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16日,第四野戰軍48軍143師的一個班,在廣東省曲江縣大坑口的鐵道橋執行警戒任務時,遭到一伙武裝土匪的偷襲,包括班長在內的6名戰士不幸犧牲。
戰士們使用的槍支,也被土匪搶走了七支。
廣東北江軍區首長聞訊后震怒,調集大批精干力量趕往事發地點,發誓要讓肇事土匪血債血償。
不料這竟然是土匪聲東擊西的詭計。
第2天,一伙兒土匪突然出現在大坑口亞婆廟一帶,拆毀了粵漢鐵路上的一段鋼軌,導致四節車廂出軌。
土匪們一擁而上,將出軌車廂上裝載的物資劫掠一空,兩名執行押運任務的戰士不幸犧牲。
這起連環案轟動一時,就連省港的報紙,都做了連篇累牘的報道。
我軍情報人員根據這些或真或假的報道,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最后鎖定目標:當地最大的土匪頭目楊策雄。
抗戰勝利后,省港的報紙上,把廣東的那些勢力較大的土匪頭目,稱其為“大天二”。
骨牌中,天牌(12點,黑紅各半)最大,其次就是地牌(兩點紅),當地人稱“大天二”,比人牌(紅八點)要大一些。
把土匪頭目稱為“大天二”,就是形容他們“敬天欺人”。
楊策雄是廣東北江地區最大的“大天二”。家住英德縣望埠鄉。
不同于其他土匪頭目,楊策雄居然是黃埔軍校四分校畢業的。
1939年12月,楊策雄考入在廣西宜山成立的四分校第17期三中隊。
這一期的學員命途多舛,剛入學三個月,桂南會戰爆發,戰事吃緊,在校學員編成暫編第120軍,趕赴忻城紅水河畔,準備迎擊來犯的日軍。
可鬼子的影子都沒有看到,會戰就結束了。
這次戰役孰勝孰敗難以判斷,只是返回學校的學員們,沒有繼續學業,而是奉命搬家,四分校從宜山遷移到貴州的獨山縣。用了足足一年時間。
1942年2月,楊策雄畢業,名義上讀了四年軍校,實際用在學習上的時間,一年都不到。
畢業后的楊策雄并沒有從軍,主要是怕死,另外就是嫌賺錢少。楊策雄要回家當土匪。
當地的土匪與其他地方的土匪有所不同,都是家族式的。
這種方式的弊端是難以做大做強,好處是目標小,悶聲發大財,而不引人注目。
另外這類土匪不會因為誰是老大起爭端,有本事的能夠得到快速提拔。
如果有后起之秀,族長就會拿出一大筆錢,送現任老大去省港或者澳門安家,每年有豐厚的退休薪水,每年祭祖時從祠堂里拿走的豬肉,也要比別人多三倍。實在是個名利雙收的好營生,前提是有實力做到“大天二”。
土匪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于設卡收稅,公路、鐵路、水上運輸,都有專門的土匪負責,互不干涉,很少因為爭地盤發生械斗。
除此之外,販賣鴉片、藥品,以及軍火,也是土匪重要的經濟來源。
最后才是搶劫過往客商,綁架人質勒索贖金。
由于有大量退休的“大天二”在省港、澳門,他們有錢有勢,還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所以一般都能混得風生水起。
土匪從這些人手中,可以輕易的采購到先進的武器和緊缺的藥品,因此這些家族式土匪武器裝備之精良,就連日軍見了都自愧不如。
楊策雄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他用管理正規軍的方式來治理土匪,使其戰斗力得到快速提升。
楊策雄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的“大天二”。
