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東北邊陲,冬季用漫長的寒冷為這片大地披上銀裝,冰雪更賦予哈爾濱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當春季的第一縷暖風吹過,冰層逐漸融化,江水奔涌,“開江”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觀,宣告著東北大地的復蘇,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自然崇拜、漁獵文化和農耕文明于一體。
溯源 · 文化脈絡下的歷史
開江,對于東北人民而言,遠不止是冰層的消融和江水的流動,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古代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面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將開江視為神靈意志的體現,認為江中有主宰漁業豐歉的“水神”或“龍王”。這種對未知力量的敬畏,催生出了獨特的祭祀習俗,成為東北開江文化的重要起源。
在赫哲族、滿族等漁獵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開江更是具有特殊意義。赫哲族的薩滿信仰里,江神“特木坎”掌控著魚類資源。每至開江之時,赫哲人懷著虔誠之心,獻上祭品,祈求“特木坎”的庇佑,希望在新的捕魚季能夠魚蝦滿艙。這種祭祀傳統源遠流長,清代《寧古塔紀略》中就有“江開,漁者祭以豕酒,然后下網”的記載,為我們勾勒出當時漁獵者們在開江時的莊重儀式,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東北漁獵文化的風貌。
開江的時間,遵循著自然的規律。民間諺語“七九河開,八九雁來”,描繪的是中原地區溫暖氣候下的春回大地之景。而東北地區,由于冬季漫長寒冷,開江的時間往往要延遲至谷雨前后。這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開江節的節期也具有靈活性,通常在冰層完全消融、江水初流之際舉行。以哈爾濱為例,開江時間多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這段時間里,松花江畔熱鬧非凡,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迎接這一盛大的自然節日。
古老祭祀 · 敬畏自然的傳承
如今,開江節已經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它不僅是對傳統漁獵文化的傳承,更是展示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窗口。在開江節上,我們既能看到古老祭祀儀式的莊重再現,又能感受到現代文化元素的融入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在這里交融,歷史與未來在這里對話。
開江時的祭祀曾是人們表達敬畏與祈愿的重要方式。牲祭時,肥碩的豬羊被宰殺,其頭與內臟恭敬地投入江中,那是獻給水神最誠摯的祭品;酒祭中,清澈的酒水灑向江面,酒香在空氣中彌漫,寄托著人們對平安豐收的期盼;焚香禱告的場景里,江邊煙霧繚繞,漁民們虔誠地燒紙船、燃香燭,屈膝跪拜,希望神靈聽到他們對漁獵順遂的渴望。
赫哲族與滿族等漁獵民族,更是將開江節的祭祀傳統演繹得淋漓盡致。赫哲族薩滿會舉行“跳神”儀式,唱誦神詞,祈求魚群豐盈。滿族則保留“祭江泡子”習俗,在江畔設祭壇,由族長主持。這些儀式不僅是對自然的感恩,也是對漁獵生活順利的祈愿。
現代演繹 · 開江節的多元新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江節也不斷融入新的元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頭魚拍賣”習俗延續至今,開江后捕獲的那第一條魚,宛如祥瑞之物,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吉祥象征,競拍價甚至可達數萬元。這一習俗不僅延續了傳統的漁獵文化,更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開江節上的美食,同樣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開江魚”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冬季休眠賦予了它鮮美的肉質,使其成為春季餐桌上的珍饈。民間流傳的“開江魚,下蛋雞”的俗語,生動地形容了開江魚的珍貴。鱘鰉魚燉土豆、鯉魚燒豆腐、鯽魚湯等傳統菜肴,讓人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江河饋贈的美妙。
開江節從古老的祭祀傳統一路走來,歷經歲月的洗禮,逐漸發展成為如今集文化傳承、經濟交流、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民俗盛典。2020年1月5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哈爾濱市松北區申報的開江節位列其中。2024年,撫遠市的開江節也被列入黑龍江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不僅有助于保護開江節的文化記憶,也為后人研究傳統民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于秋瑩
張大巍 劉洋 石松鶴 李鵬舉/攝影
編輯:王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