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杜壯
無人機環境應急監測整合了空中勘查、有毒有害氣體監測、水樣采集等功能;新能源無人控藻船能夠替代人工自主完成駕駛、監測、撒藥等工作;環境空氣質量數智化監測系統融合了大數據、智能監控、智能傳感、AI識別和物聯網技術等先進手段……近日,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第七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一批環保產業在AI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低碳轉型與“雙碳”目標、綠色生態創新實踐等方面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被集中展出。
多位業界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危機的背景下,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環保技術創新呈現跨學科融合趨勢,通過突破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環保領域正從“被動治理”向“主動防控”轉型,從“末端處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演進,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企業要敢于“揭榜掛帥”
大會現場發布的《全國生態環保產業踐行“兩山”理念 服務“雙碳”目標經驗成果》(以下簡稱《成果》)顯示,截至目前,生態環保產業已形成覆蓋水、大氣、固廢、土壤、環境監測、生態修復、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的工程、技術、裝備與服務體系。產業營收規模突破2.2萬億元。全國環保產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從業單位總數的90%以上,吸納80%以上的就業人員,創造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對產業發展的營收貢獻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
“環保產業是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性支柱。”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劉振民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為此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要推動環保產業聚焦關鍵領域的攻關,加快突破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前沿技術,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企業要敢于“揭榜掛帥”,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規模化應用,打造全球綠色技術策源地。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表示,近年來,生態環保產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取得顯著的成效,為我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
擁抱AI
技術創新是環保產業突圍的“破局之鑰”。本次大會中,眾多企業展示了利用AI和信息技術實現環保管理數字化轉型的成果。
在AI焚燒控制系統監控屏幕上,火焰燃燒形態清晰可見,各項參數實時呈現……北京朝陽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焚燒中心副總經理郭海濤向記者介紹,屏幕中展示的是2024年11月投入使用的北京市首個AI智能焚燒系統。該系統可實現垃圾焚燒發電過程中垃圾的高效充分燃燒,減少污染物生成,降低運維成本。據測算,其應用預計能將主蒸汽穩定性提升20%以上,自動投運率達98%以上,鍋爐蒸發量提高1%,操作強度降低80%,顯著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實現降本增效與減污降碳的雙重目標。
在當前全球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在環保產業中的應用正逐漸成為環保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展會杭州館展廳里,一只銀色外觀的長腿機械狗在地面隨意地變換方向,吸引著眾多觀眾的目光。實際上,這只能夠代替人工在惡劣環境中作業、采集氣象要素的機械狗,本質上是一臺設計精巧的無人陸地探測器。
佐格微系統(杭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莉芳告訴記者,這臺ULD3000無人陸地探測器,集成了溫濕度、氣壓、風速風向、太陽輻射、顆粒物等要素的觀測,可耐受低至-40℃和高達70℃的工作環境,廣泛應用于危化品泄露應急處置、核電站輻射環境氣象監測、高原無人探測、隧道救援、地震泥石流搜救指引等領域。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塔克拉瑪干沙漠科考等社會重要活動中承擔著環境監測任務。
"與AI技術融合是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方向之一。"葉莉芳向記者介紹道,在技術布局層面,公司采取軟硬件協同發展的策略。軟件領域依托平臺企業進行基礎模型訓練,硬件方面則聚焦微型化傳感器研發,通過突破體積限制使其更適配機器狗等智能設備的搭載需求。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公司創新性地運用AI算法構建動態優化系統,如同在特定題庫中持續"刷題"的智能訓練機制,通過實時數據反饋不斷修正傳感器參數,從而持續提升測量精度與系統穩定性。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承峰介紹,本次展會的一大亮點是生態環保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積極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逐步走向智能化、綠色化
智能化與綠色化是驅動環保產業升級的雙引擎。通過物聯網、AI和大數據分析,環保產業正實現從粗放治理向精準調控的跨越;而清潔技術與循環經濟模式的深度融合,則為低碳轉型提供了技術保障。如今,垃圾焚燒處理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綠色化,成為“雙碳”戰略下的關鍵實踐領域。
前端卸料、中端輸送、后端處理,全環節實現自動化、無人化和智能化……這就是北京京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現代化醫療廢物處理設施,醫廢處理能力每天達到80噸,主要服務北京市的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需求。考慮到醫療廢物特有的傳染性和生物毒性,項目從設計開始,就進行精心謀劃,卸料、轉運、倒料、蒸煮、破碎、清洗等各作業環節全部無人工參與。
談及數字化系統優勢時,該公司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通過部署智慧運維系統,大大縮短了設備維修周期,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和工作量。"他解釋道,物聯網傳感器+AI算法的組合實現了設備狀態實時監測與故障預判,使常規巡檢需求銳減。
然而,這樣的技術躍遷并非一蹴而就。上述技術人員表示,當前環保產業細分領域因技術壁壘高、場景復雜度強,在軟硬件協同層面仍處于攻堅階段。他強調,只有突破技術耦合瓶頸、建立行業級標準互認機制,才能真正釋放"軟硬一體"的乘數效應。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而生態環保產業科技創新正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表示,在全球綠色轉型的浪潮中,中國生態環保產業逐步實現從“跟隨者”向“引領者”的歷史性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