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國高爾夫球協會與《高爾夫大師》聯合呈現的《中國高爾夫球四十年》特輯系列稿件繼續連載,今日“中國高爾夫球40年——運動發展篇”之《從中國走向世界》,講述的是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30年歷程,這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公開賽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
文/艾柯?
你應該沒有聽說過斯蒂文·考林斯這個球員。他今年52歲,職業生涯最巔峰時打過8場美巡二級賽,晉級一半。他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介紹是:“曾經的巡回賽球員,現在偶爾揮桿。”但是,他的中文譯名被曾經的歷史時刻見證者們反復提起,被寫進了中國高爾夫的歷史。斯蒂文·考林斯可能不知道,1995年4月27日清晨,他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開出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歷史上的第一桿,凝聚了一代人的熱愛、奮斗與夢想,又被一代一代人的熱愛與執著傳遞下去。2025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步入第30年,它已經成為了中國大陸舉辦歷史最悠久的國際職業高爾夫賽事,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公開賽。新的篇章正在開啟,但歷史也從不曾被忘記。
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回到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的第一洞開球臺,在揮桿的考林斯身后,時任沃爾沃盛事管理公司總裁梅爾·派亞特熱淚盈眶。“我們創造了歷史!”派亞特的這句話,成為回顧中國公開賽歷史時最難忘的瞬間。
1993年,中高協開始積極推動中國高爾夫球員的職業化。但當時高爾夫球項目每年從國家體委得到的撥款僅6萬元,遠遠不足以支撐職業賽事。1994年,全國錦標賽首次設置職業組,但因贊助商未兌現承諾,球員們只拿到一張“空頭支票”。尋找贊助的目標并不宏大,如果能找到十幾萬元,就能辦幾場賽事,職業賽事就能起步。
此時,戴耀宗在中山溫泉球會擔任總經理,致力于推廣球會品牌,并為年輕球員提供更多機會。他計劃利用香港和廣東地區的資源,舉辦一些小額獎金的職業賽事,以推動職業化進程。而蘇格蘭人浦俊生則任香港高爾夫球協會總經理,他在香港建立了青少年發展項目,思路與戴耀宗不謀而合。
然而,彼時的中國高爾夫球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球場數量、球員和普通打球人口都非常有限,商業贊助更是難覓。考慮到國內大部分職業球員集中在廣東,他們計劃在廣東與香港組織幾場小型的職業賽事,形成“華南系列賽”。但這個目標最終演變成了一個更大的愿景 ——全年4站、每站獎金5萬美元的中國巡回賽和一場總獎金40萬美元的中國公開賽。
對于派亞特和沃爾沃集團而言,這一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沃爾沃自1988年起便開始贊助職業高爾夫球賽事,尤其在歐巡賽中冠名了多個賽事,甚至一度將歐巡賽命名為“沃爾沃巡回賽”。派亞特回憶道:“我們投入大量市場營銷資金,將沃爾沃品牌與潛在客戶、決策者和高層管理者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全球媒體提高品牌知名度。”
1995年沃爾沃中國巡回賽
與此同時,他注意到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當時,歐洲經濟增長放緩,而中國經濟增速高達12%,其中廣東省更是達到18%。基于此,他成功說服沃爾沃集團高級董事會,將贊助方向轉向亞洲與中國,在中國打造一場重要的職業高爾夫球賽事 ——“像美國公開賽和英國公開賽那樣,成為中國的高爾夫公開賽。”這一賽事不僅有助于提升沃爾沃品牌知名度,更是希望連接中國及亞洲市場,傳遞沃爾沃品牌所代表的高質量和責任感。
此外,派亞特心中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愿景——他曾是職業球員,深信一場高規格的大賽能夠推動中國職業與業余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甚至改變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未來。
派亞特1994年初在戴耀宗的陪同下,前往北京與榮高棠等中高協領導會面。沃爾沃中國巡回賽和中國公開賽的規劃得到了榮高棠的大力支持。“由于戴耀宗和浦俊生在高爾夫球賽事管理方面經驗豐富,我決定聘請他們的公司—富通環球,代表沃爾沃組織和管理賽事。”1995年,三年的沃爾沃中國巡回賽和五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協議正式啟動。
起步就是突破
