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一直以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常以強硬姿態示人,在對華關系上,此前也頻頻采取各種施壓手段,無論是貿易領域的關稅大棒,還是科技層面的圍追堵截,都展現出其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
但就在中方亮出底牌后,美國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急切要求中方恢復供應,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實在令人咋舌。是什么讓美國有了如此巨大的態度反差?這背后有著諸多深層次的原因,而這些原因,也正是中美之間復雜關系的一個縮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稀土“殺手锏”,直擊美國命脈
稀土,雖鮮少出現在大眾視野,卻在現代工業中舉足輕重,堪稱“工業維生素”。在電子信息領域,像釹鐵硼永磁材料這類稀土制品,因高磁能積與矯頑力,廣泛用于電機、硬盤、風力發電機,極大提升設備性能。
新能源汽車領域,其驅動電機也離不開稀土永磁材料,是提升效率、延長續航的關鍵。國防軍工更是如此,從戰機發動機到導彈制導系統,稀土為先進武器的高性能、高精度提供保障。
中國是全球稀土領域“巨擘”,儲量、產量、加工技術均占主導。儲量豐富,是重要供應國,多年來為全球工業“輸血”。在加工技術上,掌握極具競爭力的精煉技術,全球超90%的精煉稀土在中國完成,重稀土金屬幾乎全部來自中國,擁有強大話語權。
中方對稀土出口亮出底牌,實施管制措施后,美國相關產業遭受重創。軍工產業首當其沖,F-35戰斗機從發動機到電子設備,其高性能永磁體嚴重依賴中國稀土。管制導致生產線面臨原材料短缺,生產進度放緩甚至停滯,無人機、聲納等軍工領域也陷入危機。
新能源汽車產業同樣深受影響。特斯拉、通用等車企的永磁馬達依賴釹鐵硼磁體,離不開中國稀土。管制使企業原材料供應不足,電機成本上升,生產受限。以特斯拉Model3為例,一輛車約用4公斤稀土,供應中斷可能迫使企業重新設計電機,成本大幅增加。
半導體產業也難以幸免。英特爾、美光科技等芯片巨頭在高端芯片制造中高度依賴稀土。英特爾高端CPU拋光材料含釓、鋱,中國供應占92%。
美光科技DRAM存儲器磁性材料含釤、鏑,中國供應占85%。稀土供應不穩,企業面臨成本上升、產能利用率下降等難題,嚴重阻礙產業發展。
“受害者有理”?美方雙標盡顯
在面對中方合理的稀土管制措施時,美國政商界一些人竟拋出“中斷供應會損害中方國際聲譽”這樣荒謬的論調,實在是顛倒黑白,盡顯雙標本質。
美國長期以來在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封鎖,從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將眾多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切斷技術合作與供應鏈,妄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
在貿易方面,更是揮舞關稅大棒,單方面挑起貿易爭端,對大量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全然不顧國際貿易規則與公平原則。
如今,當中國合理運用自身資源優勢與合法手段進行反制時,美國卻以“國際聲譽”為幌子,妄圖逼迫中國就范,這無疑是霸權邏輯下的無理要求。
美國無視自身長期以來對中國乃至全球公平貿易秩序的破壞,卻要求中國在遭受不公平對待時仍要無條件滿足其需求,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行為,令國際社會看清了其霸權主義的真面目。
二十年磨一劍,中國稀土戰略布局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戰略布局堪稱一場長達二十年的精心謀劃與艱苦耕耘,每一步都蘊含著深遠的戰略考量與堅定的決心。
早在2000年前后,面對國內稀土產業“多、小、散”的混亂局面,國家就開始了對稀土行業的整頓嘗試,雖首次組建南部稀土集團的計劃未能成功,但這拉開了產業整合的序幕。2006-2015年,國家強化稀土出口配額管理,試圖通過出口管制倒逼國內產業改革,雖因WTO訴訟敗訴取消出口管制,但這一階段讓中國深刻認識到產業自身強大的重要性,轉而將重心放在國內改革上。
2011年,國務院出臺重要指導文件,拉開了稀土行業大規模整合的大幕。工信部積極推動大型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到2014年底,北方稀土集團等六家大型稀土企業集團組建方案獲批,全國66個稀土采礦證和77家冶煉分離企業被有效整合。
北方稀土集團整合北方輕稀土資源,不斷壯大;南方的廈門鎢業、廣東稀土集團、中國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稀土集團、五礦稀土集團等也在各自區域積極整合資源,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產業格局。
2021-2023年,稀土行業迎來關鍵轉折點。2021年12月,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由國務院國資委控股,整合了中鋁集團、中國五礦集團以及贛州稀土集團旗下眾多稀土公司股權,加強了國家對稀土資源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業競爭力與市場話語權。
2023年,廈門鎢業與中國稀土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廣晟集團將廣東稀土集團股權無償劃轉至中國稀土集團,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稀土集團的實力,形成了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
在技術突破方面,中國科學家不斷鉆研。
上世紀60年代,徐光憲創造串級萃取法,極大增強了中國在稀土提煉領域的自主掌控能力。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開發出基于電場的稀土金屬開采新方法,實現了95%的稀土采收率。