對于這種家族式土匪武裝,無論是日軍,還是抗日武裝,都不會去輕易招惹。反而還要刻意去結交一些“大天二”,只為能從他們手上,買到一些市面上買不到的緊俏物資。
1949年渡江戰役后,蔣軍精銳損失殆盡。白崇禧妄圖在兩廣實現武裝割據,開始大肆收編各地的土匪武裝。楊策雄也不例外,得到一個“英德縣國民黨聯防大隊”大隊長的頭銜。
10月9日,二野第15軍45師,當地游擊隊的配合下,順利解放了英德縣城。
楊策雄自知不是對手,于是宣布投誠,并主動上交了一批槍支彈藥以示誠意。
其實這是楊策雄兩頭下注的障眼法,誰也不得罪。
盤踞在海南島的薛岳,廣西的白崇禧,當時都擁有不俗的實力,不久后爆發的金門戰役,更堅定了楊策雄的觀點。
12月初,楊策雄偷偷的去往省港,見到了一個化名林倫的特務。
楊策雄始終不知道林倫的真實身份,根據時間推算,這個林倫,應該就是軍統頭目谷正倫。
幾個月后南方數省爆發規模空前的匪亂,大多和谷正倫有關。
這個身份不明的林倫,表示對楊策雄十分器重,并給了他一個“廣東反共第五縱隊第2支隊”司令的頭銜。
楊策雄拿著林倫給他的委任狀回到英德,開始以“支隊司令”的名義,大肆收羅散兵潰勇,地痞流氓,積極擴充他的土匪武裝。
很快就網羅土匪2000多人,編成15個大隊。
本來林倫給他下達的任務是新組建18個大隊,但因為楊策雄比較迷信,第14 、15 、16大隊始終沒有組建。
楊策雄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能夠擴充如此多的兵力,主要還是他得到了慣匪賴強的鼎力支持。
賴強家住英德縣大園村,心狠手辣,手使雙槍百發百中,因此得了一個“神槍天魔”的綽號。
俗話說人的名,樹的影,許多土匪聽說賴強都跟了楊策雄,于是紛紛趕來投奔。
廣東解放以后,粵北山區匪患猖獗,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將最擅長剿匪的第48軍,調往贛南,粵北一帶執行剿匪任務。
第48軍的前身是東野十一縱,縱隊司令賀晉年將軍,更是有著剿匪專家的美譽。
駐扎在英德執行剿匪任務的部隊,是四野48軍的第143師。著名的戰斗英雄董存瑞就是這個師的。
楊策雄蠢蠢欲動,最先察覺他有不軌之心的,是英德縣望埠鄉的公安隊長范景中。他和楊策雄是同鄉,知道這廝是個什么貨色。
看在同鄉的面上,范景中找到楊策雄,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不要執迷不悟。
楊策雄當面唯唯諾諾,私下里卻唆使賴強等七名匪徒,將范景中槍殺在大街上。
楊策雄恩將仇報,引起當地百姓的極大憤慨,其中望埠鄉小學校長陸上粘,與范景中是至交好友。
陸上粘為了替朋友申冤,動員本校學生,采用街頭話劇的形式,揭露槍殺范景中的真相。
楊策雄惱羞成怒,于3月7日中午,下令將學校包圍,然后親率匪徒60多人,用手榴彈炸開學校的側門,荷槍實彈的闖進校園。
為了不使學生受到傷害,陸上粘校長,教導主任鄧海濤,教師賴偉楠,賴海英,韋雪筠(女),主動站出來,與匪首楊策雄理論。
楊策雄理屈詞窮,下令將所有參與談判的教職員工都帶走。
為了斬草除根,陸校長身懷六甲的妻子鄧素英老師,暫時借宿在楊校長家中的外甥,都被五花大綁的帶走了。
土匪先是把人押送到崦山村,綁在大樹上示眾。
隨后又把人押送到崩崗村的石巖里,途中韋雪筠被村民搭救,逃過一劫,其余人都慘遭毒手。
六尸七命,這起轟動一時慘案的始作俑者楊策雄,最后還喪心病狂的將遇難者的遺體,擺放在路邊的巖石上示眾。
剿匪部隊聞訊趕來時,土匪已經遠走高飛。
