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喧囂的香港,那些豪門望族、政要之家的生活,向來如璀璨星光,吸引著眾人目光。可誰能料到,在這耀眼光芒的背后,竟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與無奈。
這不,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家的一樁悲事,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瞬間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
前不久,梁振英的二女兒梁齊昕離世的消息,像一陣冷風,吹得人心里直發(fā)顫。這位33歲的女子,在筲箕灣愛德街1號的服務式公寓里,悄然與世界告別。
一位女住客偶然發(fā)現(xiàn)她昏迷倒在房間地上,驚慌失措地趕緊報警。救護人員火速趕到,卻無力回天。警方初步調查,未發(fā)現(xiàn)可疑之處,死因有待驗尸確定。
第二天凌晨5點左右,梁振英懷著滿心悲痛,發(fā)文證實女兒去世的噩耗。他哀傷地說:“齊昕走了,走得猝不及防,沒留下只言片語,前幾天她還主動去接種流感疫苗呢。”
還感謝警方和法醫(yī),稱已排除自殺及其他可疑因素,感恩朋友們的關心。
從梁振英的話可知梁齊昕是猝死,原因卻成謎。回顧她的成長,長期壓力如烏云,一直籠罩著她。1991年,梁齊昕出生在香港,父親是前行政長官,母親是律師,家庭背景顯赫。
她從小在禮賓府長大,享受頂級精英教育,就讀香港頂尖國際學校,后考入英國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法律系,本應像父母一樣,成為精英。
然而,2013年6月,還未完成學業(yè)的梁齊昕突然休學,原來是情緒出了問題。在倫敦求學時,她談了戀愛,男友常陪她參加聚會,兩人很甜蜜。但戀情因家人反對告終,或許休學就是她逃離傷心地的無奈之舉。
回到香港,活躍于網絡的梁齊昕,因身處“第一家庭”,一舉一動被無限放大。2014年6月25日凌晨,她在社交賬號上傳疑似割腕照片,雖秒刪仍引發(fā)輿論嘩然。她大方承認割腕,且不是第一次,公開露面時手腕上的傷痕令人心疼。
2015年3月17日,梁齊昕在社交媒體發(fā)文,控訴被母親辱罵、掌摑,稱母親是“雙面人”,逼迫她成為另一個人,甚至表示寧愿吃泡面、睡沙發(fā),也不想過壓抑生活,還說若住20樓就會跳樓。
面對女兒的怪異行為,梁振英約見記者,表示梁齊昕因身處特殊環(huán)境,承受巨大生活壓力,他們一直陪女兒看醫(yī)生,希望給她空間康復,間接承認女兒心理有問題。
在禮賓府長大,又身為特首女兒,梁齊昕面臨著極高期望,壓力巨大。若問題未及時疏導,很容易引發(fā)情緒問題,她就是典型。
在發(fā)文怒斥媽媽后不久的萬圣節(jié),梁齊昕和朋友在蘭桂坊聚會至凌晨,與出租車司機發(fā)生口角。友人通知家人來接,梁唐青儀趕來,卻遭梁齊昕掌摑、踢打,還被用英文大罵。
這一幕被狗仔拍下,成為全港頭條。酒醒后,梁齊昕未道歉,而是上傳兩只小鹿被卡在鐵欄桿上的照片,似乎在訴說自己被束縛的生活。
2016年12月9日,梁振英宣布不再競逐下一屆行政長官連任,表示要多照顧家庭。之后,有記者拍到他和妻子去醫(yī)院探望女兒。此后,梁齊昕狀態(tài)似有好轉,名媛曬出她和媽媽的合影,顯示母女感情和好。2024年梁振英過生日,梁齊昕也曬出慶生照片。
可誰能想到,就在大家以為梁齊昕逐漸康復時,噩耗還是降臨。她去世了,被鄰居發(fā)現(xiàn),在獨自居住的公寓里。死因不明,但直到最后,她都沒能與自己和解。
2014年,她公開割腕照片時說:“我不是想死,我只是太痛了”。
去世前一個月,她還在社交平臺發(fā)文:“心碎時的痛苦感覺是最響亮的寧靜……”“真的真的真的病了…… 壓力很大,很累…… 生病了。” 她內心的創(chuàng)傷從未愈合,一切好轉或許只是假象。
她內心的吶喊,和前幾天那位16歲天才少年驚人地相似。“媽媽,我疼,救我!”是天才少年臨終前的呼喊,最終他從高樓一躍而下,生命定格在16歲零231天。
即便悲劇不斷上演,仍有人不理解,認為優(yōu)秀的孩子、精英家庭的孩子不該有煩惱,甚至指責他們“矯情”。可誰又真正看到他們背后的心理空洞呢?
天才少年父親在祭文中寫道:“回想近幾年,你失去了所有的快樂…… 你不再喜歡學習,不喜歡運動,很多不喜歡的事,都是為爸爸媽媽在做……”
這時大家才明白,他們看似光鮮,實則強撐著不快樂,無奈服從。梁齊昕無法選擇愛人,16歲天才少年被剝奪愛好,他們空有軀殼,靈魂被束縛,從未真正為自己活過一次。
這,難道不是最令人痛心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