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30年教育高杠桿時代結束了,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時代結束了。
邏輯思維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杠桿的問題。我們先研究一下他在這里面提到的教育杠桿。
羅輯思維給了一個定義,什么叫教育杠桿?
就是普通人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的可能性。
什么意思呢?他又給了一個例子,說30年前,一個普通家庭的子女進入大學或者中專就能實現明顯的階層跨越。
家里邊都是種地的,偶爾有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了以后都能夠變成城市戶口了,在當時絕對是這個家庭榮耀的象征。
因為在那個時候,這是稀缺的,大多數人都沒有什么學歷。底層的孩子通過一張試卷就能夠改變命運。
這種教育的高杠桿持續了30年,也幫助了不知道多少農村家庭的孩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但是在今天,這個杠桿的效益已經不如以前了,最典型的例子,北大的農村生源比例從1980年代的30%,現在變成了10~15%,比例直接減半了。
為什么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呢?這篇文章也分析得很透徹。
他說,首先具有高資源的孩子在這場教育軍備競賽當中具有天然的優勢,他們不僅僅贏在了起跑線,還能夠在中途持續加碼。
什么意思呢?教育本身是一項投資,家境更好的孩子有更高的視野,有更多的機會,他們也能夠從小就享有更多的教育資源。
所以國家考什么他們總是能夠最早了解國家政策的走向,也能夠匹配相應的更好的教育資源,提供更多的支持。
而這些,在農村孩子們的身上是沒有的。
另外作者也直言不諱,哪怕同樣是讀了名校,就畢業后的工作和個人發展來講,學校和學歷之外的家庭資源因素也會發揮更大的杠桿作用。
我們今天為什么看到那么多說名校畢業的孩子,最后也沒有合適工作的并不少見。
家境更好的孩子,父母在很早就給他們鋪好了路,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讓他們享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發展機會,這也在超越教育本身的杠桿。
這也是在以前的時候能夠靠學習改變命運的那些孩子們的機會一定不復存在。
所以最后作者統計說,40年前大家都很窮,都沒什么資源,教育就是最大的杠桿資源,但40年以后的積累,有的人資源越來越豐富,但是普通孩子還是只有教育資源這個杠桿。
所以,靠單純靠教育改變命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作者最后直言不諱的說,教育杠桿的重置,本質上還是社會資本積累的速度,超過了學歷或者說教育紅利的速度,大家的突圍成本也就從10年寒窗變成了兩代積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