當地百姓被楊策雄的殘暴所震懾,對殺人兇手的真實身份都三緘其口。
剿匪部隊連續調查了三天,一點兒頭緒都沒有。
六位遇難者中,有兩位老師都姓賴,賴氏的族長不肯善罷甘休,于是委派剃頭嶺鄉的鄉干部賴漢光,去調查真兇。
賴漢光幾經輾轉,終于找到慘案中唯一的幸存者韋雪筠,從而鎖定真兇。
色厲內荏的楊策雄,聞訊后擔心真相敗露,于是打算把賴漢光殺掉滅口。
3月10日,楊策雄帶領數百名土匪,圍攻剃頭嶺鄉公所,將賴漢光槍殺后揚長而去。
楊策雄的囂張,終于引起剿匪部隊的注意,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將這股土匪一網打盡。
楊策雄意識到情況不妙,帶人跑到翁源縣的山區里避風頭。
一個多月后,楊策雄感覺風頭過了,帶人返回英德。此時的他感覺自己兵強馬壯,被剿匪部隊逼得出外躲避,實在是丟面子。
為了把面子找回來,楊策雄竟然將襲擊的目標,瞄準了駐守在當地的剿匪部隊,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那一幕。
剿匪部隊被土匪偷襲,這和狐貍打獵人沒什么區別。
也是楊策雄時運不濟,他惹了最不該惹的人,以擅長剿匪著稱的四野48軍。
在見多識廣的賀晉年軍長看來,楊策雄只不過是個不入流的小角色。對付這種貨色,根本用不著賀軍長親自出馬。
5月初,海南島戰役結束,剿匪部隊指揮部終于有時間抽調兵力,來解決楊策雄這股土匪了。
北江軍區第十團二營,以及48軍134師的一個偵察連,奉命趕赴英德執行剿匪任務。
之前的一段時間,楊策雄更是囂張得不得了。他派人在翁源到韶關的公路上私設關卡,所有過往車輛,都要給他交一部分費用才允許通行。
另外繁忙的北江航道也被楊策雄控制,過往的商船只都要給他交錢。
收費標準是楊策雄定的,一艘火輪繳納300銀元。木帆船100銀元。至于其他過往車輛和船只,也都有不同的收費標準。
如果碰上沒錢的,用貴重物品頂替也可以。如果貴重物品都沒有,那就只能賠上一條命了。
楊策雄這么一折騰,弄得過往的客商怨聲載道,公路上的車輛,北江中的商船,都日益稀少。
往來的客商少了,楊策雄收不上錢來,于是就有了攻打縣城的打算。
但是英德、翁源、曲江三個縣城選哪一個,楊策雄有些舉棋不定。
就在這廝猶豫不決之際,剿匪部隊兩路出擊,對楊策雄股匪已呈夾擊之勢。
楊策雄并不慌張,剿匪部隊充其量一個營另一個連的兵力,要想吃掉他的兩千多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野心膨脹的楊策雄,決定跟剿匪部隊來個硬碰硬。
第134師的偵察連兵力少,似乎更好對付一些。
于是楊策雄集中兵力,當眾叫囂:定叫來犯G軍有來無回,跑掉一個就算我輸。
楊策雄雖然軍校畢業,也是個紙上談兵的貨,土匪人數比剿匪部隊多了近十倍,可竟是些烏合之眾,對付訓練有素的四野偵察連,就有些雞蛋撞石頭的感覺。
兵力上不占優勢的偵察連,既沒有固守陣地等待援兵,更沒有因為土匪人多就望風而逃。而是出乎楊策雄意料的,直接發起攻擊。
剿匪部隊的迫擊炮彈就像長了眼睛,瞬間就將土匪的十幾個機槍火力點兒全部摧毀。
隨后戰士們嫻熟的利用一種楊策雄從未見過的戰術,交替掩護攻擊,攻擊速度快的讓人眼花繚亂。
一眾匪徒被殺得潰不成軍。
有些軍事常識的楊策雄敏銳地發現,剿匪部隊攻擊的目標竟是他的指揮所。
看來擋是擋不住了,那就只能腳底板抹油,先溜了。
“司令”跑了,其他土匪就更喪失斗志,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戰斗開始還不到兩個小時,曾經不可一世的楊策雄股匪,就一敗涂地。
