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人文”
ZJUSOM
《周易·賁卦》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謂通過深刻洞察人類文明的演進脈絡,探尋從原始蠻荒到禮樂昌明的蛻變軌跡,自覺地推動文明由天下人所共創,文明的成果為天下人所共享。
今天,當科技革命重塑世界,人工智能以指數級速度迭代,“文科無用論”甚囂塵上……“人文”二字究竟意味著什么?
“‘人文’從未如此重要!”
這一宣言回蕩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金色大廳內。4月12日,近500位師生校友、企業家代表與人文領域頂尖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求是人文與新商業文明”課程發布。在草長鶯飛的四月天,“求是人文”系列課程正式亮相,以企業家精神為主線,邀請人文、歷史、哲學、政治、藝術等領域專家學者分享人文精神、商業文明、全球治理等熱門話題,融匯中華文化精髓、汲取西方現代商業管理精華,在商科學生鍛造商業思維過程中厚植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養。
倫理學家邁克爾·桑德爾有言,技術能夠解答“如何實施”,但唯有人文學科能夠回答“為何而為”。
“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不僅要有雄厚的的科技建樹,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傳承。”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謝小云強調,“技術會不斷創新更替,資源也終有枯竭的一天,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傳承人類文明。”算法可以迭代出更精準的模型,卻永遠無法生成文明的基因密碼;算力可以突破物理極限,但永遠替代不了人性的溫度。
當前,商科教育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技術至上導致價值觀模糊,二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的撕裂。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尋找確定的文明坐標?要回到商學教育的原點,窺見“求是精神”的初心——商學教育從來不是數字與模型的冰冷推演,而是承載社會責任的價值追尋,管理的本質也不僅是冰冷的科學計算,更是對人性、社會與文明的深刻洞察。在商學教育中厚植人文精神,才能開闊視野,提升格局;讓商業思維與人文精神有機融合,才能有效提升企業家的全球勝任力與領導力。
浙大管院黨委書記 許翾
我們需要科技推動社會進步,我們也需要穿透表象的洞察力,以人為本的創新力及超越功利的價值力。
商學和人文,有什么樣的深層聯系?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原副校長、“求是人文”系列學術指導羅衛東談道, 獲取人文知識的價值不在于一時而在于一世。“人文學科會帶領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思考如何過得幸福、如何富有欣賞美的知識。”人文教育的發達不必然體現在學系和專業的擴張上,但一定體現在學校通識教育的發達上。
浙江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教授作為“求是人文”系列總顧問,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對人文知識的感悟。他說,對于企業管理者和立志成為企業家的人來說,學習人文知識至關重要,這有助于理解所從事事業的底層邏輯。例如,在大學教育場景中,各類活動涵蓋了漢娜·阿倫特提出的“勞動、制作和行動”三類人類根本性活動。其中,教學屬于行動,具有不確定性、匿名性等特點,而科研則屬于制作,成果易于衡量且能帶來即時回報,教育、大學和學術發展屬于行動,多重屬性的交織引發了深刻的實踐困惑。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避免勞動的奴性、教育和學術發展的功利性?管理者需要學習人文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行為,優化教育管理。
林建華在“求是人文”首場課堂上
彼得·德魯克曾言:“管理是一門博雅技藝”。商學與人文的結合是在告訴我們:唯有浸潤人文精神的企業家,才能回答“幸福如何定價”“增長何以向善”“創新以何為本”的終極命題,人文思想是鑄就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根基。
2024年暑期,浙大管院副院長竇軍生接到了一個“任務”——負責牽頭組織開發“求是人文”系列課程,讓這位“純理科生”倍感壓力。為了讓課程順利啟航,他與擔任課程顧問的林建華和學術指導羅衛東,以及張鋼教授、夏立安教授和孫英剛教授等多位老師籌備大半年,歷經多輪課程定位、體系設計、組織安排的仔細研討,課程的每一處細節,都有他與工作組精心打磨的影子。
作為“求是人文”課程的“牽頭人”,竇軍生介紹課程模塊構成的PPT上,赫然出現一朵六瓣蓮花,分別代表政治思維、歷史思維、哲學思維、人文精神、藝術思維、全球關切六個模塊。
為什么是這些模塊?竇軍生以極具人文性的表達進行了闡釋。
歐文·白璧德揭示“一切經濟問題到最后都是政治問題”的箴言,提醒企業家要讀懂政治,才能劈波斬浪,勇往無前;溫斯頓·丘吉爾“歷史之眼即未來之窗”的智慧,則昭示著企業面向未來必須扎根歷史;當維克多·弗蘭克爾叩問生命意義時,企業同樣需要哲學思維破解生存意義命題;在越來越多的操作性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的今天,對“人之為人”的根本思考空前迫切;德魯克將管理喻為博雅藝術,詹姆斯·馬奇以美學審視管理理論,藝術思維為創新驅動時代的企業家提供了破局密鑰;正如浙大校歌“天下來同”的詠嘆,當我們將全球關切作為思維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就會跟汲汲營營漸行漸遠。
