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李在明當地時間當日發表競選視頻,正式宣布參選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參選在韓國政壇激起不小的波瀾。在4月初的蓋洛普民調中,他的支持率高達34%,在一眾候選人中處于領跑位置,被外界視為總統大選有力競爭者。他在競選視頻里明確表示,韓國社會矛盾的根源在于經濟兩極分化,解決辦法是國家層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以恢復經濟增長,并提出“韓國倡議(K - initiative)”,試圖構建“真正的大韓民國” 。
李在明所屬的進步陣營,過往執政時傾向于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著重強調中韓經貿合作與戰略協調。像文在寅時期,中韓關系在經貿、文化等領域成果豐碩,雙方高層對話交流頻繁,經貿合作規模持續擴大,中國長時間以來都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數據顯示,中韓貿易額一度占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5%上下。要是李在明當選,大概率會延續這種務實外交路線,積極促使中韓關系向前發展。
李在明(資料圖)
然而,李在明的參選之路并非毫無波折,他目前涉及刑事案件,檢察機關還提起了抗訴。一旦終審宣判先于大選結果公布,并且他被判有罪,依照規定將被剝奪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一不確定因素,給原本看似有一定走向的大選形勢增添了不少變數。
就在李在明宣布參選不到24小時,韓國方面以涉朝為由對一艘中國香港所屬船只及相關實體實施制裁。從韓國外交部發布的聲明可知,被制裁對象涵蓋航運公司的兩名中國經營者以及一家注冊地為俄羅斯的公司。韓國政府此番舉動,正值半島局勢升級之時,韓國對中朝關系的關注度大幅提升,其制裁行為難免給人一種借機“警告”中國的感覺。
韓德洙(資料圖)
此前,韓德洙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通話內容涉及關稅、造船和潛在能源交易等問題。當下中美關系緊張,特朗普政府大力升級對中國商品的征稅力度,韓國在此時對華制裁,很有可能是想向美國示好,進而改善美韓關系。韓國長期把美韓同盟當作“國家安全基石”,2022年尹錫悅政府提出將韓美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同盟”。韓德洙延續這一路子,試圖通過這類舉動換取美國在朝核問題等方面的支持,卻沒考慮到對中韓關系的負面影響。
韓國大選開啟,不同陣營候選人的對華政策差異明顯。若李在明當選,依據其過往主張,中韓關系有望迎來積極改變。他曾提出緩和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擴大與東盟合作以分散風險,反對“一邊倒”策略。若其執政,可能會在經貿領域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在半導體、新能源等產業鏈合作上采取更開放態度。畢竟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數據顯示,韓國對華出口占其總出口的22%左右,遠超美日。而且在朝核問題等區域安全事務上,也會積極與中國協調立場。
李在明(資料圖)
但要是保守派候選人如國民力量黨權寧世、韓東勛等當選,情況或許大不一樣。他們普遍主張強化韓美同盟,甚至可能追加部署“薩德”系統、加入美日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中韓關系將面臨巨大挑戰。在安全領域,“薩德”系統的追加部署將直接威脅中國戰略安全,2016年“薩德危機”時,中韓關系遭受重創,雙邊經貿、人文交流等均受到沖擊。在經濟領域,要是韓國配合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將嚴重沖擊中韓在半導體、電池等領域的產業鏈合作。
中國一直強調對韓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確定性,多次表明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分不開的合作伙伴”。面對韓國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一方面堅守政策基調,為與新政府互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深化地方合作、擴大市場開放等方式,強化韓國商界“親華”聲音,分化韓國國內利益集團,制衡保守派可能的強硬政治壓力。同時,借助東盟、RCEP等多邊平臺,強化與韓國的協調,警惕美國干擾,弱化陣營對抗風險。
韓國大選拉開帷幕,李在明的參選以及韓國對華制裁事件,為中韓關系發展增添了新變量。中韓關系的走向,既取決于韓國大選結果,也考驗著雙方在復雜國際形勢下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的智慧與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