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浙江麗水4月15日電(胡豐盛)在浙江青田,這座被譽為“僑鄉”的小城,有這樣一個群體——“僑留守兒童”。父母遠渡重洋,異國打拼,而他們則留在國內,由祖輩撫養長大。
物質或許富足,但親情與文化的隔閡,讓從事教育的夏雙靜意識到“陪伴”二字的重量。
夏雙靜是青田教育界較早關注到這一特殊群體的人士。20余年時間,她不僅資助30多名大學生,而且開設178期“愛心小課堂”,讓5340余名兒童受益。基于此,她也榮獲2025年第一季度“浙江好人”。
“有些孩子和父母一年都通不上幾次電話,甚至認不出父母的聲音。”“爺爺奶奶寵溺,父母嚴厲,孩子夾在中間,叛逆、厭學、沉迷手機。”……接觸“僑留守兒童”后,她發現這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被物質條件掩蓋。“父母覺得給了錢就是愛,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溝通。”
作為著名僑鄉,青田幾乎“家家有華僑,戶戶是僑屬”,38.1萬華僑華人遍布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據當地統計,青田“僑留守兒童”大約有3000人,他們的成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
前段時間,一位在意大利打工的父親焦急地找到夏雙靜——他15歲的兒子沉迷游戲,拒絕上學,甚至不接他的電話。夏雙靜沒有急于說教,而是先和孩子交朋友,帶他參加戶外活動,慢慢打開心結。同時,她每周和這位父親視頻,引導他如何與孩子溝通。半年后,男孩重回學校,父子關系也緩和了許多。
“孩子不是叛逆,只是缺一個懂他的人。”夏雙靜說。
許多“僑留守兒童”在中國境外出生,中文基礎薄弱,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夏雙靜聯合青田新華書店開設“愛心小課堂”,組織傳統文化活動,帶孩子們學習方言、剪紙、書法。“他們得先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才能找到歸屬感。”
現如今,夏雙靜還有個更大的夢想——帶“僑留守兒童”去歐洲研學。
“我想讓他們看看父母打拼的地方,體驗僑一代的艱辛,也感受世界的廣闊。”她計劃組織研學團,走訪西班牙、意大利的中餐館、商鋪,聽老華僑講述創業故事,“青田人靠拼搏闖出一片天,這種精神值得傳承”。
截至目前,針對“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青田通過成立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已形成部門聯動、家校配合、社會參與、海內外互動的“四位一體”關護體系,陸續開展“集體生日、夏令營、主題研學、親子共讀、媽媽云端課堂、社會實踐和個性化服務”等130多場次關愛服務,上門為近200名“僑留守兒童”提供物質和心理支持。
青田縣婦聯主席陳嬌娥表示,當地將擴大“僑留守兒童”關愛覆蓋面,豐富關愛形式,整合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多元化的“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