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 點擊查看
對于中國物流倉儲裝備行業來說,2024年并不符合人們的普遍期望,即行業進入轉折和復蘇,相反的是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行業利潤率大幅下降,造成大量企業虧損,尤其是物流系統集成商承受巨大壓力。本文從市場需求、技術突破、行業增長、企業發展等方面對2024年行業狀況與2025年市場趨勢進行了分析。
作者:尹軍琪
北京伍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行業發展回顧
總體來說,物流倉儲裝備市場經過疫情洗禮,需求仍然保持著一定增長,但2024年的實際情況并不符合普遍預期,并未迎來一個轉折和復蘇之年,反而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市場內卷導致行業利潤率大幅下降。
在宏觀經濟方面,盡管我國2024年全年GDP增長達到5%,但整體上經濟并未出現復蘇,反而是消費疲軟,企業投資欲望低下。這與國際大環境有關,俄烏沖突、巴以戰爭以及中東亂局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更大拖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中國經濟發展受到強烈沖擊,正常發展節奏被嚴重打亂。
同時,這也與我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有關。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和土地出讓,畸形的房地產價格,使正常的經濟結構被嚴重扭曲,經濟流動性幾乎陷入枯竭,這對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我國人均收入不及美國的20%,但房價卻與美國幾乎相當,有的地方甚至超過美國,這是違背基本經濟規律,也是極不正常的。2024年全國性的房價下跌,其實就是市場正常的調節行為。
在市場反映方面,我們看到,中小企業投資欲望達到冰點,大量企業虧損倒閉,銀行利率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元依舊維持較高利率)。各行各業發展都受到一定影響,如日常所見的餐飲、娛樂等行業均是如此。這反映的是總體消費能力下降,盡管國家出臺各種刺激政策,但消費未能強勁復蘇。
客觀來說,三年疫情期間(2020~2022年),物流行業是逆勢增長的少數幾個行業之一,甚至出現少有的快速增長。其根本原因在于,電子商務成為疫情時期商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物流成為社會維持正常運轉的關鍵因素和剛性需求,尤其是智能物流系統、無人配送等技術大受歡迎。但隨著疫情結束,物流行業漸歸平靜,競爭卻愈演愈烈。從一定意義上說,物流倉儲裝備行業進入了調整期。
2024年上海漢諾威展會現場
1.物流倉儲裝備市場需求的總體情況
長期以來,中國的物流倉儲裝備市場需求缺乏權威統計數據,因此各種物流裝備市場評估存在很大差異,統計口徑也存有差異。
在評價物流倉儲裝備市場基本走勢方面,叉車、托盤、貨架的相關數據比較具有代表性,本文就以三者的市場發展情況作為對行業評估的基礎。
(1)叉車: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提供的數據,2024年叉車訂單總體增長達到9.5%左右,從117.37萬輛增長到125.55萬輛,創歷史新高。其中,倉儲車增幅約22%,從62.58萬輛增加到76.03萬輛,這是非常不錯的數據;內燃車下降10%;托盤搬運車大幅度增長,反映出中小企業的需求旺盛,對環保的重視也已深入人心。
(2)貨架:根據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技術應用與工程服務分會提供的信息,2024年市場總體增長超過10%,頭部企業增長雖然乏力,但中小企業增長迅速。隨著類Kiva、AMR、CTU等物流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與之配套的貨架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新型貨架對設計、生產和安裝都提出更高要求,而傳統立體庫貨架(包括AS/RS庫、Miniload庫、托盤穿梭車庫、箱式穿梭車庫等)的發展,更多受到安裝能力而非生產能力的制約。
(3)托盤: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托盤專業委員會提供的信息,2024年的托盤及物流包裝物需求增長超過10%,其中頭部企業的增長比較明顯,塑料托盤與周轉箱的比重在繼續增加。
據此,有理由對2024年物流倉儲裝備行業的市場規模做出評估:即年度增長超過10%,約在10%~15%之間。另一方面,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利潤呈現出斷崖式下降,造成大量企業虧損,尤其是物流系統集成商承受巨大壓力。
在自動化物流市場(不含叉車和托盤)方面,綜合多方的評估和分析,增速約為12%~15%,市場規模約在1150億~1200億元之間。其中,物流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增速明顯,包括類Kiva、AMR、CTU以及四向穿梭車等。這一評估與叉車、貨架和托盤的增速比較吻合。
2.物流技術取得新突破
從2024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CeMAT ASIA)的展出情況來看,我國物流技術已取得突破發展,這是令人驚喜的。
