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吉隆坡4月15日電 題:在吉隆坡街頭嘗一碗文化交融的肉骨茶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陳悅
吉隆坡的早晨浸潤著南洋特有的濕熱,燕美路旁肉骨茶餐館的灶火已躍動多時。老板彭杰強手持長柄湯勺,將汆燙過的排骨推入濃湯中。深褐色的湯底翻滾著當歸、玉竹、黨參和枸杞的氣息,混著排骨的香味,在店里氤氳開來。
“這是豬腳、五花肉、軟骨……”“地道的吃法要配油條,蘸蒜蓉、小米辣和醬油。”得知記者從中國而來,彭杰強眼里泛起笑意,如數家珍地講述肉骨茶的門道。
當地時間4月13日,馬來西亞吉隆坡街頭一家肉骨茶餐館制作的肉骨茶。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這碗看似尋常的肉骨茶,沉淀著馬來西亞華人篳路藍縷的移民記憶。彭杰強說,相傳,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勞工為了抵御馬來半島濕熱的氣候,將閩粵地區祛濕補氣的藥膳智慧與南洋食材結合,終成這碗既祛濕氣、又解鄉愁的養生湯。
如其所言,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大批中國人下南洋,在馬來半島等地形成聚居區。歲月變遷,華人扎根于此、繁衍生息,目前約占馬來西亞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遠渡重洋的華人也將中華美食引入馬來西亞,為當地飲食烙下獨特印記。部分華人與當地居民通婚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娘惹菜融合廣東、福建的烹飪風格和馬來西亞的本地特色,恰似文化交融的鮮活注腳。
如今,肉骨茶這道從華人勞工餐桌走出的美食,成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味覺符號。
祖籍廣東惠州的彭杰強是馬來西亞第五代華人,其父親早年間經營肉骨茶生意,傳到他手上已是第二代,“從18歲起,這肉骨茶我煮了42年”。
“除了常用的當歸、玉竹等中華藥材外,我還加入了馬來西亞當地的藥材東革阿里。”彭杰強笑稱,這碗肉骨茶亦是中馬文化交融的縮影。
從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的歷史佳話,到如今互派留學生、互相給予簽證便利化的雙向開放,中馬交流合作不斷被注入新動力。
當地時間4月14日,中馬兩國國旗在馬來西亞布城街頭飄揚。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當下,兩國人文相親的脈絡仍在生長。吉隆坡街頭,商鋪攤檔處處可見中文招牌;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瑯瑯書聲里,常見中文與馬來語、英語的日常對話;自中馬互免簽證以來,兩國人民交流互動日益頻繁,跨境旅游如今更是“說走就走”。
中馬經貿合作亦如肉骨茶般醇厚回甘。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施工現場,中馬兩國工程師正攜手筑造連通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的“陸上橋梁”。中馬“兩國雙園”國際產業合作模式,讓欽州與關丹的產業脈搏同頻共振。
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穩居中國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如馬來西亞學者奧斯曼所言:“當前,得益于緊密的經貿合作和密切的人文交流,雙方伙伴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有活力。”
午后的吉隆坡下起了零星小雨,彭杰強往記者的碗里添了勺熱湯。鄰桌食客此起彼伏的粵語、普通話,令遠道而來的記者倍感親切。
當熱氣從碗中升騰而起,這碗承載著南洋風味的肉骨茶,讓北京到吉隆坡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也讓人更好品讀隔海相望的千年友鄰所書寫的“切水不斷”的友誼。(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