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精準調控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第十二屆植物生長調節劑發展與應用交流會透視
近日,第十二屆植物生長調節劑發展與應用交流會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會議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主辦,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植物生長調節劑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委會”)、云南云大科技農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大科技”)承辦,來自全國各地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產經營企業、科研院校、植保藥檢等單位的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政策導向、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力量。
科學用藥 植調產業錨定新航向
植物生長調節劑指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調節作用的農藥,它們在較低濃度下即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出促進或抑制作用。近年來,它正以用量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獨特優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農業抗逆性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截至2024年底,我國共登記農藥有效成分748個(不含僅限出口),其中植物生長調節劑(含植物誘抗劑等)78個,占比達26.1%。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以可溶液劑為主,絕大部分為低毒或微毒產品,生物活性高、環境影響小,已成為實現綠色農業轉型的重要抓手。
“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調控物質的參與,而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是一類這樣的生長物質。”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藥與藥械處副處長張帥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僅能夠調節作物生長節奏,還能顯著提高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從播種時促進種子萌發,到生長中期調控植株形態,再到后期促進果實成熟,植物生長調節劑貫穿作物生長全程。
張帥指出,近年來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產品數量穩步增長,但使用不當也會帶來風險。若施藥時期把握不準,或施藥劑量不合理,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還可能導致藥害,影響作物生長。因此,科學用藥指導顯得尤為關鍵,這需要農業技術人員加強對農戶的培訓,普及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確保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安全有效。
“未來,以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核心的‘一噴三防’‘一噴多促’等將作為農業防災減災的常用解決方案,實現對農作物全方位、立體化的保護。”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會長周普國表示,隨著農業現代化和綠色植保的發展,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植物生長調節劑該如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周普國強調,一是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產品創新;二是加大應用推廣力度,做好試驗示范;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知名度;四是注重安全與環保。同時,要推動綠色調節劑的研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研破局 植調技術解鎖新動能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植物生長調節劑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成功突破了環境和遺傳因素對作物生長的限制,還顯著優化了作物品質,延長了作物的儲藏壽命,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會上,來自各個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結合實際案例,系統分析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不同作物和區域中的應用效果。
“植物生長調節劑擁有精準調控、效應獨特、抗逆穩產、環境友好等獨特優勢,但當前我們的作用機制基礎研究還不足,施用技術也比較粗放。未來我們要加快生物合成制備、應用技術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農學院院長段留生指出。
作為一類新型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能夠抑制植物分枝、調控植物株型,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北京農學院教授趙汗青在會上重點介紹了獨腳金內酯合成與信號調控活性化合物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峰圍繞農藥智能釋放與靶向高效新制劑的研究、應用作了匯報。他認為,農藥劑型、施用技術、環境條件和作物特性等因素都會影響農藥的利用率,借助智能響應系統、生物識別技術和納米載體技術能提高靶向性。
“通過綠色生物合成技術,利用微生物或酶等生物催化劑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反應條件溫和、選擇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鄭州大學教授張一折詳細介紹了綠色生物合成新技術在植物生長調節劑研發中的應用,為降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提供了新的途徑。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譚偉明對我國植物調節劑的新品種創制與產業化發展進行了展望,強調在當前全程機械化管理背景下,對植株性狀高效調控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品種創制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剛需。
科企創新 植調應用開拓新藍海
從2017年到2023年,中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市場規模從60多億元增長到90多億元,8年間增幅超40%,行業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植物生長調節劑市場規模或將達到42.9億美元。當前,植物生長調節劑企業積極創新,不斷探索新的應用領域和實踐路徑。
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明星產品”,蕓苔素能調節植物激素平衡且適用作物廣泛,近年來應用價值日益凸顯。然而,其持效性短、易因施用時機偏差導致作物錯過關鍵生長期等痛點也備受關注。對此,云南大學教授、國家蕓苔素內酯類產品技術中心主任李良指出:“延長蕓苔素生物效應的持效性是蕓苔素行業發展和突破的趨勢。”
會議期間,代表們實地參觀了云大科技,其園區是全球最大的蕓苔素類原藥的生產基地,年產達2噸。在生產車間全自動化的流水線上,一瓶瓶制劑排列整齊,被逐個裝滿、密封、貼標、裝箱,然后發往全國各地的市場。該公司通過DNA生物調控技術,在28-表高蕓苔素內酯的基礎上,將持效期從5~7天大幅延長到10~15天,持效期是傳統蕓苔素的兩倍,更好地實現作物精準調控。
“我們正在推廣‘開根生力生調養三合一’方案,針對傳統生根產品‘只生根、不養根、易早衰’的問題,以根系健康為核心,在DNA生物調控的基礎上,靶向控制根部微生物及改善土壤環境,通過精準干預植物根系的基因表達,為作物生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公司市場部部長侯仰毅告訴記者。
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逆境脅迫,如苗期暖冬或早霜,易使幼苗長勢過旺或較弱;在分化期,倒春寒和晚霜凍害造成穗發育不良;在中后期,干旱缺雨會促使小麥早熟,雨后天晴又易產生高溫逼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形成。“針對這些狀況,我們對小麥實施化控栽培,從調控內源激素和調節內部代謝的角度出發,主動調控植株的生長發育,協調個體與群體的生長,保障小麥的優質、高產、穩產。”濟南一農化工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李運恒表示。
來自江西新瑞豐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也展示了當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最新應用成果,如再生稻豐產技術方案等,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這場匯聚創新力量的盛會,為行業搭建了一個高效的交流平臺,在政策引領、科技驅動、市場導向的共同作用下,植物生長調節劑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