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4月15日消息(記者 葉長文 通訊員 陳永潔)2025年4月15日是我國第10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增強全民生物安全意識,海口海關近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案例警示、新媒體科普教育等形式,呼吁社會各界共筑國門生物安全防線。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進程加快,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跨境電商、國際郵快件等新業態發展,外來有害生物通過“異寵”貿易、種子盲盒、境外網購等隱蔽渠道傳入的風險顯著上升。海口海關通過“人防+技防”雙管齊下,構建起覆蓋海陸空港的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
看不見的戰場 關乎國計民生
2024年4月30日,海口海關所屬海口美蘭機場海關在監管入境客運航班時,現場關員通過先期機檢發現1件來自泰國的旅客托運行李圖像存在異常。經開箱查驗,在其行李物品內查獲4個裝有活物的白色布袋,拆開后發現每只布袋中均包裹有活體蛇類1條,共計4條。經鑒定,這4條活體蛇均為球蟒(Python regius)。走私球蟒嚴重危害我國生態系統平衡。球蟒入境可能因缺少天敵大量繁殖,影響本地生物種群正常生長,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生態穩定。蟒蛇通常攜帶各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可能成為疾病的潛在傳播者,危害人類健康。
2024年4月26日,海口海關所屬海口美蘭機場海關在1件來自泰國的旅客隨身攜帶物中查獲茄科植物1袋,經鑒定,該茄科植物為刺茄(Solanum torvum)。刺茄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的物種,刺茄全株均含有毒素,葉和根中毒素含量較高。食入刺茄及其制品時,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搏驟停等中毒癥狀。此外還可能引起皮膚瘙癢、頭暈、惡心、嘔吐、腹瀉、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死亡。
2024年2月17日,海口港海關從1件來自美國的郵件中查獲芡歐鼠尾草種子0.7千克,芡歐鼠尾草(奇亞籽)(Salvia hispanica)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且可能攜帶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我國后,可以迅速破壞原有物種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導致原有物種退化甚至滅絕,對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破壞,引起生態災難。
“許多旅客認為攜帶‘小紀念品’無關緊要,但一粒種子、一只昆蟲都可能成為生態災難的導火索。”海關專家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寄遞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明確規定了種子種苗、新鮮果蔬、活體動物等16大類禁止入境物品,違者最高可處以5萬元罰款,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科技賦能 讓外來入侵物種無處遁形
在海南洋浦口岸,海口海關關員利用智能CT機對入境集裝箱進行快速掃描,AI系統自動識別可疑生物痕跡;在海口美蘭機場口岸,監管犬“坦克”憑借靈敏嗅覺,從旅客行李中嗅出夾帶的植物種子;在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海關實驗室通過基因測序技術,24小時內鎖定一批進境旅客攜帶物中截獲的蘋果蠹蛾……
“我們依托大數據分析、遠程鑒定系統和風險預警平臺,將防線從口岸延伸至境外源頭和境內后續監管。”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處處長朱毅菲介紹。
據悉,海口海關持續開展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專項行動,2024年以來,從進境貨物、集裝箱、運輸工具等渠道共截獲有害生物1208種次,其中截獲的球蟒、刺茄、巴克豆、北美喬松等外來物種,有效避免了對我國農業、林業和生態系統造成的威脅。 此外,該關充分發揮外來有害生物標本館及專業講師團的作用,定期開展生物安全科普教育和國門安全進校園宣傳活動,提升民眾生物安全意識。
“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一道國門防線,守護的是14億人的健康安全、960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家園。”海口海關動植檢處負責人朱毅菲表示,海口海關將持續強化口岸檢疫防線,完善跨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同時期待每位公民自覺成為生物安全的宣傳者、踐行者,共同守護海南自貿港生態安全!
海口海關溫馨提醒:
1.入境前主動申報:通過“海關旅客指尖服務”小程序提前了解禁限物品清單;
2.拒絕購買異寵:不通過網購、直播等渠道購買境外活體動植物;
3.謹慎海淘:避免郵寄土壤、有機栽培介質等高危物品;
4.科學處置:發現可疑外來物種立即聯系農業農村部門或海關(撥打12360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