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5日訊 近日,諸城市的魚菜共生智慧大棚內,8個規整的圓形養殖池整齊排列,池內鱸魚游弋,工人翻動池水,給鱸魚投食,一旁的水培蔬菜長勢旺盛,大棚內一派“魚肥菜美”的生長景象,這種“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智慧大棚正成為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的新名片。
據了解,大棚內的魚菜共生循環種養系統,主要養殖淡水鱸魚,種植生菜、芹菜等蔬菜。“通過高密度養殖,將魚的排泄物和殘餌經過微生物進行轉化后,變成植物能夠吸收的養分。蔬菜根系吸收養分的同時,將水體過濾凈化,然后回流到魚池。魚幫菜、菜幫魚,真正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龍都街道大源社區黨委書記董志斌介紹道。
魚菜共生不是簡單的水產加種植,而是通過科技實現資源的轉化利用,在這種生態環境下生長出的魚類和蔬菜等無公害產品,口感更佳,營養價值更高,而且不受天氣、氣候影響,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銷路廣闊。董志斌算了一筆“生態賬”,每個大棚占地3畝,年可生產凈水生態鱸魚10000公斤,并可生產5茬無公害蔬菜共6000公斤,每個大棚的年收入預計可達13萬左右,這為當地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當地計劃利用閑置土地,再建30個魚菜共生智慧大棚,讓這個綠色項目變成村民的“錢袋子”,“我們決定建好以后租賃給租戶,由我們提供育苗做好后期回購,保證租戶的收益,也保證村集體的利益。”董志賓說。
近年來,諸城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條條鄉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不僅引入先進的農業理念和技術,還為村民們提供技術培訓和就業崗位,讓村民們有錢賺、有事干,不但能夠鼓起“錢袋子”,還能學到“新技術”,真正讓特色產業成為有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未來,我們要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端穩‘金飯碗’。”董志賓說道,他們將繼續大力發展魚菜種養循環農業模式,培養并帶動一批高素質農民,增加群眾收入來源,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集體增收致富。
下步,諸城市將統籌用好各類資源要素,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打造“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持續擴大農業品牌知名度,提升農業綜合質效,提高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閃電新聞記者 李濤 通訊員 劉煜 楊榮岱 李葉 濰坊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