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峰縣杏子鋪鎮和睦亭村,種糧大戶戴竹芳用實際行動打破“種糧不賺錢、沒出息”的刻板印象,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今年62歲的戴竹芳為人忠厚老實,自1980年高中畢業后,便悉心耕種自家5畝責任田,閑暇時外出從事錫匠工作或經營鐵器生意。即便如此,他始終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責任田的種植上,憑借精耕細作,年年收獲高產。不僅滿足了家庭的日常需求,剩余的稻谷出售得來的收入,足以支撐家庭的各項開支。
然而,戴竹芳看到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拼,導致部分耕地拋荒,糧食產量隨之減少,他憂心忡忡。“民以食為天”“無糧則亂”,這些話語時刻提醒著他。2015年,戴竹芳毅然放棄生意,將目光投向外出農戶的承包地。春節期間,他主動與這些農戶協商,成功流轉耕地30畝,當年便喜獲豐收。
隨著國家糧食補貼款和農機補貼款等優惠政策的出臺,在鎮農機站的領導與支持下,戴竹芳開始探索農機化作業,購置了耕種機、收割機等農機具。他不僅實現自家土地的機械化耕作,還主動幫助周邊農戶解決勞力和耕牛短缺的難題,帶動了更多人投身種糧事業。
戴竹芳嘗到了種糧的甜頭,發展勁頭更足了。通過滾雪球式的發展模式,他流轉的耕地面積逐年增加,目前已達300畝,其中200多畝適宜種植雙季稻的田地已全部插上秧苗。他所種植的優質稻,香糯可口,深受市場歡迎。每年收獲的稻谷,除滿足自家需要外,其余均被搶購一空。
如今,戴竹芳夫婦憑借勤勞的雙手,不僅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為全縣遏制耕地拋荒、發展糧食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戴竹芳逢人便說:“種糧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大好事,我要一直種下去!”他的堅守與付出,不僅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生活,更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通訊員 肖展發 胡曙光)
一審:王星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