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近日,央視大型美食文旅節目《三餐四季》福建篇,探訪八閩大地,挖掘山海風物、地道閩味,展現中國廣博的地理風貌與豐富的物產資源,映照出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人文底蘊與價值觀念。
這場山海交響的美食盛宴,每一味都令人嘖嘖稱奇。除了節目中所展示的福州撈化、順昌灌蛋、福州魚丸、武夷熏鴨、雞湯汆海蚌等,清新福建還有更多美食想和你分享。
/福州 ·佛跳墻/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相傳這句詩文便是閩菜佛跳墻的由來。佛跳墻是福州獨具地方特色的一道經典壇煨菜肴,清同治年間由鄭春發創制,被譽為“閩菜狀元”。
佛跳墻用料奢華,一罐之中可品嘗到雞肉、鮑魚、海參、蹄筋、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十多種食材。一口美味下肚,唇齒留香。
要制作一壇正宗的佛跳墻,往往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極為講究。20多種海味山珍,吃起來能品到濃郁的葷香卻不膩味,各種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
/ 廈門·同安封肉/
圖源:同民安
一塊塊方形的肉,形似一個個大印。相傳,同安封肉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制的,四方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黃布猶如束印黃綾,這道菜就得名“封肉”。
圖源:廈門文旅
這份硬菜由豬肉、海貨、香料等烹制而成。經過數小時土缸與柴火的燜煮,呈現出濃郁鮮香的味道和酥爛爽滑的口感。如今,封肉已是同安乃至廈門的一道名菜,喜宴、喬遷宴、年夜飯等重大場景中,它都經常是“壓桌菜”。
/ 南平·文公菜/
圖源:武夷山
文公菜是南平武夷山一帶的傳統名菜,相傳曾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所創,朱熹謚號為“文”,世稱朱文公,所以又叫“文公菜”。
文公菜由精肉、精粉、雞蛋等多種原料精制而成,口感芳香滑而不膩。其制作方法獨特,先將五花肉剁爛,加入適量米粉、香椒粉,以朱子家酒調制揉成丸子,再疊成九層,每層以蛋皮相隔,頂層覆一大朵傘形香菇,造型如十錦秀才塔,寓意吉祥。
以上2圖源:武夷山旅游
/ 龍巖·白斬河田雞/
白斬河田雞是客家名菜,是客家菜“原湯化原味”特色的典型代表,也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名列閩西客家菜譜之首。
以上2圖源:長汀古城
白斬河田雞,選用當地的河田雞或農家土雞整只,放入鍋中蒸熟,搭配姜末、蔥等蘸料,肉質鮮嫩,是客家人宴請賓客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也是游子心中家的味道。
圖源:福建調查
/ 福州 ·冰飯 /
大部分人的米飯都熱著吃,而福州長樂的冰飯偏偏反著來。這份冰甜美食是福州的傳統名小吃,盛行于上個世紀80年代,由福州傳統解暑飲料“冰水”演變而來。
圖源:小紅書@胖胖噠熊老大呀
蒸煮過的糯米鋪滿碗底,冰鎮糖水和沙冰倒入其中,加上西瓜、椰果、花生、紅豆,既可以當主食又可以當甜品。夜晚坐在街邊小店來上一碗冰飯,甜絲絲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一口下去瞬間清涼。
圖源·小紅書@阿甜!
/ 閩南 ·四果湯 /
四果湯是福建人鐘愛的風味小吃,炎熱的夏天,路邊的小攤販、街頭轉角的老字號,四果湯的店里又坐滿了人。它為夏日而生,清涼,驅散暑氣。舀上滿滿的一口,撫平身心的燥熱與煩悶。
最初,四果湯是由桂圓干、馬蹄、紅棗和雪梨干組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漳州四果湯的配方也在不斷改進,西瓜、鳳梨、薏米、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等各種水果和小料紛紛加入,給四果湯增加了更豐富的口味。
以上3圖源:泉州文旅
/ 泉州 ·石花膏 /
圖源:舌尖上的泉州
海石花,又名石花膏,以生長于海底天然植物的石花草為原料,歷經煮制后,冷凝出膠,形成晶瑩的膏體,再將石花膏刮出規整的條狀,一根根晶瑩透亮,冰涼軟彈。
要從石花草蛻變成石花膏,需要經過采摘、清洗、晾曬、熬煮、過濾等多道工序。石花膏富含藻膠和礦物質,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這份源于自然的饋贈,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制作與堅守,化作泉州人的清涼“古早味”。
以上3圖源:惠安文旅
/ 三明·將樂擂茶/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三明將樂是客家人聚居的縣邑,也是福建著名的“擂茶文化之鄉”。
