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等多地推進落實普通高中雙休制度的消息受到關注并引發熱議。4月11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查處中小學違規辦學行為典型案例》的通知,對“普通高中周末雙休”問題亮明了態度。通知強調,禁止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對于學校違規辦學行為,要重拳出擊、嚴肅查處。
多年來,在成績和升學的壓力下,一些高中學校把雙休變成了單休,甚至變成“月休”早成為公開的秘密。這種現象在高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畢業班更加突出。“把晚自習、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還給學生,不是不讓學生學習,而是要把自主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指出。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褚宏啟同樣強調,中小學生周末雙休是法定的休息權利,家庭及有關方面應共同努力,確保中小學生享有休息權,確保中小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在他看來,擠占學生休息日補課,是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的違規辦學行為,必須嚴格治理。“這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剛性要求,不存在也不允許有彈性與變通。”
新華社照片,天津,2024年 9月4日,學生在操場上訓練。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育才學校學生利用大課間開展多項體育活動。據了解,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天津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并納入教學計劃。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縣中的孩子連單休都沒了?
“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要回歸常態”
“周六一直都是上課的,高三只有周日下午休息”,江西景德鎮市一位從業近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向南都記者感慨,最近學校出了雙休文件,才讓她過上了“久違的雙休好日子”。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在周六日安排補課的學校都會給任課教師發放補助,但即便如此,大多數教師也贊成雙休。
事實上,從去年火爆的《十三邀》中許知遠對話林小英,討論的關于“縣域高中極度內卷”的話題中,就可以看出,有些地域的高中已連周末“單休”都無法保證了。
“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這造成的結果是學生一周中在校的時間過多過長,違反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此次部分地方發文恢復雙休,其實是回歸常態。
公開報道顯示,今年春季學期開學后,全國多地都開始逐步推進落實高中雙休制度。記者梳理近期媒體報道可見,繼長沙多所高中學校在新學期開啟周末雙休后,3月以來,湖南永州、邵陽、懷化等地的家長陸續收到學校通知,也將在高一高二年級實行周末雙休;浙江省杭州市高一、高二年級已全面停止周末返校;江蘇揚州、南通等地高一、高二雙休,高三調整為單休。
實行周末雙休,本就有法可依。
我國自1995年5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周雙休制。2021年,《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等文件,均嚴禁學校利用寒暑假、周末、節假日組織學生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而當前這一全國性力推高中雙休的直接施策依據,則是去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普通高中雙休日制度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行周末雙休制度。這一政策被納入“教育強國2035戰略”核心部署,標志著我國人才培養模式正式邁入系統性改革新階段。
南都記者觀察到,近年來,教育部聚焦學生身心健康,先后出臺多項文件,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旨在抓住造成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的關鍵點綜合施策。
此次教育部批評的典型案例,則聚焦組織高三學生違規補課、提前開學、假期違規補課等行為。其中一起典型案例顯示,2月5日,河北省教育廳對組織高三學生違規補課的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學進行全省通報批評,取消其三年內省級評優評先資格。省級在分配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時,對高碑店市按最低檔執行。同時明確規定,任何學校一經發現存在違規補課行為,取消學校所獲省級榮譽稱號。公開曝光、嚴肅查處,鐵腕重拳,彰顯了教育部治理基礎教育違規辦學行為的堅定決心。
公開報道中,當前各地高中推行雙休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從高一到高三嚴格執行雙休;二是高一高二雙休,高三年級單休;三是實行雙休,學生周末以自愿為原則留校學習。
如在東莞市陽光熱線問政平臺,有網友咨詢高中雙休何時落地,東莞市教育局回復:我局要求高中學校按照國家法定節假日安排放假,學生周末以自愿為原則留校自習。
政策落地困境何在?
