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4月7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總工會2025年職工夜校公益培訓開班。來自轄區的400余名職工會員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分別前往區工人文化宮、普達康養職工之家、電商職工之家等職工陣地,走進自己喜歡的培訓課堂,共享工作之余的美好時光。
當天傍晚,在普達康養職工之家網球中心,大家揮汗如雨,匹克球、網球培訓熱火朝天。“正手握拍時,手掌朝下,大拇指和食指形成V字,每個人都檢查一下自己的握拍是否正確……”網球教練周婷向學員們示范著正確姿勢。仁和區工人文化宮同樣熱鬧,職工會員匯聚在此,沉浸式感受瑜伽、舞蹈、攝影、手工DIY等的樂趣。
職工夜校公益培訓現場。仁和區總工會供圖
“看到職工夜校開班的消息特別開心,趕緊定了鬧鐘卡點搶課。現在下了班就能來練練瑜伽,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心情。”職工管媛笑道,她已經連續三年報名,參加工會公益培訓班成為她業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仁和區,和她有著同樣想法的職工不在少數。白天上班,晚上充電,周末學藝……“上夜校”和“充電賦能”成了當下仁和區職工時髦的夜生活與新風尚。
從報名時期的“一課難求”,到開課時的氣氛熱烈,再到回訪時超過95%的滿意評價,仁和區的職工夜校憑什么在轄區職工中“火出圈”?
記者了解到, 近年來,仁和區總工會聚焦精準服務職工,以“培育優秀人才、培養健康情趣、培植精神家園”為目標,創新打造出“1+N+2”職工夜校模式。即:以賦能成長為抓手,構建1個全服務平臺;以職工需求為導向,打造N個培訓陣地和課程內容;以職工滿意為標準,涵養職工一技一藝兩項素質。
“開辦‘職工夜校’,關鍵在于找準定位,有效賦能。既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緊跟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步伐;也要貼近職工需求,最大程度提供資源與便利,讓職工有空來、愿意來,更能帶回實實在在的收獲。”仁和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里,職工“缺什么”就能“補什么”,“需要什么”就能“培訓什么”。
仁和區總工會職工夜校為全公益模式,沒有硬性要求,沒有苛刻限制,采取“職工下班,工會上班”服務模式,利用晚上、雙休日等,開展職工喜聞樂見的各類公益培訓。為了保證培訓質量,讓普惠福利精準觸達、真正惠及職工,仁和區總工會整合工會陣地,也積極發動了社會力量。轄區文藝培訓機構、職業技術學校、專科精神醫院、心理咨詢機構等多種培訓資源加入,為課程的專業性與實效性保駕護航,也拓寬了時空與領域的覆蓋范圍,給職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過程的學習服務。
豐富的課程選項,則來源于對職工需求的充分關注。培訓內容集技能提升、素質提高、才藝培養、心靈滋養等于一體,涵蓋思想引領、文化藝術、職業發展、社會融入、創業創新五大類別。攝影、烹飪、面點等課程,讓職工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多門實用技術,為工作和生活增添可能。舞蹈、瑜伽、網球等課程,讓職工從繁忙的工作中暫得喘息,愉悅身心、健康體魄、釋放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仁和區總工會通過開設閱讀主題沙龍、勞模工匠大講堂、職工心理健康等講座課程,將職工思政教育、職工心理健康體系建設等融入公益培訓之中,讓工會的多重任務與服務職工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
立足“職工夜校”這一公益培訓平臺,仁和區總工會實現了工會普惠與社會力量的匯集,引領思想與服務職工的融合,職工放松身心和學習成長的兼顧。如今,仁和區“職工夜校”已走進轄區職工的學習、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全場景,成為助力轄區職工群眾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具象體現。
(任婧 四川工人日報記者張宸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