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婉 史訓鋒
來源:《全媒體探索》2025年3月號
導讀
2025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啟動“微短劇+”行動計劃,旨在激發創作活力、拓展應用場景、培育新型商業模式,賦能千行百業。在政策紅利與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下,主流媒體紛紛進軍微短劇市場。
在這一新賽道中,主流媒體如何既打造爆款內容“破圈”傳播,又實現商業價值持續攀升?“全媒體探索”邀請專家學者、業界先進撰文,探討讓“微短劇+”成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引擎的路徑策略。
數字時代,視聽內容的消費模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用戶的注意力愈發碎片化,對于內容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微短劇以其短小精悍、貼近生活、傳播快捷等特點,迅速成為網絡視聽領域的重要內容形態。
《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用戶規模達5.76億,占整體網民的52.4%。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微短劇行業的蓬勃生機,也預示著其在未來視聽內容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力量,紛紛開始探索入局微短劇行業的可能性。澎湃新聞于2024年9月發起“劇光燈”精品微短劇共創計劃,并于2025年1月21日正式上線短劇頻道。
作為澎湃本輪系統性變革的一部分,澎湃新聞的入局不僅是對微短劇行業的積極探索,也是澎湃新聞致力于以創新內容供給強化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定位,加強“新聞+服務政務商務”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其他主流媒體在微短劇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核心理念與定位
近年來,國家對微短劇行業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上海市也于2024年6月出臺9條硬措施推動微短劇全產業鏈發展。在政策賦能下,澎湃新聞積極響應號召,深入探索微短劇行業的創新發展之路。
2025年1月21日,澎湃短劇頻道正式上線,并同步啟動“中國夢 新征程”優秀微短劇迎新春展映活動,致力于打造一個匯聚優質微短劇資源、引領行業潮流的全新板塊,這是澎湃新聞在“新聞+服務政務商務”一體化發展戰略框架下,強化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定位的重要探索。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指出:“堅守內容為王和價值引領的媒體初心是主流媒體的立身之本,強化全場景的核心內容供給是主流媒體的責任所在。”系統性變革不僅是內容產品的迭代,更是對媒體認知的再深化和企業運行內核的重構。澎湃新聞短劇頻道堅持精品化、多元化與市場化的核心理念,其定位不僅涵蓋內容傳播,更包括微短劇的創作、推廣、評價等全產業鏈服務,推動微短劇“次品→產品→作品→精品”的迭代升級。這一創新實踐是主流媒體在新技術賦能下推進內容生態重構的生動范例。
以精品化、多元化構建開放的內容新生態
澎湃新聞短劇頻道秉持多元化與精品化的核心理念,旨在精心打造一個涵蓋微短劇作品、深度報道、權威政策解讀、專業劇評以及行業前沿分析的綜合性內容矩陣。這種布局不僅要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更通過高品質內容的持續輸出,提升平臺的專業性和影響力,為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一)精品劇集展映
澎湃新聞短劇頻道憑借對內容品質的嚴格把控,致力于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視聽作品。在內容篩選上,堅持價值觀導向,確保上線劇目傳遞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注重創新性和藝術性的融合,積極倡導微短劇在敘事策略、技術應用和題材拓展等方面的探索與突破。