在過去一年,中國物流技術呈現多方面飛躍式發展。首先,在產品多樣化方面,主要的物流倉儲裝備都取得新突破,如AI技術的應用、產品輕量化設計、自動化控制,以及超高和超重堆垛機、重載AGV、無人叉車、高速分揀系統、A字架自動分揀機、托盤式和料箱式四向穿梭車等。我國企業的眾多產品已經進入國際市場,部分產品的性價比甚至遠超國外先進水平。
其次,在產品創新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績,如CTU、PopPick、分揀機器人、飛箱系統等典型產品。在眾多創新產品中,立鏢公司的飛箱系統獨具一格,成為行業耀眼的明星。這一技術有望在全行業迅速推廣。
創新永遠是行業發展的催化劑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我國由于歷史原因,產品創新一直處于落后狀態,但這并不代表中國人不能創新。只要每個物流人都具有創新精神,把求新求變應用到每一個物流環節和領域,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創造更多可能。事實上,我國物流機器人的創新及應用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3.行業市場集中度有所提升
從企業銷售收入看,2024年我國物流倉儲裝備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呈繼續上升態勢,頭部企業的優勢逐漸顯現。在銷售額方面,諾力已超過70億元(含叉車部分),海康機器人超過50億元(主要是以物流機器人為主),新松機器人超過40億元(機器人+物流裝備+
半導體AMHS),今天國際、北自科技、中集天達物流和昆船智能等都超過20億元(本文撰寫時2024年財報還未披露,以上數據均是估算)。這些企業已經進入世界排名前20,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物流倉儲裝備企業規模正在向世界一流企業靠攏。如果按照每年10%的增長速度,考慮到企業并購,我國在未來3~5年將有企業的規模突破100億元人民幣,進入全球前10是完全可能的。
就單一產品看,杭叉和合力兩家企業在多年前就已經進入世界工業車輛的前10名,但叉車并未列入自動化物流裝備范疇。此外,精星、音飛等貨架企業也排在全球貨架行業前10,德馬的滾筒產量早已位居世界前列。
我國現有物流倉儲裝備企業超過3000家(含元器件等配套企業),顯得過于分散,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這也是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內卷”的重要原因。縱觀世界上各個行業的發展歷史,一個行業在經過一段時間“亂戰”后,必然走向集中,物流倉儲裝備行業的整合也將是一種必然。
4.電商需求急劇下降
電商行業是推動我國物流技術快速發展的引擎,對物流技術整體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自2023年以來,電商業務從超高速增長開始急劇下降,電商物流設備的需求也相應減少。盡管如此,電商物流需求仍然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隨著電商業務降溫,2023~2024年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倉儲租金下降明顯。據統計,我國倉庫租金在2024年平均下降幅度超過20%,有的甚至超過70%。其中原因,主要是供給過剩和需求下降兩方面同時“擠兌”。此外,也受到房地產不景氣的影響。這需要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
5.大量企業直面危機
市場嚴酷的內卷,導致項目利潤率急劇下降,大量企業出現運營困難。2024年是物流倉儲裝備企業極其困難的一年,尤其是那些資本扶持起來的企業和盲目低價搶項目的企業,如出現大量倒閉現象的物流機器人企業。這也充分說明,資本不是萬能的,在某種情況下,單靠資本甚至是有害的。
縱觀過去10年,資本大量涌入帶來人才的大量涌入,使物流倉儲裝備行業呈現一種千載難逢的盛景,物流市場、技術、人才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然而,物流倉儲裝備市場本身規模的限制,是資本所沒有料到的。物流市場和物流裝備市場是兩個完全不同量級的市場,前者總量占GDP的約14.5%,2024年總量接近20萬億元;而后者(主要指自動化倉儲和配送設備,不含叉車和貨運車輛等)還處于千億級的水平,不到前者的1%。此外,物流裝備市場也與電子商務的商業邏輯完全不同,依靠短期的資金投入,很難帶來豐厚的回報。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在物流行業發展如火如荼的階段,許多頭部的物流企業、電商企業,非常熱衷于進入物流裝備行業,經過多年實踐和慘烈的“價格戰”,他們終于認識到兩者的巨大差異,逐漸失去耐心,已經有多個企業選擇退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對于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價格戰”不可避免。但對企業來說,無法盈利就意味著不能持續生存和發展,其道理是非常淺顯的。
6.企業出海取得一定成效
2024年是中國物流倉儲裝備企業出海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在東南亞、北美、中東、東歐等地區,到處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部分企業已經將重點放在發展海外市場,以規避國內市場的“內卷”。