擂茶制作,循序有道。由芝麻、茶葉、陳皮為主,間以花生仁、甘草等。材料簡單,近乎原始,樸實無華;加水潤濕,濯洗搓捻,激濁揚清。
香氣四溢的茶水呈在碗中,像是一幅青綠色的“山水畫”,一碗下肚清新可口,唇齒留香。
以上圖源:福建紀檢監察
/福州·先鋒市場/
圖源:平話
福州依山傍海,海鮮在福州人的日常餐桌上可謂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食材。而先鋒市場里賣得最多的也是海鮮,各類水產品共200多種且品質新鮮。
圖源:小紅書@睡著的貝拉
除此之外,先鋒市場藏著不少地道的福州味道。網上出圈的“糯嘰嘰”系列,將這里塑造成了“芋泥腦袋”們的“天堂”。糯米八寶飯、油炸的芋粿、清甜的芋泥、軟糯糯的馬蹄糕等美食應有盡有,還有你沒見過的“敢貓”(葛根包的福州話諧音,一種帶著芝麻和花生醬餡兒的圓子)等你來嘗。
圖源:小紅書@愛干飯的Haliver
這里不僅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更是展現福州人熱情的一方天地,沿街攤主的特色吆喝方式、熱情的試吃推薦都讓人流連忘返,隨便逛上一圈,便能將不同“美味”吃個遍。
/ 廈門 ·八市 /
圖源:廈門旅游集散服務中心
八市全稱廈門第八市場,位于廈門最古老的城區之一,靠近輪渡碼頭。如果想要來八市,可以乘坐BRT快1線到開禾路口站下車,然后步行一段路就會看到開禾路口的大石牌,從這往里面走就是八市的街巷了。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這里便是廈門的海鮮集散地,帝王蟹、小青龍、皮皮蝦等你能想到的海鮮,在這里基本都能尋到。
這里除了海鮮外還有賣其他東西,比如水果蔬菜、醬油、荷蘭豆、年糕、發糕、紅龜、綠龜、麥芽糖、堿粽等,所以每逢重要節日會有很多廈門人來這大采購,承載著無數廈門人的獨家記憶。
以上圖源:嬉游旅行指南
到八市,感受廈門風情很重要,但吃更重要。懂吃的人會在八市預留一天的時間來好好吃飯:早餐用蝦面、五香卷來開啟飄香的一天,接下來就在八市走街串巷,吃各種各樣的小吃。在市場里,吃的精髓就是一邊走一邊吃。
圖源:小紅書@蟹飽王
每至黃昏時刻,滿滿的人間煙火氣在此有了具象的寫照。阿杰五香外酥里嫩,薄薄的豆皮裹著剁好的五花肉,炸至焦黃,趁熱來一口,直接香到迷糊。在朱記手撕雞,鮮嫩的雞肉加上秘制拌料,美味佳肴,口齒留香,怎么吃都不會膩。
圖源:廈門日報
/海蠣煎/
海蠣煎,又叫蚵仔煎,是福建閩南地區的一道經典風味小吃。不僅香脆可口,內里更是鮮嫩多汁,每一口都能讓人感受到大海的鮮美。而這道小吃之所以能成為無數食客心中的經典,新鮮的蚵仔正是靈魂所在。
以上2圖源:泉州政務
關于海蠣煎的起源,各地流傳著不同版本的故事。其中廣為人知的一個說法是,公元1661年荷蘭占領臺南期間,鄭成功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大敗荷軍。荷軍藏匿米糧后,鄭軍缺糧之際靈機一動,利用當地海蠣與番薯粉制成餅食用,這一做法意外流傳至今,成為風靡閩南的小吃。
海蠣煎現做現吃,把新鮮的海蠣洗干凈加入蠔油攪拌均勻,然后用地瓜粉加水做成面糊,放入少量油煎熟海蠣,然后放入面糊,等到定型后就可以撈起來食用,味道鮮爽,口感嫩滑。
以上2圖源:廈門文旅
/土筍凍/
土筍亦叫“海龍堅”,學名“星蟲”,又名“土鉆”,生于江河入海咸水與淡水交匯之灘涂,狀如蚯蚓。經加工制作成的土筍凍,閩南一帶濱海地區俱有之,以安海土筍凍最為著名。
安海土筍凍制作技藝于2013年列入第四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安海土筍凍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在安海鎮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地道正宗。我國多種藥典中記載其藥用療效: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顏等功能,可治療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后乳汁稀少等癥狀,對治療肺癆咳嗽、神經衰弱、小兒脾虛與腎虧而夜尿頻繁等癥均有效果,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以上圖源:閩南網
/ 莆田·紅團/
紅團是莆田傳統風味小吃,紅團制作技藝,在民間發展至今已有千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其做法由糯米粉和紅菜頭汁或紅蘿卜汁糅合制成紅色面皮,以糯米、綠豆、香菇、瘦肉、海鮮等食材,做成不同口味的餡料。紅皮裹餡,揉搓成球,放入紅團粿印模具中,壓印成形,墊上蕉葉,上鍋炊蒸。出鍋時,一個個團子都紅彤彤熱騰騰,香氣四溢,軟糯可口。
以上圖源:莆田文旅
這處有福之地
到底還藏著多少令人驚喜的美味?
話不多說,我們歡迎你來福建
嘗遍山海“福”味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