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23屆博士畢業生馮業倩、伍書緣榮獲2024年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提名獎。
馮業倩在導師王亞平教授與龔六堂教授的指導下,聚焦開放經濟背景下的宏觀政策調控問題,完成題為《開放條件下的經濟波動與政策調控研究》的論文,其研究緊密結合現實經濟挑戰,兼具理論深度與創新價值。
伍書緣在導師王漢生教授的引領下,立足統計學前沿領域,圍繞《大規模數據的統計建模及其分析理論》展開系統性探索,為復雜數據建模提供了新思路。
一篇論文從選題、構思到形成初稿
正如鋼鐵鍛造的漫長過程
有哪些必不可少
亦或錦上添花的步驟呢?
是廣泛閱讀、深入溝通?
還是咬牙堅持?
讓我們聽聽獲獎同學的心得感悟
1
馮業倩:不畏浮云遮望眼
我是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的博士研究生馮業倩,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在導師王亞平老師與龔六堂老師的共同指導下,我順利完成了博士論文《開放條件下的經濟波動與政策調控研究》的寫作。博士論文的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隨了整個博士生涯的學習與研究,凝聚著五年的積累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論文選題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那么論文寫作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而如果能夠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摸索出自己喜歡的領域,那么我們的博士論文寫作也就開了個好頭,后面即使遇到問題,相信也可以迎刃而解。只有從興趣出發做出選擇,接下來漫長的學習探索才可能不那么艱苦。
在讀文獻、做研究的過程當中,我們必然會接觸到很多有研究價值的話題,但是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地處理眾多問題甚至可能會導致迷失自我。如何有效地梳理這些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且為自己寫成一篇成體系的畢業論文服務,這是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想清楚的事情。主次分明地推進課題研究,同時多讀書、多思考、多記錄、多寫作、多投稿,這對于有條不紊地寫完一篇龐大的畢業論文來說非常關鍵。
同時,在給論文添磚加瓦的過程中,及時溝通、勤學好問的品質也特別重要。隨著研究的推進,我們可能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而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尋求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那這往往能幫助我們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甚至開拓出新的研究思路,很多不錯的研究想法也都是通過這種交流討論所產生的。我認為學術研究本身也是一門學習與人溝通的學問,交流討論時如何及時更新進展、減小信息差,寫作時如何讓所有合作者保持有效且同頻的配合,匯報時如何讓聽眾更好地理解復雜模型背后隱含的經濟學直覺,這些都是我們在展開研究的時候應該注意的環節。
總之,寫博士論文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條理地開展研究,積極地向他人溝通學習,平和對待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只要堅持不忘初心,相信大家都會收獲一篇令人滿意的畢業論文,為自己的博士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
導師評語
讀博士的過程漫長而又充滿了挑戰,是對一個學生的知識、毅力和心態的全面考驗。作為導師,我很高興看到馮業倩同學在博士研究階段能夠很早地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并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她雖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經歷了不少迷茫的階段,但是在我與馮業倩的交流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她的努力,以及心態上的轉變和進步,最終順利完成了這篇選題上貼合實事、內容上具有創新性的博士論文。希望馮業倩以后可以繼續保持積極樂觀、追求進步的狀態!
——王亞平
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2
伍書緣:學術研究沒有標準答案
我的博士論文是由幾篇相關聯的科研工作聯合構成的。如果將每篇科研工作的完成過程分為“確定研究問題、文獻綜述、理論證明、數值模擬與文字寫作”幾步,那么我認為選題無疑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環節。科研是探索知識的邊界,因此選題要具有研究價值和創新性。這要求我們首先廣泛閱讀相關領域的文獻。文獻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洞見去了解研究領域的發展歷史、當前的發展階段,同時也能夠受到啟發去思考領域的未來機遇。
與此同時,文獻中的分析工具和證明技巧也能夠為我們所用。閱讀文獻分為精讀和泛讀,當我們初次踏入某個研究方向,對相關方法知之甚少時,泛讀文獻、閱讀綜述性文章能夠為我們繪制一張研究地圖,幫助我們迅速概覽全貌。但一旦選定具體研究目標后,則需要精度文獻,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所提出的新方法與已有文獻的異同。
在科研寫作初期,我們可能會存在完美主義情結,總是擔憂自己寫得不夠好,希望能夠經過一番思考后,將文章一氣呵成。如同探險者希望從某個寶箱中撿到一張地圖,在地圖上標出起點和終點,找到那條最優路徑,然后一路奔向終點。但實際上探險者缺乏上帝視角,看不清終點在何方,只能提燈慢慢摸索,一邊修正方向一邊前進。同樣,在研究工作的開始,我們也難以完美預測每一個步驟,只能提筆先完成當下部分,再仔細修改。好的研究工作通常是“改”出來的。科研寫作對行文邏輯的要求很高,很難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從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打磨出優秀的作品。
學術研究是要探索未知,它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有極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尤其是著手進行第一篇工作時的風險最高,此時沒有已有的發表積累,工作完成就是1,研究失敗就是0。同時研究從定題到發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得到瞬時反饋,更無法得到及時滿足。對未知的擔憂和恐懼是對我們心態的極大考驗。在挫折和壓力中,我也逐漸摸索了一些方法,慢慢學會自助或求助以擁抱不確定性。在我為研究的反復失敗感到沮喪、挫敗、想要放棄時,會自我鼓勵安慰、會時刻警醒、激勵自己。另外,我也會在遭遇瓶頸時和我的導師、研究組的老師同學們積極交流,他們常常能提出我所未想過的妙招以推動我嘗試其他的道路,走出現有的困境。
導師評語
我們團隊典型的成都小美女,小小個子掩蓋不了無比堅毅的決心以及對學術追求的熱情。安靜的時候,深思熟慮,對研究方向上出現的艱難選擇總能做出最果斷的抉擇,很多時候非常需要決心和勇氣,非常不容易;努力的時候,對既定的研究方向,激情萬丈,能夠日進千里,這背后必定揮汗如雨。溫和而開朗的性格讓大家跟你的合作都無比開心,你是學弟學妹們的榜樣,也是團隊的驕傲。未來學術的道路注定崎嶇,我們既要面對學術前沿的慘烈競爭,也作為普通人生活在塵世中面對各種挑戰,希望這一切都難不到你。永遠開心,加油!
——王漢生
光華管理學院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教授
來源 |北大光華本科研究生項目
編輯 |王蒙
近期發布:
光華思想力論壇丨聚焦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共探海外發展新路徑
光華案例丨龍源碳資產管理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