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云福
無錫素稱是古代吳文化、近代民族工商業和當代鄉鎮企業的發源地。開啟吳文化之源的泰伯及其精神對無錫工商業有何關聯與影響?近代錫商先驅對其人文精神又是如何評價的呢?筆者通過史料檢索,發現錫商杰出代表榮德生先生對泰伯十分推崇,有著極高評價。泰伯“至德求真、靈動開拓”的精神源遠流長,成為無錫經濟文化之根基,也形成錫商品格底蘊與長遠價值取向。
泰伯被視為江南人文始祖
榮德生對泰伯的直接評價,主要反映在其所著或所編《樂農自訂行年紀事》《實業救國芻議》和《人道須知》《榮氏家訓》等文集中,也散見于商會演講與工廠訓詞等文獻中。他在這些文字中,常以吳泰伯為文化符號,強調其精神對無錫工商業乃至經濟社會的重要指導作用,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評價泰伯精神是無錫近代實業勃興之淵源。
在《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中,榮德生提到吳泰伯南下開發江南的歷史,并稱其精神為“無錫之根”。他寫道:“吾邑自泰伯奔吳,以禮讓開基,化及南服,民風淳厚,工商始興。后世子孫承其遺澤,故能務實重商,此無錫近代實業勃興之淵源也。” 榮德生認為,泰伯不僅是道德典范,更是江南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先驅。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泰伯帶領中原先進文化和技術南下,推動了江南地區的文明進程,這與近代實業家通過引進技術、發展工業以振興國家的目標一脈相承。
榮德生所著《樂農自訂行年紀事》
無獨有偶。無錫籍著名思想家薛福成在《庸庵文外編》中,深度闡述了吳泰伯的歷史功績和文化影響。他特別強調吳泰伯南下開拓江南的意義,認為吳泰伯的開拓精神為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繁榮奠定了基礎。薛福成寫道:“泰伯之奔吳,非徒避禍也,實開化江南也。江南之地,自泰伯始啟其文明,其后吳越之興,皆泰伯之余澤也。夫泰伯之德,不僅在于讓,更在于創。其開創之功,可謂偉矣。”薛福成認為,吳泰伯南下不僅是為了避禍,更是為了傳播文明,不僅是吳國的始祖,更是江南經濟文化的開創者。薛福成和榮德生的表述都說明,吳泰伯具有開化之功,吳文化中的禮讓和開拓精神是近代無錫崛起的文化根基。
榮德生積極支持無錫“泰伯文化節”等地方活動,主張將泰伯精神作為無錫的“文化名片”,稱其“至德之光照千年,今人尤當效之”。此類公開倡議直接體現了對泰伯精神的推崇。
榮德生出于對吳地始祖的崇敬,對泰伯廟的修繕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泰伯廟是祭祀吳文化始祖泰伯的重要場所,歷經戰亂和年久失修。1930年代,無錫地方士紳發起修繕工程,榮德生與其兄榮宗敬作為無錫實業界領袖,積極參與其中。根據《樂農自訂行年紀事》及相關地方志記載: 1934年,榮德生出資修繕泰伯廟部分建筑,并資助相關祭祀活動。1936年,泰伯廟大修期間,榮德生通過榮氏兄弟企業“申新三廠”提供資金支持,并動員無錫商會共同籌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村泰伯廟
二、強調學習“泰伯之胸懷”和勇于開拓的氣魄。
榮德生在《實業救國芻議》中,就討論民族工業發展問題,榮德生強調企業家需具備“泰伯之胸懷”,即不計私利、以大局為重的精神。他認為,吳泰伯讓位南遷的抉擇,與近代實業家“舍小利謀大業”的理念相通。
榮德生認為,要學泰伯禮讓精神,提升企業家格局。他認為吳泰伯的“三讓天下”不僅是個人道德的高標,更體現了一種超越私利的格局。他說: “泰伯讓國,非獨為弟,實為周室之興。吾輩辦廠興業,亦不可囿于私利,當以國計民生為念。”
榮德生在《樂農自訂行年紀事》1943年紀事中又提及:"余讀《史記·吳太伯世家》有感,古之讓國者為天下,今之興業者亦當如是"。
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榮氏企業的經營理念。例如,榮德生提倡“戒欺”,注重誠信經營,堅持提升國貨品質,創立并打響“兵船”面粉和“人鐘”棉紗等民族品牌,以抵御洋貨沖擊。又如,在抗戰期間,榮氏企業實施內遷,支持大后方生產,在陝西寶雞開辟“窯洞工廠”,服務國家戰時經濟與民生大局。