家校圈熱議難解的“雙休焦慮”
要不要把雙休還給高中學生?這個話題一時間也成了家長圈里針鋒相對的輿論熱點,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位河北省高三學生家長表示,距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時間,正是關鍵時期,如果突然改雙休,孩子的學習節奏會被打亂,尤其是不自律的孩子,學習效果恐怕會打折扣,不支持高三年級改為雙休;對于高一高二年級學生來說,可以進行適度放松。
在“問政湖南”平臺上,一封“長沙高中家長反對雙休”的帖子登上近30天熱門帖榜一;微博熱搜上,“衡水學生家長認為雙休是胡搞”也躥上了高位。
綜合盤點,家長反對雙休的理由多種多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擔心雙休后,更多家長因無暇照看又擔心孩子在家學習效率低,而為其報名補習班,不僅增加家庭經濟負擔,還可能加劇教育內卷;其次,憂慮孩子內驅力和自制力不足,在家容易沉迷手機游戲;第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面臨周末往返學校的交通難題;此外,還有家長擔心雙休會導致“課程進度慢、壓縮高三復習時間”。
在“問政湖南”平臺鏈接的“長沙高中雙休?節假日嚴禁補課?家長您怎么看?”微調查中,截至2月16日11時,有超過18萬名家長參與調查,其中超過10萬名家長支持“減負從還學生周末開始”,有7.4萬余名家長認為不補課會導致“課程學不完,會壓縮高三復習時間”。
對此,評論區有從事教育相關行業的家長網友則相繼反駁,“高中所有科目的知識內容,每周上5天課足以學完,不存在少了一天課會導致課程進度無法完成” “高一高二瘋卷進度,高三整一年拿來復習,本身就是畸形的教育選拔生態” “一個好的學校絕對不會吝嗇假期,這是學生正常學習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一個環節,勞逸結合才能越來越好,‘上五休二’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生活規律”。
“社會上很多人認為,高中雙休后,自覺性強的和自覺性差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會加大;還有人擔心孩子再碰到不會解的題沒有老師輔導,這的確也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對此,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建議,學校可酌情采取一些必要的過渡性措施,如取消雙休日集體上課,安排讓學生根據個人需要自愿來校自習,教師給予個別輔導。
“雖然是自愿,但學生來得少,校長就要找班主任談話。而且人數不固定,就算按答疑來算課時,績效怎么發也是個問題。”對此,前述景德鎮地區的高中班主任也提到過,并表示落地執行時容易走樣變質,就比如在雙休文件發布之前,她所在的班級雖然周六日不講課,但學生作息也都和平日無異。“相對來說,教育資源優質豐富的一線,內卷沒那么嚴重,家長也更開明,更容易推雙休,縣中反而更難做到。”
不在校內補,就送校外補?
尊重孩子自主權,方能培養自覺性
“一些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自主休息權,認為周末如果不在學校補課,就必須去補習機構上課,并認為在學校補與在校外補相比,家庭支出更低,這也是他們反對雙休政策的重要原因。實際上,不論是校內補還是校外補,本質是一樣的,都完全背離了雙休政策的初衷。”褚宏啟直言,過度學習對于提高學業成績幫助不大,題海戰術的邊際效應很小,“一張一弛,才是有效、高效學習之道。”
在對北京市內幾所高中的調研中,南都記者也對話了多位高中生家長,采訪中真切地體會到那種“生怕孩子落后了一分鐘”的內卷憂慮。即便自家孩子在海淀頭部名校且成績優異的家長也不例外。
“對家長們的焦慮,我們要予以理解和重視。現在這樣的擔憂和聲音,恰恰暴露了我們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現在需要且必須做出調整和改進。”劉長銘直言,一些家長害怕孩子有閑暇。事實上,沒有主動的選擇就不會形成主動發展的方向。
交流中,劉長銘以其當前執掌的金融街教育集團潤澤學校育人實踐為例,反復強調,“要把適度的閑暇時間還給孩子,把適度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交給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是非常必要的,要讓他們有機會逐漸學會安排和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他看來,自覺獨立學習的習慣和合理安排自己學習計劃的能力是一個高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如果孩子還不具備這些能力,說明以往對這個問題重視得不夠,是教育的缺失。“高中實行雙休就迫使我們必須重視這個問題,要盡快彌補這個缺失。培養孩子學習自覺性,這是我們遲早要做和必須要做的事情。孩子終將要離開父母,離開學校和老師,走向自己獨立的生活。如果我們還不著手培養這些能力,孩子將來走進大學,走向社會后怎么辦?”
“因為沒時間照看孩子,或擔心孩子管不住自己,就認為學校雙休是為教培提供更多‘生源’,這些聲音,或者說擔憂,主觀上不僅是部分家長推卸責任,客觀上更是放棄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陣地。”在張志勇看來,如果雙休日、節假日、寒暑都把學生關在學校上課、補課,也就沒有了真正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沒有了真實生效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讓孩子學會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做到自覺自律,在這些方面家長同樣肩負著重要職責。家長管不了、管不好就一推了之,本身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汪明同樣強調,學會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是作為一名合格家長的必修課。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要在制度層面構建“允許慢生長”的彈性空間。專家們普遍認為,雙休政策的初衷已經很明白,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保障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良好的教育是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我,而不是變成千人一面的“上學機器”。與此同時,雙休不意味著學校可以“擺爛”,而是要同時提高課堂效率,優化作業布置,確保學生在校期間高效學習,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放假期間能夠勞逸結合,給身心充電。
雙休何以撬動教育改革?