政治實踐產生歷史經驗,歷史經驗淬煉哲學智慧,哲學智慧指導人文創造,人文創造反哺政治文明,最終帶來不一樣的全新世界。
蓮花的隱喻,象征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寓意“求是人文”系列旨在凈化學員心靈,幫助他們在喧囂中保持內在純凈與平和,從而更好地認清真我、獲得真正的“智慧”。
竇軍生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告訴同學們:未經人文滋養的管理生涯是不值得過的。
貫穿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從一年四期的大講堂,到精彩紛呈的小型人文講座,從靈感迸發的讀書分享會,到一絲不茍的學分課程,“求是人文”既有互動式書齋的探討,亦有沉浸式的觀摩學習。
春天,我們聚焦“人文精神與管理者培養”,幫助學員理解管理教育與實踐中蘊含的人文維度、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領導力。夏天,我們瞄準“卓越企業家的政治素養”,培養學員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錘煉他們從政治視角解析經濟及社會問題的能力。秋天,我們關注“卓越企業家的全球關切”,引導學員站在全球或全人類的視角重新審視自身使命定位,更主動地承擔責任,發揮自身優勢。冬天,我們錨定“基于文化的管理模式打造”,系統地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管理思想,增進學員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鼓勵他們勇于用“民族”的方式來貢獻全球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
通過“人性化管理根基-政治智慧必修課-全球公民新使命-文化基因解碼術”的四模塊求是之旅,培養兼備理性分析與人文關懷、既懂市場規律又具家國情懷的“全球問題解決者”,讓中國管理智慧為世界提供新范式。
在這場“求是”旅途中,將有來自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名校以及央媒的多位名師領路同行,分別專攻經濟、哲學、歷史、傳媒、管理等領域。頂尖師資矩陣共同托舉“求是”精神引領下的“人文”之光。
實際上,“商學+人文”并非浙大管院探索學科交叉的第一次嘗試。2024年,浙大管院推出“學科交叉BEST戰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商業、工程、科學、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互融互促,培養國家緊缺的交叉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人才。而早在2020年,浙大管院就推出了“求是科技前沿與創新產業前瞻”系列課程,由楊衛院士擔任課程總顧問和首席科學家,來自理工農醫的院士、領軍科學家講授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前沿以及產業化發展空間,讓商科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技術優勢分布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繼“求是科技”系列之后,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在2025年正式推出“求是人文與新商業文明”(即“求是人文”)系列,在商科學生鍛造商業思維的熔爐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淬火。管理學院院長謝小云表示,林建華校長與羅衛東校長聯袂領銜的《求是人文與新商業文明》課程,和楊衛校長領的《求是科技與創新產業前瞻》將會成為浙大管院的兩門“金課”,共同構成浙江大學商學教育的兩個思想之翼:科技洞見、人文精神。當數字洪流裹挾著價值虛無奔涌而來,“人文”與“科技”作為商學主體的“兩翼”,相互借力,共同成就。
人文之于商學,究竟意味著什么?人文與商學的結合,又將掀開怎樣的新篇章?
1948年,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就曾批判文理分科為“半人”教育,并呼吁走出“半個人”的教育時代。70多年來,大學里的學科細分趨勢有增無減,半人教育甚至有向四分之一人甚至八分之一人教育演變的趨勢。有使命、有擔當的大學和學院究竟該如何逆勢而為?“今天我們在原有‘求是科技’系列基礎上,傾力打造‘求是人文’系列,就是在給出我們的回應與承諾。”竇軍生說道。
在技術狂飆突進、商業理性至上的浪潮中,“求是人文”的誕生,不僅是一次商學教育范式的革新,更是一場關乎文明走向的深刻覺醒。它錨定于浙大管院“培養引領中國發展的健康力量”的價值觀,以人文為舟、以擔當為楫,將家國情懷融入企業戰略,將文化自信注入商業實踐,讓學員在古今對話中淬煉價值判斷力,在知行合一中涵養“博雅管理”的格局,培養既能駕馭技術變革、又能堅守人性溫度的“完整的人”。
從古至今,從現在向未來,我們期待“人文”二字賦予數據以溫度,戰略以遠見,財富以意義——或者說,我們早已窺見了這份力量。
星河浩蕩映古道,人文薪火照征途。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愿與各界伙伴攜手,以“求是”精神為指引,以人文教育為基石,培養“胸有丘壑、眼存山河”的商業領袖,共同書寫新商業文明的時代華章!
編輯排版:伍梁永
審核:佟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