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發病例占全球近40%,在胃癌防治工作中,推進突破性治療方案的研發是當前的臨床迫切需求。近日,在廣州舉行的2025 中國胃癌創新大會上,國內頂尖胃癌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袖圍繞晚期胃癌治療范式演變、Claudin18.2(CLDN18.2)靶點臨床突破、精準醫學發展趨勢等核心議題,多角度剖析胃癌精準診療體系的革新方向。
中國胃癌創新大會(2025 CGIC)現場
2022年,中國新發胃癌病例近36萬例,死亡近26萬例,分別占全球的37%和39%,是我國癌癥相關死亡第三大因素。因早期癥狀隱匿,約60%胃癌患者確診時已至晚期,晚期治療手段有限、預后不佳,中國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9.1%。
中國胃癌呈現發病率高、死亡率高、進展期比例高,早期診斷率低、生存質量低、治療選擇低的“三高三低”特征。中國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第四屆理事長徐瑞華教授表示,中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半,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以CLDN 18.2為作用靶點的治療方案,讓消化道腫瘤治療邁向個性化、精準化。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徐建明教授表示,“此前,胃癌治療領域中HER2靶點雖有突破,但患者陽性率約12%,在臨床應用和患者等多方面依舊存在較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CLDN 18.2靶點的研究突破意義重大,其在胃癌中陽性率約為38%,意味著又為超過三分之一的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選擇。同時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研究的深入,如FGFR2、MET等靶點的探索為胃癌治療帶來新方向,進一步拓寬了胃癌靶向治療的適用范圍。以CLDN 18.2靶點為突破點的創新治療方案,有望與HER2、FGFR2、MET更多靶點共同構建起多元化的胃癌靶向治療體系,為中國數量巨大的患者提供了精準個體化的醫療解決方案。”
“當前全球在胃癌精準治療領域取得的革新性突破,體現了深化國際合作、加速創新藥物落地的重要性,成為精準醫療與個體化治療的典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中心首席專家季加孚教授在會上表示,未來,多學科協作將推動胃癌腫瘤治療向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向發展,為胃癌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
“‘健康中國2030’戰略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其中提高消化道腫瘤患者,尤其是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關鍵任務之一。近年來,從傳統化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ADC及細胞治療等新興療法的突破,顯著提升了胃癌患者的生存狀況,推動了診療模式的革新,為胃癌精準治療開辟了新的路徑。”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黨委書記、院長、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梁軍教授表示,作為胃癌新興靶點,CLDN 18.2的發現和藥物研發及獲批為中國胃癌患者帶來了更多新的希望。與此同時,胃癌CLDN 18.2規范診斷和患者用藥經驗的積累也對臨床和病理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院內科室密切配合,共同推動胃癌診療學科建設,為更多潛在患者帶來臨床獲益。
中國藥科大學附屬上海高博腫瘤醫院院長李進教授表示,近期NCCN和ESMO等國際指南更新了胃癌在精準靶向治療領域的進展和突破。國內CSCO指南的更新工作也在穩步推進,這意味著國內晚期胃癌的治療格局正在與國際接軌,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胃癌的整體治療水平,逐步將胃癌個體化治療的愿景變為現實。
采寫:南都記者曾文瓊
實習生:陳瑞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