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10日,英國反華議員霍布浩斯訪港被拒入境后氣急敗壞,在社媒聲稱"受到侮辱"。英方外長隨即喊話要求中方解釋。
我國外交部回應干脆利落:入境事務屬中國主權范圍,港府有權依法處理,無需向英方交代,引發國內民眾一片叫好。
中方為何能如此強硬回應英方?這一事件將如何影響中英關系?
主權決定不容干涉
當英國外長拉米提出那份傲慢無禮的"解釋要求"時,他恐怕沒想到會被中方如此干脆利落地"打臉"。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的回應,簡短有力卻擲地有聲:"入境事務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港府有權按照相關法律和政策處理入境的個案。"這區區幾十字,卻如同一記重拳,直接擊潰了英方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這樣的回應放在十年前幾乎難以想象。
當年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無理要求,往往要絞盡腦汁解釋一番,生怕"國際形象"受損。如今,面對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我們的態度卻是如此底氣十足。這一變化不是偶然,而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持續提升的自然反映。
入境管理本就是國家主權范疇內的事務,這在國際法上毫無爭議。任何主權國家都有權決定誰可以入境,誰必須拒之門外,無需向他國交代理由。英國人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做的?他們每年拒絕大量外國人入境,從未覺得有必要向這些人的國家低頭解釋。
霍布浩斯不是普通游客,而是一位反華急先鋒。她是"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成員,長期在涉港、涉疆等問題上散布不實言論,多次試圖干涉中國內政。這樣一位處心積慮與中國為敵的政客,被拒入境簡直再正常不過。她那張掛滿反華標簽的臉,想在香港這片中國領土上招搖過市,無異于把鑰匙遞給試圖闖入你家的竊賊。
中方這次強硬回應,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有能力也有意愿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無論對方是誰。而英國這個曾經的"帝國",則需要適應這一事實。這種態度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政客反華言行與國家安全之間的根本矛盾。當一個外國政客滿嘴跑火車地攻擊中國,還想大搖大擺走進中國領土,這種雙標行為自然會碰一鼻子灰。
反華政客碰壁記
這位被拒入境的霍布浩斯,在西方反華政客群體中絕非無名之輩。作為英國自由民主黨的骨干議員,她早已將反華作為自己政治生涯的招牌,猶如一個演員癡迷于某個角色,一演就是幾十年,唯恐觀眾記不住她。
霍布浩斯在英國議會內部,就像個反華喇叭,聲音不大卻格外刺耳。在涉港問題上,她無視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的繁榮穩定,反而對國安法橫加指責;在涉疆問題上,她對新疆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卻信口雌黃地附和所謂"種族滅絕"的荒謬言論;甚至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她還煽動各國對中國實施制裁,恨不得將體育賽場變成政治角斗場。
更值得警惕的是,霍布浩斯還是"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核心成員。這個所謂的"聯盟",實則是西方反華勢力拼湊起來的政治打手團,成員遍布美英澳等國議會。該組織曾于去年七月在中國臺灣地區舉辦會議,公然通過違背一中原則的挑釁決議,其反華本質昭然若揭。
如此處心積慮與中國為敵的政客,卻自詡為單純的"探親客",想要大搖大擺走進香港,這簡直就像一個滿手油彩的縱火犯拿著火柴盒,嘴上說著"我只是來欣賞建筑",卻向防火重地走去。香港特區政府的拒絕入境決定,不只是對一個人的拒絕,更是對西方反華勢力的一記響亮耳光。
這些年來,霍布浩斯們已經形成了固定套路:先是不遺余力地詆毀中國,然后若無其事地訪問中國,回去后再炮制一些所謂"親身見聞"的反華報告。這次中方沒有按照他們的劇本行事,反而讓這出老戲遭遇了新結局,讓霍布浩斯意外地成了西方反華勢力的"碰壁范例"。
這次的拒絕入境事件值得深思:為何西方國家可以堂而皇之地拒絕中國公民入境,甚至對我國外交官設限,而當中國依法行使同樣權利時,他們卻大呼"不合理"?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樣的國際規則觀?
