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家斑迪李(Bandy X. Lee)指出,特朗普頻繁發送情緒化推文,行為反復無常,是“壓力之下即將崩潰”的表征。
35位精神病專家曾在《紐約時報》聯名信中表示,特朗普“情緒極度不穩”,無法安全履行總統職責。
2020年建議新冠患者注射消毒劑,被醫學專家怒斥“可能致命”。
對批評者進行人身攻擊(如辱罵蒂勒森“白癡”),表現出對負面評價的極度敏感。
注意力缺陷與認知局限
思維跳躍:講話邏輯發散,易分心,政策缺乏長期性(如關稅政策反復無常)。
教育水平影響:詞匯量有限,句法簡單,難以處理復雜抽象概念。
認知偏見:對氣候變化、平權等議題漠不關心,決策依賴直覺而非深度分析。
關稅政策被批“瘋狂”
專家批評: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巴里·艾肯格林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脫離現實”,計算公式存在重大錯誤,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戰。
政策反復:4月2日宣布對電子產品免除“對等關稅”,兩天后變卦,稱將針對半導體行業加征新關稅。
經濟后果: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馬克·維特警告,關稅將推高通脹、抑制產出,導致美國民眾購買力下降。
地緣政治行為引發爭議
“地緣政治小偷”標簽:《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批評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哲學是“砸搶”,試圖將格陵蘭、巴拿馬等地納入美國勢力范圍。
戰略收縮爭議:部分專家支持其“門羅主義”回歸(聚焦美洲事務),但批評其手段激進(如威脅對委內瑞拉斷交)。
對中美關系的負面影響
專家共識:特朗普第二任期將延續強化對華遏制政策,中美關系面臨更嚴峻挑戰。
政策矛盾:一方面宣稱“不想與中國開戰”,另一方面通過G7聯合聲明刪除“一個中國”表述,加劇臺海風險。
戰略思維短視性
缺乏連貫性:政策決策依賴交易思維(如以關稅為籌碼),忽視全球貿易規則。
國內政治優先:為迎合MAGA支持者,不惜犧牲國際盟友關系(如與歐洲翻臉)。
四、專家觀點分歧:瘋狂還是“非理性理性”?
批評派:認為特朗普精神狀況堪憂,政策具有破壞性。
精神病學家:斑迪李警告“特朗普情況將越來越糟糕”。
經濟學家:艾肯格林稱其政策“最惡劣的政策瀆職”。
辯護派:強調其政策背后的戰略邏輯。
臺灣專家高少凡:特朗普“借刀殺人”策略(如利用盟友制衡中國)具有長遠謀劃。
政治學者吳莼思: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反映國內政治正確,具有選民基礎。
結論:瘋狂表象下的深層危機
精神層面:特朗普的自戀型人格與認知局限,可能導致決策失控風險。
政策層面:關稅、外交等領域的“瘋狂”行為,已對全球經濟與安全秩序造成沖擊。
政治層面:其短視策略雖能短期獲利,但長期可能反噬美國全球領導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特朗普政策的具體影響或專家最新觀點,可參考權威智庫報告(如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或最新學術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