可惜剿匪部隊兵力太少,只顧著追剿殘敵,對投降的土匪只是繳了他們的械,看管并不嚴。等到戰斗結束后清點俘虜時,才發現投降的土匪已經逃得精光。
楊策雄終于領教了四野部隊的厲害,好在北江軍區的戰士本地人多,沒有對落荒而逃的楊策雄股匪趕盡殺絕,楊策雄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可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只是他噩夢的開始。
本來楊策雄盤算自己是本地人,熟悉地形,還有幾分老鄉情分,在深山老林里轉幾天,就能擺脫剿匪部隊的追殺了。
但是來自四野48軍的偵察兵,以前最擅長在東北的林海雪原中追剿土匪,后來在江西,又把橫行多年的悍匪黃鎮中等人,追的后悔自己生出來。這回終于輪到楊策雄了。
剿匪部隊的戰士們仿佛都是鐵打的,行軍打仗不知疲倦,一天強行軍180里,還能保持戰斗力。
土匪們的體能太差,一晝夜走上一百二十里地,就都累得倒頭就睡,連警戒的力氣都沒有了。
更要命的是土匪不敢生火做飯,剿匪部隊近在咫尺,他們白天看煙,晚上看火光,一經發現,雨點般的炮彈就砸下來。
土匪們叫苦不迭,士氣低落,有些受傷或者生病的土匪,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最后只能拋尸在深山老林中。
更多的土匪因為絕望,找機會攜帶武器偷偷的下山找剿匪部隊繳槍自新去了。
楊策雄此時已經喪失了對所部土匪的約束,只能聽天由命了。
經過將近半年的追殺,楊策雄身邊只剩下三四十人,現在就連他自己都絕望了,不知道這種生不如死的日子,還要煎熬多長時間。
然而突然之間,剿匪部隊突然停止行動,偃旗息鼓的撤退了。
原來第143師改編為炮兵部隊,奉命調離粵北,執行海防任務去了。
楊策雄終于從深山中走出來,竟然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楊策雄有些得意忘形,他忘了剿匪部隊中,除了四野的那個偵察連,還有北江軍區的第十團二營呢。
幾個月前楊策雄人多勢眾,二營的本地戰士,還看在同鄉的份上網開一面。可這回楊策雄成了落水狗,誰看他不爽了就踹上一腳。
其實這也怨不得別人,實在是楊策雄在戰場上的表現太拉胯了。
楊策雄剛從深山里出來不到七天,剿匪部隊就殺將過來。
楊策雄知道根本打不過,于是又一路狼狽的逃進深山。
主要由地方部隊構成的剿匪部隊,缺少四野那種不死不休的剿匪精神。
很快楊策雄股匪就以曲江大坑口,英德大園,翁源縣鐵籠等地為巢穴,四處出擊,到處為非作歹。
而剿匪部隊鞭長莫及,任由楊策雄股匪在大山里站穩了腳跟。
為了將土匪徹底鏟除,1951年3月,剿匪部隊在做了深刻動員后,化整為零,組成數個剿匪小分隊,深入大山,住進土匪經常出入的村子里。
幾天后,一個行動小組在大坑口石角鄉榕樹下村,活捉了楊策雄的勤務兵楊細茍,同時繳獲手槍一支,子彈十幾發。
村里的村民擔心遭到土匪報復,拒絕小分隊把俘虜關押在他們家中。無奈之下,只能將俘虜暫時送到鄉公所。
鄉長姓肖,頭幾年當過土匪。結果小分隊剛離開,肖鄉長就私自把楊細茍給放了。
他自認為這件事做得天衣無縫,可剿匪部隊沒費吹灰之力,就把肖鄉長給揪了出來。
戰士們擔心肖鄉長會被土匪劫走,于是趁著夜色將他押上火車,送往馬壩去了。
大家分析楊細茍這次突然出現的原因,有個村干部提醒,楊細茍剛結婚時間不久,和妻子十分恩愛,這家伙在山上可能是耐不住寂寞,跑回家與妻子親熱來了。
