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高端海鮮自助餐廳近日被曝卷錢跑路。據媒體報道,該餐廳采取“單次消費799元/人、最低充值5000元”預付費模式,個別消費者累計充值高達30萬元。
公眾對該事件的關注焦點之一在于其中存在的監管漏洞。商務部門介紹,涉事餐廳既未辦理預付卡備案手續,也未繳納保證金,因此,對消費者的維權,建議轉市監部門辦理。市監部門則表示,建議消費者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他們無法用強制手段要求商家,實際負責人也找不到。
事件到底歸誰管,值得三問:
現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要求商家要備案,但對未備案商家,有關部門是否建立落實了監管手段?
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是否已經建立并落實?
對消費者的風險提示、預防機制是否已經建立并落實?
商家跑路的消息這些年并不少見,有健身房理發店,有餐廳茶館,還有形形色色的教培機構……有關部門雖采取了措施,但這類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對不少消費者來說,第一次遭遇商家跑路,可能會義憤填膺、拉群報警維權,而到了現在,大家要么不愿預付卡消費,要么對商家跑路已習以為常。這樣的消費環境值得改善!
有的部門會說,現在要優化營商環境,不宜對商家管得太細太死。但就監管收取預付款的商家方面,有關部門如果不把消費者的錢看緊,不去積極追查卷錢跑路商家,勢必會助長無良商家“卷一把就跑”的囂張氣焰,也會讓更多消費者對預付款消費敬而遠之。這不是在優化營商環境,而是在為自己不作為找借口,在惡化營商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