2025年1月21日至2月12日,在國家廣電總局的指導下,澎湃新聞短劇頻道以“看微短劇 品中國年”為主題啟動了“中國夢 新征程”優秀微短劇迎新春展映活動,發布了17張開機屏,總曝光量超過6748萬,點擊量約200萬,有效提升了活動影響力;在澎湃新聞客戶端展映的14部優秀微短劇,涵蓋愛情、家庭、職場、教育、社會、非遺等多個領域,緊扣社會熱點,多角度展現普通人的奮斗與成長。這些作品不僅呼應了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也體現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同時,秉持開門辦網的方針,澎湃新聞發揮媒體擅長的品牌宣發與資源協同能力,以開放的合作方式吸引微短劇行業頭部平臺與機構資源加入,如抖音、紅果短劇、快手、華策影視、點眾短劇、九州文化、容量短劇、聽花島等,在新聞報道、短劇播映和市場化合作方面不斷探索多元化的共贏途徑。
(二)行業報道與評論
除了精品劇集展映外,作為主流媒體,澎湃新聞同樣注重行業報道與評論的策劃和傳播。澎湃新聞短劇頻道通過整合文體與思想中心、財經與視覺中心等部門的原創報道以及湃客創作者平臺上入駐“自媒體”賬號的優質稿件,形成了豐富多元的內容矩陣。自上線以來,頻道累計發布稿件近400篇,總瀏覽量1.25億,充分展現了其在微短劇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1.原創特色報道
原創欄目《微短劇之辯》聚焦微短劇行業的發展趨勢、創作特點及市場地位,通過數據、案例和政策解讀,剖析其情緒價值、題材創新和用戶需求等問題,引發行業思考。近期文章《春節檔院線重振雄風,揭示短劇的主場在日常》分析了2025年短劇春節檔的表現,指出短劇的核心優勢在于“情緒密度、信息密度、情節密度”,而非傳統影視的特效審美與深度主題。然而,春節檔期間,短劇的這一優勢被院線電影的特效、深層主題和明星陣容所掩蓋。
又如,短劇推薦欄目《短劇迷》專注于為觀眾定期介紹熱門短劇,通過劇情解析、演員表現評價和導演手法分析,幫助觀眾快速捕捉短劇亮點。同時,結合權威數據呈現短劇市場動態,兼具實用性和專業性,堪稱短劇愛好者的觀影指南。這些欄目和專題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微短劇行業信息和分析,還推動了行業內的交流與互動。
2.“微短劇跨年關鍵詞”專題
2025年以來,澎湃新聞短劇頻道持續更新“微短劇跨年關鍵詞”專題,陸續獨家專訪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陸先高、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等近10位業內權威人士,聚焦微短劇行業的年度發展脈絡與未來走向。
馮勝勇認為,2024年微短劇行業的發展可以用“賦能、升級、反哺、跨屏、規范”5個關鍵詞概括。微短劇在內容創新和質量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同時也面臨內容同質化、平臺監管壓力以及商業化與創作質量平衡的挑戰。他強調,國家廣電總局將繼續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微短劇從“次品”向“精品”迭代升級,助力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陸先高則指出,微短劇市場正在從“娛樂快消品”走向“文化新坐標”。題材風向已從甜寵逆襲轉向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等現實主義題材;技術革命中,AI成為創作伙伴,為內容創新提供了新思路。他強調,未來微短劇行業需進一步強化內容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專題特別融入了數據新聞內容。《2315部微短劇劇名分析:“歸來”居首,“總裁”退潮》一文,通過對2024年2315部微短劇劇名的分析,揭示了微短劇在題材、內容和商業模式上的發展趨勢和變化。這些報道共同呈現了當前行業的發展態勢與關鍵特征,為行業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與啟示。
3. AI共創《微劇評》專欄
上線一個月之際,澎湃新聞短劇頻道攜手《有戲》欄目推出《微劇評》專欄,旨在通過與高校專業力量合作,并借助澎湃新聞派生萬物大模型和DeepSeek開展AI共創,聚焦不同類型與題材的熱播微短劇,打開微短劇文藝評論的新視角。例如,針對非遺題材微短劇《錦衣巷》,作者指出該劇以“重振老巷”為主線,將皮影戲、川劇變臉等非遺元素融入現代敘事,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突圍路徑,但其敘事結構松散、情節碎片化,也反映出微短劇創作“重流量輕敘事”的問題。
《微劇評》還關注了AI技術在微短劇創作中的應用。例如,作者認為《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作為國內首部AIGC原創奇幻微短劇,展現了AI在故事架構和視覺呈現上的強大潛力,但也反映出其普遍局限性。該專欄深入剖析劇集的藝術價值與創作得失,旨在為微短劇創作者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同時為觀眾帶來深度解讀作品的機會。
