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近年來,閔行區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服務到哪里”彰顯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
近日,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區融媒體中心、新聞晨報共同推出“文明實踐在閔行”專題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團隊、項目在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營造“文明實踐在身邊、文明實踐我參與”的濃厚氛圍,助推全區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展。
閔行區虹橋鎮龍柏三村居委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開心小屋”團隊的核心成員聚在一起商量,要給團隊創始人鮑美利老師準備一份特別禮物。
“2025年正好是‘開心小屋’成立20年,鮑老師也將迎來90歲壽誕。我們準備做一個視頻,把鮑老師在‘開心小屋’的照片集納到一起,配上龔慧秀老師為她寫的歌曲《祝福老師》,作為紀念。”成員們說。
在虹橋鎮,“開心小屋”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張亮麗名片。2006年,退休教師鮑美利在自己家中創辦了“開心小屋”,每周組織社區老人唱歌、聊天,用音樂凝聚人心,幫助老人們走出孤獨,找到生活的樂趣,一晃已有20年。
從最初的10平米小屋,到如今覆蓋30個點位的志愿服務網絡,“開心小屋”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交流情感的平臺,更成為志愿精神的孵化基地。
“‘開心小屋’見證了文明實踐陣地的力量,它和鮑老師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志愿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志愿精神在虹橋鎮代代傳承,這就是文明實踐工作的價值所在。”虹橋鎮社區工作者事務所社工負責人金儉說。
走進“開心小屋”80歲也能學唱歌,還能舉辦“演唱會”
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老小區,普普通通的兩室一廳,鮑美利老師的“開心小屋”就誕生在這里。小屋的活動安排在每周四下午,被居民們昵稱為“相約星期四”。
客廳鋼琴前,鮑美利精神矍鑠地彈奏起悠揚的樂曲。十幾位老人圍坐一圈,一起跟唱,唱得最多的就是團隊主題曲《開心小屋》,“‘開心小屋’我的家,走進小屋暖洋洋,心花怒放把歌唱,憂郁情緒全掃光。”
這首歌是鮑美利專門為“開心小屋”創作的。就算愁眉苦臉走進去,也會容光煥發走出來,這就是“開心小屋”的魅力。
“這兩年,由于鮑老師年事已高,家里人不放心,把她接去和晚輩同住了。但她和‘開心小屋’成員的約會,一次也沒有中斷。”龍柏三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文明實踐站站長周耀說,“有時候,鮑老師會回龍柏三村看看,更多的時候,大家借助網絡在‘云端’相聚,跟著鮑老師一起唱歌。”
為了每周四的“云端相聚”,鮑美利甚至學習了全民K歌等多個手機APP的使用方法。她把自己演唱的新歌錄在APP里,轉發給大家,大家就跟著唱、跟著學。
聽著小屋的歌聲、笑聲,鮑美利樂在其中。她曾是一位小學音樂老師,退休后在老年大學教過聲樂,希望大家都能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然而1996年,鮑美利從石庫門房子動遷到龍柏三村后,發現新村里的很多老人并不快樂。她說:“老人的居住條件是變好了,可他們的生活里沒有內容,情感無處交流,時間長了,生生活成了‘等吃、等喝、等死’的‘三等公民’。”
“那時候,鄰里不打照面,相互都不認識,每天只聽見開門關門呯里哐當的聲音。”和鮑美利同時期搬來的居民王家宏也有同樣的感受。
