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野生狗獾,曾讓耗資5.46億元的名校建設工程停工兩年。
在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一場關于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博弈,以“千萬級獾宅”的建成和自然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入畫上句點——2025年9月,上海奉賢區世外學校(以下簡稱“奉賢世外”)將迎來首批新生。
引遷工程:13只狗獾入住“豪宅”
2018年,奉賢區引進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籌建國際化學校時,未曾想到規劃用地竟棲息著上海最后的野生狗獾種群。這群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是上海本土體型最大的陸生野生動物,其基因庫承載著數百年適應江南生態的獨特密碼。
狗獾資料圖
狗獾吃玉米資料圖
數據顯示,上海郊區狗獾數量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多個棲息地銳減至莊行鎮唯一種群,數量不足20只。“它們處于食物鏈頂端,若消失將導致生態鏈斷裂。”追蹤研究狗獾20余年的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學教授徐宏發說。為此,在推土機已經進場的情況下,徐宏發以一封緊急信函促成了項目的叫停。隨后,市環保部門在兩天內召開協調會,最終確定了“自然引遷”方案,在這群狗獾原棲息地南側67418平方米的區域重建生態家園。
這場中國首例狗獾引遷工程充滿挑戰。項目組模擬自然洞穴設計雙層巢穴,種植玉米、紅薯等作物打造“自助餐廳”,河道堤岸采用斜坡防止落水,甚至為“挑食”的狗獾種植不同成熟期的桃、梨、柿子。經過10個月誘導,2021年11月,13只狗獾終于入住配備數字化監測系統的“豪宅”,而奉賢世外的建設也在停工兩年后得以重啟。
狗獾進入人工洞穴資料圖
狗獾棲息地:成為孩子們的跨學科學習場域
“教育不應發生在水泥森林里,生態本身就是最生動的課堂。”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說。這所投資超5億元的校園,將三分之一面積留給生態綠地,穿校而過的天然水系與75畝土地共同構成“水岸書院”。
奉賢世外“水岸書院”式的生態教育空間
校園里,生態監測站實時分析水質數據,成為學生理解自然系統的“戶外課堂”;自然觀察實驗室里,學生可通過追蹤狗獾活動軌跡,繪制生物多樣性地圖;戲劇工坊用皮影戲演繹本土傳說,狗獾的故事更是被寫入了校本教材。“我們不是簡單移植世外品牌,而是構建人與自然共生的教育生態。”校長戈向紅指著課程圖譜解釋道,國家基礎課程中的科學課延伸出“棲息地食物鏈計算”,語文課植入了《詩經》植物考據,美術課則在河岸寫生時融入生態美學討論。
而新建成的狗獾棲息地則成為了奉賢世外的跨學科學習場域,以及學生踐行全球勝任力的生態實驗室。課程設計師從狗獾保護的實踐中提煉出六大超學科主題,與該校的國際文憑課程深度契合。例如,在“生物多樣性”單元,小學生可通過測算玉米地供養量來理解生態閾值,中學生則可基于長期追蹤數據建立種群繁衍模型,探究系統動態中的“變化”與“關系”;“可持續社區”項目聯動科學、數學與設計思維,學生設計的分層堆肥系統將餐廚垃圾轉化為生態農場養分,其成果直接轉化為《校園可持續管理指南》;紅外相機記錄的夜間影像成為生物課最鮮活的案例,管理員每月提交的“獾族菜譜”被納入數學統計單元……
不僅如此,該校的校園文化也為狗獾保護和自然生態教育服務。學校的吉祥物“歡歡”(諧音獾獾),其形象就是一只憨態可掬的擬人化的狗獾,意在讓孩子們歡歡喜喜地學習、運動、創造、生活。
“保護狗獾不是終點,而是培養未來生態守護者的起點。”徐儉表示,奉賢世外將“生態素養”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并將這種理念延伸至家校共育。
奉賢世外“水岸書院”式的生態教育空間
2025年秋季,當首屆新生踏入校園時,教室外的智能屏將實時顯示一墻之隔的狗獾動態。這些曾在推土機前改寫城市發展邏輯的小生靈,如今已成為活教材,見證著一所名校如何將生態危機轉化為教育契機。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王鵬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