對外合作的探索與實踐
(一)校媒聯動微短劇共創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于鄉村建設與發展,成為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生力軍。2024年,澎湃新聞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大城市學院和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五所高校,共同開展了“2024澎湃中國鄉村振興調研行”活動。活動期間,80多名師生在暑假奔赴全國各地,走進鄉村一線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的現狀與挑戰以及返鄉創業青年的真實故事。
基于此次調研成果,澎湃新聞于2024年國慶期間推出《百村安居圖·第4季:村里新來的年輕人》專題報道,以微短劇形式聚焦返鄉創業青年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超男歸來》講述的就是超男在大都市生活的不如意,回到家鄉后重新尋找人生方向的故事。
2024年年終之際,該系列進一步推出《車輪》專欄,集中呈現了31集系列短視頻以及對13名原型新聞人物的深度報道,特別收錄了報道背后的師生實踐手記。通過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澎湃新聞不僅為高校師生提供了實踐平臺,也為微短劇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媒體在鄉村振興主題報道中的創新與發展。
(二)“劇光燈”精品微短劇共創計劃
2024年9月,澎湃新聞聯合上海上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楊浦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等五方發起“劇光燈”精品微短劇共創計劃,意圖打造涵蓋劇本創作、制作拍攝、審查審核、播出推廣、投流與融資等全產業鏈的微短劇行業服務伙伴平臺。通過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微短劇的精品化創作。澎湃新聞短劇頻道希望進一步成為“劇光燈”共創計劃各方共聚的平臺,以聚合創作力量為目標,立足上海資源,面向全國,放眼海外,開展多樣化的劇本創作、現實題材征集與出海活動,推進微短劇的精品、優品、新品創作與播映,打造優質微短劇品牌項目。
澎湃新聞也擬在不同的細分賽道進一步推進微短劇內容生態的建設。一方面,計劃聯合七貓免費小說等平臺,開展現實題材微短劇劇本創作征集大賽;另一方面,也在醞釀與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發起精品微短劇“百劇共創計劃”,通過資金共投、宣發賦能、資源共享等共創方式,孵化百部精品微短劇,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價值的優質內容矩陣,推進精品微短劇品牌項目建設。
此外,澎湃新聞將與合作伙伴一起,不斷探索新的敘事方式、題材和表現形式,以滿足觀眾日益多樣化的觀看需求,并積極探索運用AI等新技術、新手段,提升微短劇的制作、風控的效率和質量,為微短劇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三)評價體系搭建及商業化變現
在微短劇行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澎湃新聞敏銳地捕捉到行業對高質量內容的迫切需求,積極聯合業內權威專家、頂尖研究機構以及專業數據平臺,致力于推出一套精品微短劇的評價指數。該評價體系將以內容、制作與創新為核心,通過科學、嚴謹的指標設計和多維度的綜合評估,為微短劇行業樹立起一套權威、客觀且具有指導性的評價標準,助力行業邁向精品化、高質量發展。
同時,澎湃新聞短劇頻道正在研究通過付費觀看、品牌定制微短劇、辦會等模式,探索微短劇內容生態的商業化變現,更好地服務于打造自主可控的主流媒體平臺。
結 語
澎湃新聞短劇頻道的上線,是主流媒體在微短劇行業深度布局的一次積極探索。通過研究適合主流媒體定位與特色的微短劇頻道發展路徑,通過多元化的內容供給、全產業鏈的合作探索以及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設,澎湃新聞希望能推動微短劇行業的精品化發展,也為行業的健康生態構建探索新的思路。
(徐婉:澎湃新聞生態運營中心湃客運營部副總監;史訓鋒:澎湃新聞財經與視覺中心影像新聞部總監)
本文刊于《全媒體探索》2025年3月號,原標題為《迭代“娛樂快消品” 打造“文化新坐標”——澎湃新聞短劇頻道的創新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