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陶偉
暮春時節,合肥市農村成片的麥田泛起層層麥浪。麥田之上,一架架植保無人機飛速掠過,伴隨著機器轟鳴聲,防治藥液如“及時雨”均勻噴灑向麥苗。
當前正值小麥齊穗揚花期,正值小麥赤霉病防控的關鍵“窗口期”。為保障夏糧穩產增產,安徽合肥持續加大防控力度,通過植保無人機噴防作業、專家技術指導、創新服務模式等多措并舉,全力打好小麥赤霉病防控“組合拳”。
抓早抓實,健全防控機制
合肥市農業農村局將小麥赤霉病防控作為“穩糧增產”的重要措施,提前部署,科學防控。該市農業經濟技術服務管理總站站長戚傳勇介紹:“早播小麥已進入齊穗揚花期,這是防控的關鍵節點。我們必須主動出擊,做到關口前移、精準施策、見花打藥,確保防控質量。”
為強化防控措施,合肥市建立了“測報—分析—研判—預警—防控”閉環式“周監測”機制,通過“技術指導+防治監管+專家到田+服務主體+日調度”“五位一體”的綜合措施,推動技術到田、農資到戶、服務到點。
同時,合肥市健全貫通由“點”到“面”的“村(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觀察+鄉(鎮)普查+縣(區)監測+市研判”防控預警機制。
“我們在全市設立了25個病蟲害基層測報點、17個市縣共建測報點,每周匯總分析各地小麥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掌握田間病蟲害發生實況。”合肥市農業經濟技術服務管理總站植保站站長曹超杰介紹,通過在關鍵節點組織技術人員會商研判,發布病蟲情報,為科學指導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專家入田間“把脈開方”
4月8日,在肥西縣花崗鎮種糧大戶周俞勝的小麥地里,合肥市農業專家、農技人員仔細查看小麥生長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去冬高溫少雨,導致部分麥田墑情不足。”合肥市小麥種植專家工作室首席專家、安徽農業大學張文靜教授告訴周俞勝:“你可以在上午9點左右觀察,如果麥苗出現葉片卷曲,且土壤開裂,就需要及時灌水。一定要淺水溝灌,水不能上畦面。”
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防治服務。合肥農業農村局供圖
防治的關鍵在田間管理。合肥市組織695名市、縣、鄉三級農技人員和50名農業技術專家,成立34個專家指導組深入一線,將防治技術送到農民手中。“經常有專家到田里把脈問診,田間管理越來越規范,不僅節約了成本,還能提高產量。”周俞勝說。
據悉,專家團隊還針對赤霉病防控提出“兩保兩控”策略,即控流行、控毒素、保產量、保品質,強調選用高效藥劑的重要性。
科技來助力,作業更高效
植保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機裝備在合肥市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防治效率。肥西縣雙全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從金表示:“無人機作業效率遠高于人工,且政府提供補貼,大大降低了成本。”
同時,合肥市推廣“以大帶小”防控模式,讓飛防組織在為種植大戶噴防時,為周邊小農戶開展代防代治,有效破解了小農戶“誰來防、誰來服務”的難題。長豐縣農技推廣中心副書記王傳芹介紹:“這種模式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小農戶的植保服務需求,也確保赤霉病防治工作不留死角。”
合肥普及運用智能防治監測設備。合肥農業農村局供圖
為提升防治的科學性,合肥市普及智能化監測裝置,如廬江縣投放的小麥赤霉病監測儀,依據氣象因子、菌源量等自動預測赤霉病發生情況,為測報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實行第三方監管,對無人機作業軌跡、飛行高度、藥劑濃度等進行科學評判,確保防控效果。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投入小麥赤霉病防控補助資金3268.3萬元,完成適期防治面積96.15萬畝次。全市2360臺現代化植保機械、554個統防統治服務組織、1792臺飛防無人機等設備正全力保障夏糧增收。通過抓早抓實、專家指導、科技賦能,合肥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扎實推進,為夏糧穩產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