對這件事吹毛求疵,緊抓不放。那這到底是按規章制度辦事,還是按領導個人意志辦事?還是說,在當地看來這本就是一件事?
考慮到實際上換招牌的成本還要商家自己承擔,這很容易讓人懷疑,中間有沒有權力尋租的空間?亦或者,聯系這次被換上綠招牌的蜜雪冰城,就位于此前當地反復提及要做“一店一特色”“十步一景致”的景觀序列的央美大街,那這是不是地方主政官員打算刷一波政績的舉措?沒有明白的答案,這些疑慮就很難被真正打消。信任危機一旦出現,唯有清晰明確的真相才能抹平。
蜜雪冰城變成了綠色。圖源網絡。
而且,在報道中,我關注到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小細節:一些商家并沒有扔掉舊招牌,所以,在輿論反撲之后,他們又能很快地把原來的舊招牌給換上,不耽誤事兒。
乍一看好像是商家很有遠見之明,但仔細一想,這說明商家當時就有預期:政策可能之后又會變,成本還要自己擔,不如提早做準備。這也不禁令人揣測:是否朝令夕改的情況并不算少見,抑或是存在反復“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情況,才讓商家忍不住“留了一手”?這中間又是否反映出當地商家并不能真正信任政府政策的連續性?
事實上,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與營商環境發展息息相關。地方官員勞民傷財折騰這一趟,結果很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畢竟,發展需要耐心,也需要時間,更需要給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以空間。河北三河的這一案例,需要更多的調查和真相,以儆效尤,給更多的地方以警示和思索:瞎折騰,不如不折騰。管住權力蠢蠢欲動的手,在不確定性增加的今天,尤為重要。
原標題:《看完河北三河的通報,我還是有疑問》
欄目主編:簡工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杰 林子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