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禧塔修繕工程已進入驗收倒計時,梅庵古剎悄然披上防護網(wǎng)……在文物保護與城市發(fā)展的交響樂中,肇慶交出了一份“最小干預”理念的時代答卷。近年來,我市文物部門遵循“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讓歷史建筑在當代延續(xù)其原真生命力。
崇禧塔已完成修繕工作,正等待驗收。
在修繕中的梅庵。
據(jù)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文物科科長李德仁介紹,近年來,肇慶市完成了肇慶古城墻修繕保護工程(一期)城墻東門至南門段、德慶學宮大成殿修繕保護工程、崇禧塔搶險加固工程等文物修繕保護項目施工,“這些工程不僅確保了文物本體的安全,更為后續(xù)活化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jù)了解,我市在文物修繕工程中,較為典型的項目是梅庵保護修繕工程和崇禧塔搶險加固工程。
梅庵現(xiàn)存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在風格和結構形制方面,反映了嶺南地區(qū)的地方特色和宋代、清代木結構建筑的若干特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實例,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德仁介紹,項目對梅庵文物本體現(xiàn)有安全問題實施系統(tǒng)修繕,對周邊鄰近文物本體加(改)建建筑進行整改,修繕范圍包含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及其側廊等。
“梅庵存在第二進明間前檐柱間硬木額枋開裂等,對建筑結構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其次,還有多處在歷次修繕、搶修中出現(xiàn)的后期不當加建、改建或與傳統(tǒng)形制做法不符之處,影響文物風貌。這是在修繕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李德仁表示。
對此,文物修繕團隊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采用但不濫用新技術、新材料對影響建筑結構安全的隱患,采取修復、更換或抗牽拉等措施進行加固或更換,排除安全隱患,確保文物安全。
“對后期有所改動,但不影響結構安全、相對完整且協(xié)調的部分,保持現(xiàn)狀。”李德仁表示,經(jīng)過考證,與風貌不協(xié)調或確實不宜保留的不當加建或與傳統(tǒng)形制做法不符的部分,才進行整改。
記者近日在端州區(qū)江濱東路見到,崇禧塔也搭建了腳手架。“該修繕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等待上級部門驗收。如今保留的腳手架,是為了方便專家勘察驗收。”李德仁說。
這座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總高57.5米、屹立在西江邊的崇禧塔,是肇慶的古建筑標志之一,保存了明代的塔型風格,是市民游客的熱門打卡點。2023年,受臺風“泰利”影響,造成其瓦面松脫、墜落,致使第一層至第七層瓦面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壞。
面對當時工程預算不足和維修人員安全等問題,我市文物部門不僅解決了對文物結構及游客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而且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范,搭建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和懸挑作業(yè)腳手架,加強工地安全檢查、管理,確保人員安全,最后順利完成了主體搶修。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楊永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