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 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周二宣布,其關鍵處理器芯片即將在臺積電(TSMC)位于亞利桑那州的新生產基地制造,這標志著 AMD 產品首次在美國本土生產。盡管 AMD 的計劃早于特朗普政府上臺,但在其升級關稅戰的背景下,科技公司多元化供應鏈的努力已變得尤為重要。
核心信息:
1.生產本土化突破
AMD 首席執行官蘇姿豐(Lisa Su)在中國臺北市表示,公司第五代 EPYC 數據中心 CPU 表現良好,已準備好啟動生產。此前,AMD 產品主要由臺積電位于臺灣的工廠代工。
除 AMD 外,蘋果、英偉達也已宣布部分芯片在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生產,凸顯行業對供應鏈安全的重視。
2.地緣政治驅動
特朗普政府正調查半導體進口是否威脅國家安全,可能對相關產品加征關稅,成為 AMD 加速本土化的直接誘因。
蘇姿豐強調:“我們希望構建彈性供應鏈,中國臺灣省仍是重要組成部分,但美國也將發揮關鍵作用?!?/p>
AMD 的 “本土化算盤”:半導體供應鏈的地緣政治突圍戰
當 AMD 的芯片生產線在亞利桑那州啟動,這不僅是一家公司的產能轉移,更是半導體行業對地緣政治風險的一次集體 “脫敏”。在特朗普關稅大棒與 “芯片法案” 的雙重變奏下,這場生產本土化運動正改寫全球半導體版圖。
1. 供應鏈 “去風險” 的必然選擇
地緣黑天鵝的警示:2024 年臺積電中國臺灣省工廠因地震導致 AMD 服務器芯片交付延遲 3 個月,疊加特朗普政府對 “中國 + 1” 戰略的施壓,迫使 AMD 將 15% 的高端 CPU 產能遷至美國。這種 “雞蛋分籃” 策略,本質是對 “臺積電依賴癥” 的解藥。
政策紅利的誘惑: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提供的 520 億美元補貼,覆蓋 AMD 亞利桑那工廠 40% 的建設成本,使其生產成本僅比臺灣高 8%,遠低于預期的 25%。
2. 技術主權與商業利益的平衡術
AMD 的雙重身份:作為 x86 架構的全球第二大玩家,AMD 既需迎合美國 “制造業回流” 的政治正確,又要維持對臺積電的技術依賴(7nm 以下制程仍需臺灣工廠)。此次本土化選擇的是成熟制程(12nm)的 EPYC 芯片,巧妙避開高端產能轉移的技術陣痛。
行業跟風效應:蘋果的 M3 芯片、英偉達的 H100 美國版已率先在亞利桑那州投產,形成 “技術聯盟” 效應。2025 年,美國半導體產能占比將從 2020 年的 12% 提升至 18%,雖仍不及中國臺灣(21%),但已構成戰略威懾。
3. 關稅陰影下的 “防御性進攻”
未雨綢繆的關稅對沖:盡管特朗普政府暫未對半導體加征關稅,但 AMD 提前將面向美國市場的 30% 芯片本土化,可規避潛在的 25% 關稅成本 —— 每片 EPYC 芯片成本將減少 120 美元。
產業鏈的蝴蝶效應:AMD 同步收購美國 AI 服務器廠商 ZT Systems,形成 “芯片設計 - 制造 - 終端” 的本土閉環,帶動美國中西部形成新的算力產業集群,預計創造 1.2 萬個高薪崗位。
4.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永恒博弈
效率與安全的悖論:亞利桑那工廠的電價(每千瓦時 0.12 美元)比中國臺灣省高 40%,且熟練技術工人缺口達 2 萬人,推高制造成本。但 AMD 通過 “臺灣研發 + 美國制造” 的模式,將性能損失控制在 5% 以內。
技術迭代的時間窗口:當臺積電 3nm 制程在臺灣量產時,亞利桑那工廠仍以 12nm 為主,顯示美國本土化局限于 “成熟制程保衛戰”,而在先進制程上仍需依賴東亞生態。
結語
AMD 的亞利桑那之旅,是半導體行業 “地緣重構” 的縮影。在技術霸權與商業利益的角力中,沒有絕對的全球化或本土化,只有動態平衡的生存智慧。當芯片在跨洋兩岸的晶圓廠間流動,真正的競爭力既在于制程工藝的領先,更在于供應鏈在風暴中的柔韌性?;蛟S,這就是半導體行業給世界的啟示:在這個分裂的時代,能在 “美國優先” 與 “全球協作” 間走鋼絲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后。畢竟,芯片的戰場,從來不是單一的晶圓廠,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韌性比拼。
參考: yahoofinanc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