既然是這樣,剿匪部隊派出5名戰士,對楊細茍家晝夜監視。另外根據楊細茍的妻子交代,她丈夫現在用一把扁扁的,個頭挺大的短槍。
剿匪部隊關連長掏出一支駁殼槍,那女人有些興奮的說。她丈夫的槍就是這個樣子的。
楊細茍手里有槍,抓捕他的難度又大了一點。可戰士們也沒太在意,還是照舊對楊細茍家嚴密監視。
終于有一天深夜,一個人影一閃,進到楊家的里屋。
肯定是楊細茍,幾個戰士悄悄的靠上去,不料楊細茍很警惕,跳出后窗向山上跑去。
幾個戰士緊追不舍,可直到天亮也沒發現楊細茍的蹤影。
此時當地的駐軍和各村的民兵已經及時趕到,開始對楊細茍可能藏身的區域進行周密搜索。終于在一堵斷崖下的草叢中,將楊細茍生擒活捉。
可是經過搜查,發現這廝身上沒有帶槍。楊細茍說槍被他藏起來了,他愿意戴罪立功,把藏匿的槍支交出來。
在一個十分隱蔽的巨石下,楊細茍俯下身子伸出胳膊去掏槍。
戰士們從他飄忽的眼神中看出有些不對頭,直接把他踹倒在地,五花大綁起來。隨后從巨石下找出兩支子彈已經上滿膛的駁殼槍。
如果不是戰士們警惕,這會非吃大虧不可。
楊細茍為了活命,交代說他最近一段時間并沒有見到楊策雄,跟他聯絡的是英德縣大園村和羅寺內的一個和尚。
和羅寺位于大園村東邊的一個山腳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廟里濃蔭蔽日,可令人詫異的是,偌大的寺廟內只有一個和尚。
和尚坐在蒲團上打坐,看到闖進來的剿匪部隊戰士,眼皮都沒抬一下。
幸虧有楊細茍的口供,否則真可能讓這和尚蒙混過關。
戰士們經過仔細搜查,在一堵的夾壁墻內,發現大量的糧食,槍支彈藥,還有十幾只公雞。
最令人驚喜的還是一份花名冊,詳細記錄著楊策雄手下300多個土匪的名字和住址。其中有十幾個就潛伏在剿匪部隊中。
和羅寺是楊策雄股匪最重要的補給站,隨著那個假和尚落網,也就意味著楊策雄股匪徹底失去了糧食和彈藥的補給。
土匪平時最愛吹噓的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這回可好,窩頭都沒得吃,天天餓肚子的土匪,再繼續干下去也沒什么意思了。
楊策雄手下本來已經為數不多的土匪,為了填飽肚子又逃走了大半。
最后就連“神槍天魔”賴強,也下山覓食來了。
賴強是英德縣大園村人,自幼在岳母家長大。
他的岳母是當地有名的地主,土改后,工作組勒令其岳母到別處居住,她原來的房子,由民兵和剿匪小分隊居住。
賴強不知其中緣由,隔著窗子把手伸進屋里要吃食。
一個民兵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賴強的手腕。
賴強飛快的拔槍,那民兵知道他槍法好,急忙松開手,俯下身子。子彈貼著他頭皮飛過去。
大家聽到槍聲,追出門外。賴強已經逃上山了。
這廝餓得骨瘦如柴,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想逃也逃不了多遠。
為了搜捕賴強,剿匪部隊全體出動,另外還有當地民兵配合,總兵力1000多人,對賴強可能藏身的地點仔細搜索。
下午4點多,在密林中的草叢間,餓得奄奄一息的賴強困獸猶斗,突然向剿匪部隊開火,一名戰士中彈倒地。
戰友們立即用沖鋒槍和手榴彈還擊。賴強開過一槍后,就再也沒有了動靜。
戰士們小心翼翼的靠近,才發現他已經被手榴彈炸死了。
“神槍天魔”賴強在當地太出名了,他被擊斃,給了那些拒不投降的土匪心理巨大的沖擊。
1951年4月,在曲江縣石角鄉榕樹下村后深山的小溪旁,一個中年漢子貌似閑暇的正在釣魚,可是他身邊一支子彈上膛的駁殼槍,暴露了他真實身份。