首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不僅設立了巨額獎金,還成為中國首場電視直播的高爾夫球賽事。創辦過程中,恰逢香港星空衛視計劃推出“嚴肅體育頻道”,并與北京電視臺合作進行直播。對于當時的主辦方而言,能通過普通話讓全國觀眾收看到高爾夫球賽事,意義非凡。盡管直播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充滿挑戰。內地沒有相關制作團隊,所有設備和人員均來自境外。巨大的團隊進出,拍攝設備的進關手續,都曾是巨大難題。
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開放程度尚未完全支持國際賽事的引進。但隨著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發展,賽事不僅見證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進步,也映射了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辦賽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尤其是賽事管理和運營模式與當時我國的體育接待、安全保障等制度還不能很好接軌。志愿者語言能力的缺乏,更是增加了溝通的難度,許多人甚至都不了解高爾夫球運動。
1997年程軍成為該賽事首位中國冠軍
隨著各方努力,1995年沃爾沃中國巡回賽首站在深圳落幕,張連偉成為中國首個國際高爾夫球賽事冠軍。現場的榮高棠感慨道:“我終于看到這一天,職業化的路我們走對了。”這標志著中國高爾夫球職業化進程的起步。1997年,程軍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贏得中國公開賽冠軍,成為該賽事首位中國冠軍,這為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在成長
第一個五年之約結束之后,1999年,沃爾沃宣布與中國公開賽簽訂新的十年協議,標志著這一賽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1999年起,比賽連續六屆在上海旭寶高爾夫俱樂部舉辦,加上2007年的再次回歸,這座球場一共承辦了七屆中國公開賽,成為賽事歷史上舉辦次數最多的球場,也因此獲得了“中國公開賽之家”的美譽。
1998年冠軍愛德華·菲亞特?
在此過程中,上海旭寶兩度被亞巡賽球員評為“最佳賽事場地”,它不僅展示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魅力,還讓世界看到了這座江南球場的獨特魅力。上海旭寶俱樂部董事長宋礦滿與沃爾沃的派亞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回憶道:“我被派亞特描述的中國公開賽的未來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是讓中國高爾夫球運動被更多人了解,并將中國公開賽打造成世界級賽事。”
1999年冠軍奇拉漢
在上海旭寶高爾夫俱樂部,中國公開賽迎來了多個歷史性的時刻。2003年,張連偉在中國公開賽中奪冠,成為中國高爾夫球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那年,賽事曾因非典疫情面臨停辦的風險,但組委會決定推遲舉辦,這一決策最終讓賽事在當年得以進行。張連偉也在那一年達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成為中國首位贏得歐巡賽冠軍的球員。在新加坡大師賽上,他擊敗了世界著名球員厄尼·埃爾斯,邁出了走向國際舞臺的關鍵一步,世界排名進入前100,并獲得了美國大師賽的邀請函。他的每一項成就都創造了歷史。
2002年冠軍大衛·格里森
在上海旭寶,張連偉頂住巨大壓力,在全場觀眾的期待中舉起了中國公開賽的獎杯。隨著非典疫情帶動的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參與人數激增,張連偉的勝利為自己在中國高爾夫職業球員中奠定了歷史地位,也讓高爾夫球運動走入了更多大眾的視野。即便退役多年,張連偉依舊保持著參加中國公開賽的全勤紀錄,這表達了他對這項賽事的深厚感情。他回憶道:“我等了九年才贏得中國公開賽,這個舞臺讓我走向了世界。”
2003年冠軍張連偉
2003年,時任歐巡賽執行官喬治·奧格雷迪宣布,從2004年起,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將升級為歐巡賽的一站,總獎金將達到100萬美元。這一升級背后是沃爾沃公司歷時四五年的努力推進。派亞特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將中國高爾夫球帶向世界舞臺,同時也促進沃爾沃品牌在中國的增長。”這一變革對中國職業球員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張連偉回憶起剛加入歐巡賽時面臨的挑戰,“剛開始時,除了少數幾名選手,其他中國選手很難晉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球員嶄露頭角。吳阿順和李昊桐連續兩年奪冠,就像我當年一樣,他們也通過這個平臺走向了國際舞臺。我堅信,在中國公開賽的持續舉辦下,未來會有更多中國球員走出國門,站上國際賽事的舞臺。”