誰在玩弄國際法
西方國家慣用的雙重標準,就像一把伸縮尺子,對自己寬松無比,對中國卻精確到毫厘。在入境管理這一具有普遍共識的國際法領域,這種雙標現象尤為明顯。
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任何主權國家都有權決定外國人入境與否,無需向他國解釋理由。這不是中國片面主張的權利,而是被普遍認可的國際慣例。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雖然保障了人們離開任何國家的權利,卻并未賦予任何人強行進入他國的特權。
有趣的是,西方國家一直是這一原則的積極實踐者。美國每年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數千外國人入境;英國更是頻繁拒絕那些被認為"不友好"的外國公民入境申請。2023年,美國曾拒絕約30名中國記者入境參加聯合國大會報道;2022年,英國拒絕多名中國學者的學術簽證申請;2020年,美國甚至撤銷了超過1000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這些事件中,西方媒體可曾質疑過這些決定的合理性?
更有甚者,英國曾拒絕受邀的中國駐英大使進入議會參加活動;兩年前,"亂港"分子在中國駐英使領館外非法聚集,威脅館內人員安全,英方不僅不追責,反而指責起了中方。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令人不禁發笑:當西方做這些事時是"國家主權",當中國做同樣的事就成了"不合理限制"?
國際關系中,相互尊重本應是基礎。然而某些西方國家似乎仍活在殖民思維的舊夢里,習慣了發號施令。他們的規則意識就像一個存在嚴重選擇性失明的交警,對西方車輛一路綠燈,對中國車輛卻總能發現這樣那樣的"違規"。
中國外交政策正在經歷從被動解釋到主動作為的轉變。過去,面對西方的指責,中方常常忙于辯解;如今,我們更多地選擇用實際行動回應那些不公正的批評。這種轉變不是偏離國際規則,而是對規則更加成熟的運用。
隨著中英關系進入新階段,雙方能否走出這種不平等的互動模式,建立真正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將是決定兩國未來的關鍵因素。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應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不能自拔。
中英關系新思路
當代中英關系就像一艘在風浪中航行的船只,方向正確卻時有顛簸。隨著斯塔默政府去年上臺,這艘船似乎找到了更加穩定的航道。雙邊關系呈現出緩和的跡象,經貿合作正在逐步回暖,尤其在英國"脫歐"后急需拓展海外市場的背景下,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現實數據說明了一切:中國已連續多年位列英國最大貿易伙伴前列,英國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這意味著大量英國消費者正從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商品中受益。就在霍布浩斯被拒入境的同一周,英國商貿部副大臣亞歷山大正在中國訪問,尋求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這一對比格外耐人尋味。
然而,英國政壇上的一批"反華政客"卻像船底的藤壺附著物,不斷拖慢中英關系前進的速度。他們帶著意識形態偏見,麻木地重復冷戰思維下的陳詞濫調,對中國的一切進步視而不見。更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人往往借題發揮,將個人政治資本建立在破壞中英互信的基礎上。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尤其是面對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不確定性,中英兩國理應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專注于務實合作。防疫經驗共享、氣候變化應對、教育文化交流……合作領域不勝枚舉。一個基于互利共贏的中英關系,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也能為全球治理注入積極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金融服務、教育資源、綠色技術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中國則擁有廣闊市場和完整產業鏈,雙方的互補性極強。如果英國能夠擺脫少數反華政客的干擾,以更加務實理性的態度對待中國,兩國關系完全可以迎來新的黃金期。
當然,任何雙邊關系都需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霍布浩斯被拒入境事件恰恰證明,在新時代的國際交往中,平等互尊才是正確打開方式。只有英方真正認識到這一點,中英關系才能駛入更加寬廣的藍海。
結語
面對英方無理要求,中國不再一味解釋,而是堅定維護自身主權權利,這既是國際法賦予的正當權利,也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自然體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尊重而非傲慢,對話而非施壓,才是國際關系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全球多極化趨勢下,那些仍沉浸在殖民思維中的政客們,是時候學會與他國平等相處了。你認為西方國家能否真正放下傲慢,與中國建立互相尊重的新型關系?
信息來源:英國反華議員被香港拒絕入境,外交部回應
一名英國議員被拒絕入境香港,外交部回應
英國反華議員赴香港探親被拒入境
英國反華議員赴香港探親被拒入境:多次無中生有“批評”中國
外交部:香港特區政府有權按照相關法律和政策處理入境個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