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 書 信 息
(點擊封面跳轉至小程序購接)
金棟昌 王宇富 彭建峰 著
2025年2月出版/138.00元
ISBN 978-7-5228-5082-5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自 序
公共文化服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范疇,是以提高全體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素養、增進人民文化福祉為價值目標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關乎社會主義繁榮發展,關乎人民精神生活富足,關乎民族偉大復興和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有著不同的階段任務:新中國成立初期,包括文化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機構承擔著國民教育的重任;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這些機構成為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熱情、謳歌人民群眾創造性的文化主陣地;新世紀,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伴隨著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建成,全民閱讀、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來,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踐行新的文化使命,不斷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不斷為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伴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稟賦優勢、人民群眾精神富足的發展優勢不斷彰顯和強化?,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成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和載體。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發展成就表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關鍵內容之一,始終是各級政府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建設領域,始終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無論是黨和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部署,還是各級地方政府主導的本地發展建設實踐,都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取得新的強化和突破——從設施網絡到運行保障、從示范創新到效能提升、從本地發展到跨地區協作、從線下服務到數字化服務、從體系化供給到高質量發展,這一切都在生動詮釋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代化進程。在其中,我們看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成,既離不開各級政府的主導和綜合保障,也離不開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的創新智慧與耕耘實踐。全國公共文化服務人踏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東風,不斷書寫和刷新著壯麗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篇章。
我們也注意到,理論界對全國及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成果、發展模式、實踐創新、制度設計等有著豐富研究,形成了諸多代表性研究著述。這些理論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書房、總分館體系、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標準化和高質量發展等議題,也有豐富的案例研究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和理論創新的繁榮程度。但上述研究成果的本土化特征鮮明,相較而言,關注區域均衡發展的較少。即便是已有的一些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成果,也多采用以本區域實踐來促進本區域內城鄉均衡和地區均衡的視角,因而也是典型的本土化研究成果。鮮有成果關注和研究跨省域東西部協作這一公共文化服務主題,更鮮有學者從東西部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協作創新角度開展類似研究。而實踐層面上,自1996年國家實施東西部協作戰略至今的28年來,包括蘇陜協作、閩寧協作、浙疆協作、魯渝協作、滬滇協作等在內的東西部協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協作成果——或是干部交流,或是設施捐建,或是資源共享,或是文化共創。無論哪種形式的協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是本省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也是跨省域協作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有力支撐。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跨省域的公共文化服務協作,既彰顯了國家戰略在東西部均衡發展中的文化落實,又激發了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能——協作主體實現了從黨委、政府、公共文化機構到企業、協會的全覆蓋,協作機制實現了從實體幫扶到理念和政策學習再到文化共創的立體式飛躍,協作內容實現了從干部交流到設施空間共建再到文化藝術活動和資源共享的廣泛拓展,協作成果實現了從散點分布到機制化常態化創新和各層級覆蓋,協作體系形成了省級主導、市級推動、縣鄉落實的一體化推進格局。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均有必要對東西部協作中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實踐進行成果梳理和理論總結。其中,蘇陜協作中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踐頗具代表性。
蘇陜協作始于1991年,早于東西部協作戰略5年,一定意義上蘇陜協作為國家層面開展東西部協作戰略提供了實踐參考。1991年,江蘇、陜西兩省以干部掛職鍛煉方式開啟扶貧開發工作,被《瞭望》周刊譽為“一個意義重大的創舉”。1996年全國擴大這一經驗,提出東西部協作戰略,并調動全國23個東西部省市,形成了對口協作關系。在這股東風之下,至今已歷經28年的協作歷程,蘇陜協作從扶貧開發協作逐漸向更廣闊領域、更深實踐走去,協作領域從扶貧開發拓展到經濟、教育、能源、醫療、優勢產業等多個領域,協作內容從干部交流擴展到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等多元領域,協作方式從資金援助延伸到項目運營、共創共享等多種形式,一系列協作成果支撐起東西部協作的“蘇陜情”。同樣,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實踐也如火如荼,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成果亦紛紛落成于三秦大地。
作為研究者,我有幸參與和見證了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蘇陜協作工作。2018年6月下旬,我以專家身份獲邀參與“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群星獎獲獎作品全省巡演榆林行”活動,結識了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并與揚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就揚榆兩市文化活動互訪進行了交流,這是我第一次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直觀接觸。2019年底,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了全省30名公共圖書館館員赴江蘇省各地市圖書館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掛職培訓活動,兩省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推動掛職干部順利完成了相關工作,并帶來了陜西各派出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諸多改變。2020年7月,我帶領團隊以縣區為單位,對延安市13個縣區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專題調研,了解到延安市圖書館和金陵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和師資上的諸多協作,也獲悉延長縣和宜興市兩地合作建設圖書館新館的立項信息。2021年4月,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在延安舉辦,會上的一大亮點就是舉辦了蘇陜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座談會,參與掛職鍛煉的陜西方公共文化服務人員進行了專題交流,會上南京圖書館與陜西省圖書館代表兩省公共圖書館簽署了《蘇陜公共圖書館“十四五”協作交流框架協議》,金陵圖書館與延安市圖書館簽署了交流共建協議。同年暑假,我帶隊進行榆林黃河流域縣區的文化專題調研,在橫山區文化館參觀了江蘇藝術家在陜北黃土高原采風創作的書畫成果展,上百幅主題書畫作品匯聚在文化館展廳中供群眾免費參觀,藝術感染力頗強。這些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成果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其背后也力透著蘇陜兩省公共文化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艱辛與努力。這促使我們扎下了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興趣之根。于是,在后續其他專題調研工作中,我們也不斷注重收集和整理相關成果,陸續收集了“延安娃娃”紅色兒童繪本大賽、榆林城市書房、鹿城閱讀吧、崇川佛坪一家親文化交流活動、“精致揚州‘榆’您相約”文化活動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協作成果,開展這一主題研究的素材越來越豐富,研究工作也不斷提上日程。