那一年,鮑美利還查出了腸癌。在思考生命的意義時,生性樂觀的她決定盡快發揮余熱,找到新的價值,幫助周圍的老人開心起來。
得到老伴的支持后,她把兩居室里較大的一間房騰出來,和客廳連通,布置成有鋼琴的活動室。小屋活動不收分文,但來的人都得學唱歌,還要表演。如果有人羞于開口,鮑美利就會開導對方,“80歲都能從頭開始學,我教你。”
走進“開心小屋”前,很多老人就沒想過自己還能登臺唱歌。而在“開心小屋”,鮑美利為每位“學成”的老人安排了“演唱會”。有位退休教授自詡“公鴨嗓”,沒想到一連辦了3場“個人演唱會”——首場演唱會在她80歲那年舉行。
對于老人們來說,舉辦演唱會的日子也成了盛大的節日。“演唱會”當天,鮑美利會要求大家換上最漂亮的衣服,最好是每唱一首歌換一件衣服,因為“年紀再大,也要瀟灑,也要風光”。她把家里的臥室作為后臺和更衣室,而她本人身兼指導老師、總策劃、舞臺監督、鋼琴伴奏、服裝師……每次活動留下的照片、CD,都被鮑美利收藏在“開心小屋”,成為珍貴檔案。
在“開心小屋”,鮑美利不僅教老人唱歌,還教老人彈琴,但都分文不取。作為“開心小屋”的發起人,鮑美利點燃了志愿服務的星星之火,也獲得了“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20年孵化出30個團隊“開心小屋”讓志愿精神代代傳承
20年來,“開心小屋”承載著鮑美利對生活的愛與投入,從一株樹苗漸漸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小區的氛圍,讓志愿精神在社區接力傳承。
小區文明實踐站里有一幅樹狀圖,鮑美利的“開心小屋”是主干上結出的第一顆果實。隨著樹枝和分支越來越多,果實也越來越密集,相繼誕生了“哆來咪小屋”“排憂解難小屋”“面塑小屋”“陽光小屋”……
“它們都是在‘開心小屋’的基礎上孵化出來的,其中14個小屋扎根在龍柏三村居民區,固定成員共有200多人,還有16個小屋遍布全鎮乃至全區,活躍在各自的社區里。比如,鮑老師的家人生病住院時,‘快樂病房’也在其所住的醫院應運而生。”已經成為“開心小屋”團隊骨干的王家宏介紹。
為了方便更多的小屋開展活動,實踐站主動提供了活動場地,居委辦公室的墻上也掛出了活動排片表。每個小屋什么時候在哪里活動,一目了然。小屋的屋主姓名、聯系電話也都公布在站里,方便居民按需聯系。
實踐站里還陳列了各個小屋的榮譽證書、活動成果,墻角架子上的面塑作品煞是可愛。“都是面塑小屋的屋主金梅珍帶大家做的。鮑老師很注重發掘“開心小屋”成員的特長,看到金梅珍擅長面塑,就鼓勵她擔任面塑小屋的負責人。”王家宏說,自從金梅珍帶著大家在活動中玩到了一起,她對小區的日常事務也更關心、更支持了。“孵化出來的小屋不僅僅凝聚了社區團隊,也在居民和小區之間加深了情感的鏈接。”
如今的鮑美利已屆鮐背之年,王家宏、王明珉、倪美芳、陳榮珠4位居民黨員便以“開心小屋”核心成員身份,在鮑美利的帶領下統籌管理所有小屋,同時在各自的小屋擔當主力。在陳榮珠負責的虹韻合唱隊,王家宏是主力成員,他還動員聲樂專業畢業的夫人來當合唱隊指揮。王明珉是欣悅舞蹈隊的骨干,欣悅舞蹈隊和虹韻合唱隊都是社區演出的“文藝擔當”。倪美芳是排憂解難小屋屋主,居民有煩心事或者需要幫助,她都會主動關心。
每周,核心成員定期交流各個小屋的情況,也將成員們的變化看在眼里。他們說:“就拿為鮑老師寫歌的龔慧秀老師來說,她和鮑老師年紀相仿,晚年受鮑老師影響自學了鋼琴,當過哆來咪小屋的負責人,現在仍是哆來咪小屋一員。據說,她有一次病重,仍然惦記著哆來咪小屋的活動。后來,她康復了,還為鮑老師寫了歌。這次籌備‘開心小屋’20年活動,她也在出謀劃策。”
“鮑老師有個宗旨,對國家要有公德,對家庭要有美德,對自己要有品德。這既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每一位‘開心小屋’成員的要求。”金儉表示,正是“開心小屋”團隊的孵化,讓文明實踐服務從龍柏三村延伸到虹橋鎮乃至全區,彰顯了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為了慶祝“開心小屋”成立20年,虹橋鎮計劃在龍柏三村進行墻面改造,展示小屋的發展歷程與感人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力量與志愿精神的傳承。
圖文:新聞晨報(作者:何雅君)
編輯:方佳璐
初審:林心怡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