一個牧童在不遠處圍堰,平時捕的魚都養起來。可近來他養的魚都丟了,此地人跡罕至,牧童一直抓不到偷魚賊,今天算是撞上了。
牧童向剿匪部隊報告匪蹤。戰士們緊急出動,在小溪不遠處的山洞里,發現有被褥和幾件衣服,另外還有幾本證件。
釣魚的土匪名叫黃炳新,是楊策雄股匪中的參謀長。
別說這個黃炳新還真夠狡猾,剿匪部隊以及當地民兵2000多人,搜索了兩天一夜,直到第三天凌晨4點多。走投無路的黃炳新才主動走出來,向剿匪部隊自首。
黃炳新沒有攜帶武器,可牧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有一支駁殼槍。
剿匪部隊首長讓黃炳新認清形勢,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
黃炳新終于崩潰了,他坦白交代說:他掌管的武器,都交給榕樹下村長楊興祥保管。
村長通匪,大家驚出一身冷汗,剿匪部隊的幾名戰士,還住在楊興祥家里。
剿匪部隊找上自己,楊興祥早有心理準備,其實他也有難言之隱。
土匪不止一次找上他,威脅楊興祥,如果敢告密就殺他全家。
楊興祥不敢得罪土匪,更不敢得罪剿匪部隊,兩頭受氣。
楊興祥將保管土匪的武器,都丟到村后的池塘中,戰士們在池塘里撈出了機槍、沖鋒槍,步槍,以及短槍共100多支。最令人詫異的是,還有一部電影。
原來楊策雄的譯電員餓跑了,電臺成了擺設。
楊策雄沒了電臺,也就失去了和外界的聯絡。但是據黃炳新供訴說,新的譯電員,已經從省港上了火車,目的地是曲江縣大坑口站。
另外,這個新來的譯電員姓張,其余的信息,黃炳新也不太清楚。
到了約定日期,剿匪部隊在火車站并沒有發現譯電員的行蹤。
原來這家伙足夠狡猾,他年歲不大,本地口音,對風土人情了如指掌,另外他一副農民打扮,赤腳,下了車就給自己套了一雙草鞋,一點破綻都沒有。
但是在石角山,譯電員碰上了土改工作隊,詢問他的原籍村干部的名字。
譯電員有些蒙圈,支支吾吾的找理由搪塞過去。
其實土改工作隊已經看出端倪,之所以沒有打草驚蛇,暗地里跟蹤,就是看看他和什么人見面。
傍晚時分,譯電員和楊策雄手下的中隊長何墨林對暗號接頭,土改工作隊突然現身,將譯電員與何墨林成功逮捕。
一年前,就是何墨林帶隊,在曲江縣大坑口鐵道橋殺害了我軍6名戰士。
我軍情報部門,輕而易舉的破解了譯電員使用的暗語。例如“雞”代表土匪的人數。“二師兄”代表長短槍,“牛”代表機槍的數量。
根據何墨林的口供,剿匪部隊突襲楊策雄的匪巢,消滅土匪21人,繳獲槍支彈藥不計其數。美中不足的是楊策雄只身逃脫。
為了盡早消滅楊策雄,軍分區十團,在原來一個營的基礎上又加派了邱振英營長率領的兩個連,加強剿匪力量。
另外團長呂廣先和政委湯山,也親自坐鎮英德縣沙口指揮。
5月31日,饑渴難當的楊策雄,闖進英德縣冬瓜鋪村一戶農民家里,索要吃喝。
那農民見對方帶了槍,不敢忤逆,待楊策雄吃飽喝足后,又指點他到竹林間的草棚中休息。
楊策雄離開后,那農民急忙找剿匪部隊匯報匪情。
剿匪部隊在草棚里沒有發現楊策雄,原來他根本沒來過,而是直接去了村后的雞咀山。
剿匪部隊以及當地民兵3000多人,將雞咀山團團包圍,并逐漸收縮包圍圈。
6月1日清晨,楊策雄向民兵行賄被拒,惱羞成怒,悍然開槍。
民兵們開槍還擊,楊策雄身中數彈,倒地身亡。
在此之前,那些冥頑不化,罪行累累的慣匪楊細茍、賴強、黃炳新、和羅寺和尚、何墨林,以及不知悔改,窩藏匪首,揚言報復的肖鄉長、賴強岳母,族長楊蔚青、黃友庭等人,都先后被剿匪部隊依法鎮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