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張夢然
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創新的流體形態電極,研發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狀的電池。這種柔軟舒適的電池能隨意改變形狀,未來可用于給諸多領域各種各樣的設備供電。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
新電池柔軟且可延展,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狀
圖片來源:瑞典林雪平大學
據預測,未來十年內,全球將有超過一萬億臺小型設備接入互聯網。除了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和電腦等傳統設備外,還將涵蓋可穿戴醫療設備(如胰島素泵、心臟起搏器、助聽器及各種健康監測傳感器),甚至拓展到軟體機器人、電子織物、聯網神經植入物等領域。
為了讓這些小型設備既能高效運行,同時又不妨礙用戶日常活動,新型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此次,研究團隊打造了一款柔軟且可延展的電池,其核心技術在于將電極從固態轉變為液態。
以往嘗試制造柔性電池和可拉伸電池的方法,多聚焦于不同材料的機械功能,例如采用可拉伸的橡膠復合材料,設計相互滑動的連接結構等。然而,這些方法并未觸及問題的核心——電池容量與電極剛度的矛盾。大型電池雖容量更高,但由于含有更多活性材料,導致電極厚度增加,剛度也隨之上升。
以往雖然也有對流體電極的測試,但均未成功。當時實驗采用的是液態金屬如鎵等,但這些材料僅能用作陽極,且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凝固風險,從而喪失其流體特性。此外,早期制造的可伸縮電池多依賴稀有材料,這些材料在開采與加工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
此次研發的新型電池則以導電塑料(共軛聚合物)和造紙工業副產品木質素為基礎原料。這種材料的質感類似于牙膏,可借助3D打印機按需定制電池形狀。該電池在經歷500次以上充放電循環后,依然能夠保持性能穩定。即便在拉伸至兩倍長度的情況下,電池也能正常工作。
團隊表示,鑒于電池材料采用的是共軛聚合物和木質素等豐富資源,這一研發成果有助于推動原材料的循環利用,例如將木質素等造紙副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電池材料,進而為構建更加環保的循環經濟模式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