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選自《跨文化傳播學導論(第二版)》緒論部分,有刪減)
跨文化傳播是人類交往中廣泛存在的文化與傳播實踐。通過跨文化傳播,每一個個體、群體、組織以及族群、民族、國家都能在全球場域中交織一體,維系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共存關系,維持人類各個文化系統和整體結構的運行、協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 “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 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基于全面討論人類交往、理解跨文化傳播的目的,本書使用全球場域(global field) 的概念,指代全球系統中由相互關聯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等因素構成的場域 (field) 之集合,容納從個體、群體到組織、國家等行為體之間的互動、聚合的關系結構,以及以全球為舞臺,凝聚著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的信息傳播環境。
本書認為,面對全球場域的結構和動態特征,非西方國家的研究者開展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有必要發展一種能夠體現自身意志、訴求和創造性的本土研究的 “知識策略” ,用以審視國際社會和世界社會中人類交往的差異以及全球文化的演化趨勢,并以此為基礎,重新定義跨文化傳播的范疇、功能、模式等,重新理解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主要議題、基本框架和實質性意義。
這里所說的 “本土研究” ,與不同學科研究者常用的 “ 本土化” 有所不同。 在一般意義上,“本土化” 主要指以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為參照,從本土視角修正其局限,使之 “由外向內” 落地并具備 “本土契合性” ,用以突破西方的學術理論在非西方的鮮活的現實處境中的困境,進而誘發新的問題意識、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以及獲得新的理解途徑的研究取向。
跨文化傳播本土研究的終極旨趣,不只在于開放地處理自我與他者、本土學術與外部知識的關系,也在于重建問題意識、研究路向和介入實踐的途徑,發展一種同時具有本土特殊性和全球普遍性的知識系統,并使之成為諸多學科和問題域之間進行對話、彼此參照的 “ 樞軸” ,為尋求人類的共生共存提供視野、思想和解決方案。
內容簡介
為幫助讀者體認跨文化傳播學的豐富內涵,本書立足于不同學科和問題域的學術積累,嘗試提供一種與時代特征和中國實踐相適應的、開放的知識框架,使之能夠較全面地納入跨文化傳播研究涉及的事實、學說和思想。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豐富,適合高校新聞與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國際關系、公共管理、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和閱讀參考使用,對于關注跨文化傳播現象的廣大讀者,亦有助益。
作者簡介
孫英春,畢業于國際關系學院和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文化與國際關系,著有《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范式》(2005)、《跨文化傳播學導論》(2008)、《跨文化傳播學》(2015)等。
目錄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跨文化傳播學導論(第二版)
孫英春 著
ISBN:9787301360620
定價:79.00元
2025年3月出版
本書配備教學課件
編輯 趙云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