重構科學評價體系是破局難點
然而南都記者觀察到,目前高中各學段完全的雙休,在部分地區具體實施中仍存在一定難度。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也是家長普遍擔心的。在與記者交流對當前高中雙休引發的焦慮怎么看時,多位家長都談到,最深切的根源在于,高考是全國性的競爭,若僅部分省市推行雙休,站在高中家長的心態來看,就是讓被“雙休”的孩子在這場全國競技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即便全國都統一推行雙休,亦有家長表示,“別人周末攢班去補課,你補不補?”“一路卷過來,到了最后一公里開始散步?”
有反對雙休的家長向記者展示其在平臺上的留言,“有資源有錢啥時雙休都不怕,一窮二白的現在雙休以后可能就沒機會有雙休了。”
這些擔憂雖有極端之處,但也現實地體現出,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和熱切期望,所以很難放下“休息焦慮”,也很難擺脫“內卷”思維,“劇場效應”亦由此愈演愈烈。而在劇場效應下,采訪中亦有部分縣中校長向記者透露,只要所在地區有一所學校做不到雙休,自己學校或恐也沒動力貫徹這項政策。
對于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劉長銘表示,一項舉措的頒布,在社會上引發各種不同意見的表達和爭論,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能期望一項政策措施的出臺就能解決教育中的所有問題。
而對于如何解決爭議更大的雙休與學習成績間的悖論焦慮,儲朝暉則一針見血地指出,根本原因仍在于“考試招生的方式沒有改變,評價標準仍然單一”,高考成績依然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核心,“分數至上”在很多學校和家長的認知中仍然存在,相當一部分家校都簡單地認為拼的時間越長,對分數越有幫助。“要讓這個問題不再是一個問題,還需要推動系統性深層次教育改革。”
而高招評價的指揮棒,亦是深層次教育改革中最難淌的深水區。十多年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就曾深刻論述過國內中學教育選拔制度的利弊,在他近日新刊的《我的教育觀》一書中收錄了這段演講:“要改變高考并不容易,因為它有一定的重要性,畢竟這幾乎是中國農村小孩能夠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途徑,讓偏遠地區的家庭擁有希望,享受公平教育,增強中國廣大地區的凝聚力。但是,高考體系也間接打擊了學生原創能力的訓練。”彼時,他就已犀利指出,國內中學生把太多時間花在準備高考上,而事實上青少年時期需要了解的知識與價值觀,遠比這些備考知識點多得多,而填鴨式的訓練往往抹殺了學生做學問的興趣和自由選取題目的空間。丘成桐當時就建議,在高考之外應多元化探索人才選拔路徑,如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大學,還前瞻性提到將高校計劃招生名額分配一些給有特殊表現的中學生這一思路,與當前國內大中貫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一脈相承。
十余年后,丘成桐談過的這些升學體制老問題仍困擾著當下教育生態。“‘分數追逐’能使教育的各主體方利益最大化,這就成了實踐中各方遵循的行動邏輯,因此‘雙休’會受到來自多方的顯性或隱性抵制。”浙江師范大學教授蔡連玉坦言,現在難點是找到改革的真正突破點,打破這種以升學為利益捆綁點的多方均衡,在多元評價標準下讓高考分數不再是唯一重要,才能讓育人回到立德樹人本位上來,使教育生態得到有效治理。
事實上,高考這一“導向標”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今年1月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指出需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旨在構建一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與評價內容體系,特別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學科素養及思維品質的深度考查。
“推動高中周末雙休落地,既要有觀念轉變,更要有行動跟進。全社會都要從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一根本要求出發,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汪明同樣強調了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性。
如何在應試教育盛行的大環境下,探索讓孩子們樂在其中、自由成長的教育,是一道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的考題。調研最后,那位景德鎮的班主向記者吐露了多年來的心里話:“教育是要留白的,好好過個周末,本來就應該是這些高中娃的權利。”
采寫:南都記者呂虹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