2005年冠軍保羅·凱西
他們走向世界
如果說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創立到走上歐巡賽的前10年旅程對中國高爾夫球運動而言是超前的筑夢,接下來的10年旅程中,中國公開賽則致力于為金字塔頂尖的明珠打造堅實的基礎。從2005年起,賽事增設了資格預選賽,為更多優秀球員提供了競爭機會。同年,沃爾沃中國青少年冠軍賽的誕生也為中國年輕球員提供了初試身手的舞臺。2012年,該賽事更名為沃爾沃中國青少年比洞錦標賽,這一變化為中國青少年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這些改革,不僅推動了中國職業高爾夫球運動的蓬勃發展,更為中國球員走向世界賽場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2016年李昊桐捧杯
在這一過程中,李昊桐的成長尤其令人矚目。浦俊生回憶起2016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雖然那時他已從賽事組委會退休,但依舊對李昊桐的表現印象深刻。李昊桐在通盈·雁棲湖的最后一輪打出64桿,順利奪冠,展現了中國球員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浦俊生感慨道:“我還記得15歲的李昊桐在沃爾沃青少年冠軍賽奪冠的樣子,短短六年,他就成長為歐巡賽冠軍。”李昊桐的這次歐巡賽首勝只是他職業生涯的起點,隨著他的成長,他的世界排名一度攀升至第32位,并在英國公開賽上取得第三名,創造了中國大陸球員在大滿貫賽事中的最佳成績。
2015年吳阿順奪冠??
李昊桐的成功并非孤例。2015年,吳阿順在上海湯臣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中奪冠,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贏得歐巡賽冠軍的球員。吳阿順的奪冠是繼張連偉后12年中國球員再次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上捧起獎杯。那一刻,吳阿順也和張連偉有著相似的感受:“中國人在自己家門口奪冠,我們等這一天等了很久。”吳阿順此后的職業生涯也同樣精彩,四座歐巡賽冠軍獎杯證明了他的實力。
張蕙麟在2020年成為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第五位本土冠軍
緊接著,張蕙麟在2020年成為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第五位本土冠軍,并憑借在中巡賽的表現獲得了DP World巡回賽的參賽資格。值得一提的是,張蕙麟的這次勝利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是自1995年賽事創立以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首次沒有與任何國際巡回賽聯合認證,而是作為中巡賽的獨立賽事舉行。
長期主義的力量
自1995年創辦以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不僅推動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也在全球體育舞臺上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每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無論是現場觀賽,還是通過電視轉播和網絡直播收看比賽的人群,都在不斷擴大。這種全球性的傳播效應,使得賽事成為展示中國高爾夫球實力與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
從2020年到2023年,陪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走過幾經波折的疫情周期的是深圳隱秀高爾夫俱樂部。2014年,這里首次承辦比賽時還叫正中高爾夫球會,到了2024年,這里一共舉辦了六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賽事歷史上,僅次于上海旭寶球場的承辦場次。對于這樣一個高水平國際賽事的長期承辦,正中集團總裁鄧學勤表達了自己的堅定信念:“辦賽的初衷就是想把世界頂級賽事留在深圳,留在中國,因為高爾夫球是一項國際化的運動,國際化的交流方式,而國際化的深圳和中國需要這項國際化的語言。”
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影響,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不得不調整賽制,暫時放棄了與歐巡賽和其他海外巡回賽的聯合認證,總獎金調整至人民幣200萬元。到了2022年,賽事甚至被迫中斷,這是自賽事創辦以來首次停辦。2023年,中國公開賽終于成為亞巡賽國際系列賽中的一站,賽事逐漸恢復正常,直到2024年正式回歸DP World巡回賽,總獎金也提升至225萬美元。這一回歸標志著沃爾沃中國公開賽重返世界級巡回賽體系,意味著中國高爾夫球賽事的國際地位再次得到認可。面對這一重要時刻,沃爾沃中國公開賽董事會主席趙琴感慨萬分,“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沃爾沃中國公開賽都堅持了下來,甚至在疫情爆發初期,我們也在做好防疫的情況下成功舉辦了比賽。雖然經歷了中斷,但我們等待了五年終于回歸DP World巡回賽,這過程中我們的初衷從未改變。”