從目前來看,海外市場要比中國本土市場大很多,且競爭態勢也與國內有較大不同,基本由歐美企業所壟斷。中國產品在價格、供貨周期、服務上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相信未來的前景將非常樂觀。不過,中國產品的品牌效應、標準化程度等是其短板,這將會對出海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企業要全面走向世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必定會有很多彎路,很多困難,很多波折,還會有很多學費要交,希望中國企業有所準備。
2025年發展前景展望
對于2025年物流倉儲裝備市場的發展前景,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市場環境
很多人認為,2025是全球經濟復蘇轉折之年。其理由是:人們已經對俄烏戰爭產生厭倦情緒,特別是特朗普重新上臺,美國的政策會發生很大變化,俄烏可能會進入談判階段;中美間的問題可能會產生緩和;歐洲、日本經濟會重新復蘇等等。對中國來說,十分清楚自己對外部環境的過度依賴,將會使自身被動。但未來的世界,已經不可能讓一個國家封閉起來獨立過日子,更廣泛的交流和開放勢在必行,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外部的任何風吹草動,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漣漪,從而影響自身的發展節奏。
擺在中國面前的問題是: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經濟發展的困境,如何重拾信心并找到突破口。對物流裝備企業而言,持續的“內卷”何時結束?產能過剩問題如何解決?這是行業復蘇前所要面對的根本問題。一個沒有利潤的行業,注定是沒有前途的。
2.行業增長
總體來說,物流的需求是剛性的,市場發展仍然會維持較高速度。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評估物流裝備的市場需求:
其一是市場的自然增長。按照與國民經濟同比例的增長,考慮到價格因素,從長遠看,每年保持5%以上(大致在5%~7%之間)增長是必然的。
其二是存量市場的更新。物流系統的生命周期,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產品和系統本身的設計壽命,二是由于企業不斷增長,對效率的需求和已有技術本身制約的矛盾如何解決。前者要考慮不同產品的設計壽命,如貨架等鋼結構壽命會超過30年,但傳動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多都低于20年,而電氣元器件、計算機等可能只有短短的5~6年。綜合來看,15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是比較客觀的。后者則復雜很多,包括土地使用周期的限制,土地本身的升值導致搬遷的必要性,技術本身的落后對效率的影響,企業規模擴大需要進行改建和擴建等等,都使得物流系統在遠沒有達到其設計壽命時要提前拆除。根據國內外已經發生的案例情況看,物流系統平均的使用周期僅為12年左右。由此看來,這一項需求每年約有8%增量。
綜合考量,市場的自然增長與存量市場的更新,兩者合計為13%~15%。從長期看,中國物流裝備市場將保持13%以上的增量。這也可以解釋過去20年,物流裝備市場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3.技術發展
物流技術發展已來到一個新的關口,影響這個關口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I和高質量制造。從現有AI技術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能力看,AI將深刻影響物流技術發展,無論是新產品研發,還是物流系統設計、數字孿生、自動控制,以及信息系統,AI將無處不在。而高質量制造不僅會對物流裝備本身產生深遠影響,而且會促進產品升級,從而加快市場迭代。這都是有利的一面。也許,未來物流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柔性化、標準化都只是一個結果,背后的支撐或許都是AI技術。當然,過去我們提到的“軟件定義物流技術”,也將涵蓋在AI的范疇之內。而高質量發展,將引領整個中國制造達到一個新高度,物流裝備的質量也是如此。
4.企業發展
展望2025年,或許會是物流裝備行業取得新突破的一年。畢竟過去兩年的總體低迷,已經匯聚足夠的勢能,等待市場的回應。但不可避免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會很快結束。
在未來一年中,將會有更多企業面臨挑戰,或者被兼并,或者會破產,保守估計有20%的企業將會消亡。當然,也會不斷有新的企業加入,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必將走整合發展的道路,通過整合做大做強,是世界上所有大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出海”亦是2025年的主題之一。海外的廣大市場,需要中國企業去開拓發展,這也是中國崛起的必然結果。
———— 物流技術與應用 ————
編輯、排版:王茜
本文內容源自,有刪改。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轉載請聯系后臺。
廣告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