將開采時間縮短70%,節省60%電力,氨氮排放量減少95%,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使中國稀土技術進一步領先世界。
在規則制定上,中國也在不斷發力。2024年6月,國務院出臺《稀土管理條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條例》明確稀土歸國家所有,國家對稀土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對稀土開采、冶煉分離實行總量調控,建立產品追溯制度,嚴格流通管理,并鼓勵和支持稀土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應用。
這一系列規定,從法律層面為中國稀土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也讓中國在國際稀土領域的規則制定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通過這一系列長達二十年的戰略舉措,中國成功從一個稀土資源輸出國,逐步轉變為在技術與規則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強國,為中國在國際稀土博弈中贏得了關鍵優勢。
突圍困境,西方“去中國化”之殤
長期以來,美日歐等西方勢力在稀土領域一直妄圖實現“去中國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擺脫被“卡脖子”的擔憂。美國四處尋覓新的稀土供應渠道,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展開合作,還試圖從烏克蘭、蒙古獲取稀土。
但烏克蘭深陷戰火,局勢動蕩不安,其稀土資源的開采與運輸面臨巨大風險,難以穩定供應;蒙古雖有稀土資源,卻被中俄地理包圍,運輸通道受限,且其稀土開采與加工技術薄弱,難以滿足美國需求。
日本在稀土“去中國化”的道路上同樣遭遇挫折。2010年中國對日稀土禁運后,日本產業遭受慘重損失。盡管日本此前囤積了一年的稀土庫存,仍難以抵擋稀土供應中斷帶來的沖擊。
為了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日本嘗試與澳大利亞合作開發稀土礦,還積極探索“城市礦山”計劃,號召民眾捐出舊電子產品回收稀土。
但在稀土提純技術上,日本始終無法突破,澳大利亞開采的稀土礦在日本難以高效提純,而“城市礦山”計劃收獲甚微,半年回收的稀土量遠不足以滿足日本產業需求。
歐盟也在為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而努力,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試圖通過本土開采、加工和回收,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但歐盟自身稀土儲量有限,開采技術也不占優勢,本土開采項目面臨諸多難題,如葡萄牙的鋰礦開采項目因審批緩慢和地方抗議而停滯。在加工環節,歐盟高昂的能源成本使得冶煉廠、加工廠生存艱難,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這些西方勢力的種種努力,最終都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全球90%以上的精煉稀土依賴中國技術,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從開采、冶煉到加工,都擁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無論是美國的軍工產業,日本的汽車與半導體產業,還是歐盟的新能源產業,在離開中國稀土供應后,都陷入了發展困境,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反制留余地,底線不可觸
此次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并非全面斷供,而是通過出口許可證等方式調節供應量,這一舉措被外媒精準解讀為“警告性懲戒”。商務部發言人明確強調,管制目的在于維護國家安全,且符合國際慣例,合規企業的貿易活動不受影響。
這表明中國在反制過程中留有余地,并非要將中美關系推向不可挽回的深淵,而是希望美國能夠認清現實,停止無端的挑釁行為。
然而,美國若繼續執迷不悟,不斷升級貿易對抗,中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將管制范圍進一步擴大至全部17種稀土元素,屆時,美國高科技產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從軍工領域的先進武器研發制造,到半導體產業的高端芯片生產,再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都將因稀土供應的徹底中斷而陷入停滯,美國經濟也將遭受重創。
所以,美國必須清楚認識到,中國的底線不容觸碰,在國際合作中,平等、互利、共贏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妄圖通過霸權手段壓制他國,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結語
中美稀土博弈,映射全球化下的經濟規律與國際關系。美國奉行霸權,以單邊手段遏制他國,破壞國際秩序與經濟全球化潮流。如今全球經濟緊密相連,中國的稀土戰略布局與反制,彰顯維護權益決心,也凸顯霸權的局限。
事實表明,霸權不得人心,合作共贏才是正途。各國應摒棄零和思維,秉持平等、互利、共贏原則加強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健康發展與國際秩序公正。
期待美國正視現實,改變霸權作風,與各國攜手發展。未來,我們要持續關注國際關系走向,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繁榮添磚加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