2023年,在一次全省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座談會期間,我把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研究的想法與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譚佳峰女士進行了溝通交流。我們一拍即合,她不僅給予了高度肯定,還鼓勵我加快開展研究,認為這既是對蘇陜協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的理論總結,也是一項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層面的蘇陜協作成果。彼時恰逢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委員會征集2023年度調查研究成果,我們團隊申報了“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創新實踐研究”選題。在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張利鋒先生的協助下,我們面向全省征集了一輪蘇陜協作公共文化服務成果素材,并結合網絡調研、前期專題調研等的相關數據,如期撰寫完成并提交了研究報告。在此報告的基礎上,2024年1月團隊決定進行理論擴充并形成專著,其間也得到了陜西省圖書館的大力協助,并在2024年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專題培訓班上進行了第二輪項目信息征集工作。在此基礎上,幾經修改校正終于形成了本稿。
值得說明的是,為較全面地呈現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整體面貌,我們在確定書稿內容體系時做了如下考慮:為整體把握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33年歷程,我們進行了歷史階段劃分,提出了萌芽、初探、深化和高質量發展四個分期;為提煉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理論品質和經驗,我們引入區域均衡發展、橫向財政均衡、府際關系、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理論,對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實踐的理念精髓、價值邏輯等進行概括總結;為闡釋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持續深化拓展的實踐軌跡和規律,我們嘗試提煉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影響因素和實踐選擇特點;為全面且有重點地呈現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亮點內容,我們從文藝創作展演、人才交流培訓、資源共創共享、文化設施空間四個維度進行了理論總結、案例討論和成效概括;立足當下,啟思未來,為把握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趨勢和方向,我們從整體上對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政策框架、總體形勢和目標,以及今后的優化路徑進行了政策總結和建議。此外,為深入落實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戰略,我們也跳出蘇陜協作視域,在系統總結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經驗和啟示的基礎上,對今后全國層面東西部協作中更高質量地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進行了展望,提出了政策建議。以上便構成了《共同邁向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蘇陜協作實踐》的篇章邏輯架構。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本書成稿之時,正逢江蘇省代表團來陜西考察學習,蘇陜兩省黨政領導圍繞“從大局著眼向深處拓展往實里用力在新征程上不斷開創蘇陜協作發展新局面”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蘇陜各界也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了廣泛、多元、深刻、務實的洽談與合作。一幅新時代蘇陜協作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正徐徐展開,這同樣也預示著該框架下蘇陜公共文化服務協作的美好新未來。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慶幸參與到了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實踐之中,我們也將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相關研究邁上新臺階。
是為序。
金棟昌
2024年6月3日于長安大學
2
作 者 簡 介
金棟昌,長安大學教授,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研究委員會委員,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要負責人,《中國文化館》編委,陜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庫專家成員,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專家庫專家成員。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著作6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陜西省社科基金、陜西省科技計劃等10余項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主持承擔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陜西省宣傳文化系統等50余項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榮獲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優秀調研報告二十佳、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西安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10余項獎勵,30余項成果直接轉化為省市文化政策或規劃,多項成果獲省級有關領導批示。
王宇富,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國家文化安全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與“公共文化機構優惠收費的理論和實踐”“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研究”等省部級課題6項,完成調研報告1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獲省市級有關領導批示。
彭建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研究生,長期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國家文化公園、夜間文旅經濟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獲得“挑戰杯”“藝術展演案例大賽”等多個競賽的省級一等獎,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重點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主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項,部分研究成果獲省級有關領導批示。
3
內容簡介
公共文化服務的區域協同發展,是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既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實踐方向,又為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動指南。本書所呈現的蘇陜公共文化服務協作故事,堪稱新時期我國跨區域協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縮影。
4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緣起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四節 研究內容
第二章 理論機制
第一節 基礎理論
第二節 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必要性
第三節 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機制
第三章 協作模式
第一節 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模式
第二節 公共文化機構之間的協作模式
第三節 社會組織之間的協作模式
第四節 公共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協作模式
第五節 協作模式小結
第四章 協作歷程
第一節 萌芽階段
第二節 初探階段
第三節 深化階段
第四節 高質量發展階段
第五章 內容選擇
第一節 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實踐選擇
第六章 文化設施空間協作
第一節 協作形式
第二節 典型案例
第三節 主要成效
第七章 人才交流培訓協作
第一節 協作形式
第二節 典型案例
第三節 主要成效
第八章 文藝創作展演協作
第一節 基本內容
第二節 典型案例
第三節 主要成效
第九章 文化共創共享類協作
第一節 基本內容
第二節 典型案例
第三節 主要成效
第十章 高質量發展建議
第一節 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主要挑戰
第二節 新時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的發展目標
第三節 新時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蘇陜協作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第十一章 開啟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新篇章
第一節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總體形勢
第二節 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蘇陜協作的經驗啟示
第三節 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作的政策展望
第十二章 總結與展望
附表
參考文獻
后記
( 上下滑動瀏覽 )
策劃 | 張思瑩
編輯 | 丁曼澤
審校 | 顏林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