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在接受CBS“60分鐘”采訪時談到烏克蘭的損失,指出俄軍空襲讓烏克蘭付出很大的代價,850萬烏克蘭人已經前往國外(大部分人不會再回來了),還有幾百萬人被迫流離失所。
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稱烏軍已經在這場戰爭中陣亡10萬人,此外,還有包括超過600名兒童在內的13000多名平民死于戰火,主要是空襲。
這讓人感到極為震驚,要知道去年12月,澤連斯基表示當時已經有43000名烏克蘭軍人陣亡,今年2月4日和2月16日,陣亡數字分別是45100名和超過46000名,按照這三個數字估算,烏軍每月大概陣亡不到2000人。
一些分析人士據此認為,烏軍這兩個月的損失急劇增加,與在頓涅茨克、別爾哥羅德和庫爾斯克等地的戰事有關,不過,從公開報道看,即便是在庫爾斯克,烏軍在后撤時損失很嚴重,但也不可能會在兩個月內陣亡了超過5萬人,兩個月陣亡5萬人,在烏克蘭絕對會引發巨大轟動,根本瞞不住。
烏克蘭總統新聞秘書謝爾蓋·尼基福羅夫很快澄清了相關信息,稱澤連斯基在采訪中并未提及“10萬名烏克蘭士兵陣亡”的說法,該說法是《60分鐘》節目中的畫外音所述內容。
根據公開報道看,烏軍在戰爭初期損失比較多,原因除了俄軍突然襲擊導致烏軍陷入被動外,也與俄軍當時擁有絕對的炮火優勢有關,但很快這種情況就被扭轉,加上烏軍大部分時間里都處于防御狀態,損失自然要比俄軍小很多。
看看二戰時蘇聯紅軍里哪些方面軍最能打,就能知道俄烏兩軍現在誰更能打了。
對烏克蘭政府發布的俄烏兩軍傷亡數字,且不提專門機構和第三方智庫的說法,只說一點就足以證明其可信性:烏克蘭政府允許任何人質疑其發布的所有數據,包括俄烏兩軍傷亡數字,也就是說,即便是烏克蘭媒體和普通烏克蘭人也可以質疑,并允許拿出證據反駁,而不必擔心遭到報復,這就是自信,這就能絕對證明其可信性,俄羅斯政府敢不敢?
至于很多網友拿俄烏兩軍交換陣亡軍人遺體來說事,交換的烏軍遺體多而俄軍遺體少,這其實很容易解釋,交換的烏軍遺體中有很多都是戰爭初期犧牲的烏克蘭軍人(冷庫),而且俄軍在大部分戰線上處于進攻狀態,很多時候烏軍撤離時來不及帶走陣亡戰友的遺體,因此,出現了交換時烏軍遺體更多的現象。
好在跟換俘不同,俄烏兩軍換俘基本都是按照1:1的模式進行,在交換遺體時則不是這樣,不管怎么說,能讓英雄們在陣亡后回歸故土,終究是一件好事,也安慰了悲痛的家人們。
烏軍陣亡沒有10萬人,按照澤連斯基持續透露的數據來看,烏軍目前的陣亡人數,推測應該在5萬人左右。
烏克蘭軍方宣稱俄軍目前的陣亡數字是25萬人,總的傷亡數字則是90萬人,并指出由于前線大量使用FPV無人機,基本上已取代傳統火炮,俄軍現在的傷亡中,80%由FPV無人機造成。
《外交政策》則報道稱,俄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了二戰結束后克里姆林宮發動的所有戰爭傷亡人數總和;“戰爭研究所”(ISW)分析認為,自2022年戰爭爆發后,俄軍每個月約有30000到45000人傷亡,即便不考慮到從去年開始迅速增加的傷亡情況,只按照平均傷亡數字,莫斯科也只能再承受12個月到16個月。
俄軍規模更大,俄羅斯有更多的人口,但俄羅斯同樣面臨嚴重問題,尤其是人力不足困境,失業率太低,實際上已經充分就業了,克里姆林宮無法承受將太多人送上戰場消耗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更大的兵員儲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其有效變成軍隊規模,現在不是二戰,克里姆林宮也不敢完全進入戰時模式,這也是克里姆林宮不敢再次“部分動員”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