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 1.4 萬億斤大關,達到 14130 億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攀升至 63.2%。在這場由科技驅動的農業現代化變革中,甘肅農業大學憑借70余年的深厚積淀,以草業科學、動物醫學、農業機械化等特色學科為支點,撬動西北現代農業發展的杠桿,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
作為農業農村部與甘肅省共建高校,甘肅農業大學構建起覆蓋農、林、牧、工的完整學科體系。其草業科學專業在 2024 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九,培育的 "甘農 1 號" 苜蓿品種抗旱性較普通品種提升 30%,在甘肅、新疆等地推廣面積達 300萬畝;動物醫學專業依托甘肅省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新型口蹄疫亞單位疫苗在西北五省應用后,牲畜疫病發生率下降 42%;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發的 4YZPS-4B 型制種玉米收獲機,實現每小時 50 畝的作業效率,將人工成本降低 60%,相關技術在河西走廊推廣面積超200萬畝。
學校科研創新始終緊扣西北農業發展痛點。 "甘農薯 7 號" 馬鈴薯,創下畝產 5812 公斤的高產紀錄,其低還原糖特性打破國外品種壟斷;抗低溫的冬油菜品種,使我國冬油菜種植北界北移 13 個緯度,在張掖鹽堿地試驗中,最新品系 SR-2023 畝產達 280 公斤,為 2000萬畝鹽堿地開發提供解決方案。近三年,學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127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3項,技術轉化金額累計超過 2.3 億元。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構建 "課堂教學 - 實踐實訓 - 社會服務" 三位一體育人模式。通過 "安寧五校聯盟" 開展跨學科培養,設立智慧農業微專業,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融入傳統農科教學。2024 年,《設施農業環境智能調控》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學生在全國 "挑戰杯" 競賽中獲特等獎。
面向未來,學校正著力建設 "一核三翼" 創新體系:以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打造草業科學、動物健康、智慧農業三大研究集群。計劃未來五年投入 10 億元建設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在農業碳匯、智能裝備等領域開展攻關。數據顯示,2024 年學校獲批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 項,新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2 個,用人單位滿意度保持在95%以上。
從祁連山麓到隴東塬區,從河西走廊到甘南草原,甘肅農業大學的科技成果與人才力量,正在繪就西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這所扎根隴原大地的農業高校,正以科技創新為槳,人才培養為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中續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