這份始終未變的初心,實際上關乎著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未來發展。在趙琴看來,這不僅僅是賽事的回歸,更是對中國高爾夫球幾代球員的支持。“只要我們堅持并努力,終究會有更多中國高爾夫球選手站在世界高爾夫的舞臺上,我相信中國高爾夫球運動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人才輩出,生生不息。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成為世界上那些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家公開賽之一。與他們相比,30年不算什么,但對中國來說,30年其實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我們更希望能夠長期、堅持地去做這個賽事。長期主義非常重要。”
在中高協主席賀鳳翔看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賽事本身。它不僅是一項高水平的職業賽事,更是中國與世界高爾夫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某種意義上,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影響已經超越了高爾夫球這項運動本身,它提供了一個讓我們觀察世界,也讓世界觀察我們的窗口。在中國內地,能堅持30年不中斷的職業化體育賽事極為罕見,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便是其中之一。放在新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僅有40年歷史的大背景下,這顯得尤為可貴。更何況,這樣規模的賽事背后,不僅需要沃爾沃作為主贊助商的巨額經濟支持,還需要協調多個主體共同努力。今年的比賽在上海舉辦,涉及到市政府、體育局、公安局、嘉定區政府等多個部門的支持,背后凝聚了太多人的付出。能夠堅持30年,并且持續創新發展,代表著大家對這項運動以及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高度認可,這相當不易。”
2021年冠軍張進
正是因為對長期主義的堅持,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30年后依然活躍著老中青少幾代球員。那些曾經參與賽事的創立者們,盡管多年過去,仍然愿意在這里重逢。2019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迎來第25屆,賽事創立者之一的派亞特受邀來到現場,他表示:“我很榮幸受到沃爾沃中國趙琴女士的邀請,看到這場比賽在球迷和媒體中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中國職業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真的非常欣慰。這一切在我的時代是由沃爾沃集團全球公司支持的,決策大多在中國之外做出,而現在比賽已經完全由沃爾沃中國汽車公司接手,所有決策都在中國本土做出。我可以感受到比賽所獲得的大量支持,以及它在市場營銷和傳播上的積極變化。”
2019年的賽事也讓另一位創立者浦俊生印象深刻,“比賽在隱秀高爾夫俱樂部舉辦,我被現場龐大的觀眾人數震撼了。能看到我們曾經的夢想成真,看到中國公開賽依然在蓬勃發展、不斷成長,我非常開心。”
未來正在走來
2024年末,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正式宣布與DP World巡回賽續約五年,并自2025年起,連續三屆落戶上海穎奕安亭高爾夫俱樂部。
2025年起連續三屆落戶上海穎奕安亭高爾夫俱樂部
曾在2023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奪得亞軍的中國業余球員丁文一,本賽季憑借全球業余通道第一人的身份,正式踏上DP World巡回賽舞臺,新一代中國球員正嶄露頭角,邁向世界。與此同時,2016年冠軍李昊桐也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即將迎來三十周年慶典之際,于卡塔爾大師賽上斬獲個人第四座DP World巡回賽冠軍獎杯,再次書寫中國球員在國際賽場上的傳奇。
夢想未息,球員不止,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希望亦生生不息。
系列稿件1:
系列稿件2:
系列稿件3:
系列稿件4:
系列稿件5:
系列稿件6:
系列稿件7:
系列稿件8:
系列稿件9: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雜志
近期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