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正當美國針對中國商品層層疊加高額關稅的緊要關頭,突然傳來特朗普要對部分中國商品暫停加征關稅的消息。
人們原本以為特朗普良心發現,或是迫于國內的壓力,開始松動,畢竟這是一把雙刃劍,對誰都不利。
然而兩天后,美國白宮發言人卻宣稱,特朗普提出的免除對中國部分商品加征關稅是有條件的,一時間引來軒然大波。
有人抱怨說,美國政府出爾反爾,一項國策僅僅維持48個小時,這種過山車的感覺誰也受不了。
其實人們有這樣的認識,是忽略了一個大前提,即特朗普首先是個商人,其次才是美國總統。
可能有人說即便是商人在商言商,也要講究商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但特朗普這個商人最不重視這一點。
特朗普之所以宣布豁免中國一部分商品,一定有著自己的條件。只是先把豁免商品的話鋒露出來,而后再說說交換的條件。
這就像商人在談判的時候,總是會說這樣的套話,價錢當然有商量的余地,但是,之后就會提出諸多的條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特朗普而言,一旦提出滿足對方要求,重點要聽“但是”之后的內容,這才是商人的談判技巧。
這樣一說可能有人會以為,作為一國的總統,總不能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吧?
其實美國的總統最不講信用,尤其是特朗普。
就美國的體制來說,總統充其量就是國家的形象代言人,在其背后,國會的力量極為強大,通過立法、監督等方式甚至左右著總統的言行。
比如共和黨提出某項關于經濟改革的提案,民主黨即便認為該提案有一定合理性,也可能出于黨派利益反對,反之亦然。
試想在這樣的形勢下,不管是什么政黨提名的總統能夠說話算數嗎?
其實在美國的政壇上,不僅是共和、民主兩大政黨的爭斗,更多體現在建制派與自由派在行事風格上的迥異。
具體來說,比如拜登屬于建制派,這類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傳統政治規則和程序。
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講究誠信的,畢竟要在政壇上塑造并維護自身形象。
這是因為建制派是按照既定規則行事的,否則就會受到業內打壓,甚至難以在政壇立足,比如尼克松就因鋒芒太露而遭受打壓。
而所謂的自由派,像特朗普這樣的巨商或專業人士,他們雖可能游離于各大政黨傳統體系之外,但并非完全不屬于政治派別,只是行事風格與傳統政黨人士不同。
然而,一旦這類人被某個政黨選中出任總統,往往不會遵循常規行事,因為這會帶來更大的變數。
這也就是說,非建制派人士擔任總統,可能會有一些出格行為。
特朗普作為商人兩度出任美國總統,在貿易政策、外交事務等方面就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有著自己獨特的行事規則。
有人形容,特朗普的案頭常備兩套方案,一套用于公開場合展示形象,另一套則用于暗中操作,這反映出其行事風格的兩面性。
比如與中國談判氣候合作之前,美國就炒作要向臺灣軍售,試圖以氣候合作與軍售進行利益交換。
然而后來雙方在氣候問題上達成協議后,美國在三天之內就恢復軍火售往臺灣,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嚴重損害了中美關系的互信基礎。
到了特朗普時代,這位巨商更是把這套把戲玩得爐火純青。
這位老是先設想一套對方根本不可以接受的條件,再坐下來討價還價。
特朗普的行事邏輯始終圍繞設置障礙、謀取利益以實現“美國優先”的目標,在這條路上不斷折騰,最終達到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罪惡目的。
就像這一回的關稅大戰,特朗普已經把中國商品的關稅提升到145%。
于是提出對中國的半導體等商品豁免增加關稅,但這只是一個誘餌。
按照白宮的說法,美國可能更關切南海的安全,實際上這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在南海地區影響力提升的焦慮,擔心自身在該地區的利益受到威脅。
這種美國的焦慮首先表現在對中國軍事實力的擔憂,更多體現在對中國科技進步的忌憚。
盡管特朗普在讓步反悔的套路上來回騰挪,所謂的關稅讓步只不過是一種談判技巧。
然而面對中國在貿易談判中展現出的堅定立場和鎮定態度,特朗普實際上無計可施。
對中國的所謂讓步,不到48小時就開始反悔,這不僅是美國的一貫畫風,更是一種困獸猶斗,彰顯美國的頹廢已經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