吳泰伯南下江南、開荒拓土的壯舉,被榮德生視為“無錫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源頭。他在演講中提到:“泰伯以中原之賢,辟草萊于荊蠻,此等開拓氣魄,正為今日實業家所當效法。吾輩興辦紗廠、面粉廠,亦是‘辟草萊’于工商之域。”
《樂農自訂行年紀事·續編》1948年紀事中,榮德生在記述創辦天元實業公司時提到:"吾邑泰伯奔吳,化荊蠻為禮義之邦。今之辦廠,猶古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特工商之戰耳。"
榮德生于1946年無錫縣商會演講《工商與地方發展》時又講:
“諸君觀梅村泰伯殿可知,三千年前中原賢者來此‘斷發文身’之地,終成魚米之鄉。今我輩在荒灘設紗廠,何異泰伯當年?所謂‘辟草萊于工商’,正是此意。”該演講后經整理發表于《無錫雜志》1947年第23期。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無錫一批商界前輩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的擔當,興辦實業,抵制洋貨,維持民生,拯救家園。他們在“商戰”中開拓先河,沉浮騰躍,堅韌創業。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錫商已相繼崛起楊、周、薛、榮、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團為龍頭的企業群落,稱得上大商如云,王者崛起。他們傾力實業發展,投身慈善公益,關注惠工厚生,更讓這群商人成了社會前進的推動力量。榮德生將近代無錫民族工業的崛起,視為對吳泰伯精神的千年認同與弘揚傳承,也是對無錫先賢薛福成論述的百年呼應。
悠悠伯瀆河相傳為泰伯首開
三、提倡孝道于家族傳承,孝悌之德通于商道。
榮德生將吳泰伯的孝道(尊重父親傳位季歷的意愿)與家族企業的傳承相結合。他認為,家族企業的穩定發展需要“孝悌”精神的維系。他說“泰伯之讓,非唯讓國,亦讓以成父志。吾輩治家業者,當效其誠愨。父兄之訓導,子弟之恭承,非獨血脈之序,實乃立身治業之本。若子嗣但爭權柄而忘孝義,縱得財貨萬貫,亦如沙上筑塔,終必傾覆。故曰:家道昌隆不在資財厚薄,而在人心聚散;企業永續不恃機巧權謀,而賴倫理綱常。”
榮德生編《人道須知》
在這一論述中,榮德生以吳泰伯“三讓天下”的典故為隱喻,提出家族傳承的三重維度:倫理認同,繼承者需超越個人利益,將家族共同價值觀內化為行事準則;代際溝通,權力交接應兼顧傳統智慧與時代需求,在守正中創新; 責任讓渡,長輩須如周太王般審時度勢,適時放權培育新生代領導力。
榮德生在《申新三廠二十周年紀念會訓詞》(1935年)中講: “昔泰伯成全父志而南奔,今我榮氏子弟守父兄之業,當思創業維艱。若爭權忘孝,縱得萬貫家財,終是沙上筑塔”。
《榮氏家訓·丙戌篇》(1946年)明確記載榮德生專論家族企業傳承原則:“泰伯之讓,非唯讓國,亦讓以成父志...企業永續不恃機巧權謀,而賴倫理綱常。”
《梅園豁然洞讀書處講學錄》1947年記有他的講話:
"吾邑泰伯三讓天下,其孝悌之德通于商道。企業代際交接,當以‘成父志’為要,非獨股權分配事也"
他在無錫申新三廠實踐中推行“家族議會”制度,要求各房代表以《朱子家訓》為綱,通過“孝悌協商”化解利益分歧。這種將儒家倫理嵌入現代企業治理的模式,使榮氏企業歷經戰亂動蕩仍維系完整,印證了“倫理資本”對家族基業長青的深層支撐。榮德生將吳泰伯的孝道也體現在對后代的教育中。他要求子女“以德為先”,將家族企業的成功與社會福祉緊密結合,與泰伯“讓天下而利萬民”的精神相呼應。
四、推崇泰伯至德精神,呼吁以德興業以德化民。
孔子稱泰伯“三以天下讓”為“至德”。榮德生深受這種“禮讓天下”精神的影響,認為泰伯的謙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仁德”與“大局觀”的核心價值觀。
2024紀念泰伯公誕辰大會
榮德生曾多次資助無錫泰伯墓、泰伯廟的修繕工程,并在相關儀式中發表講話。例如,1930年代修繕泰伯廟時,他公開表示泰伯是“江南文化之祖”,其“三讓天下”的德行是“無錫人精神之本”,直接呼應了孔子“至德”的評價。
在泰伯廟的題詞中,榮德生曾書寫“至德無稱”四字,此語源出《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表明他對孔子“至德”概念的認同,并將其與泰伯精神直接關聯。
榮德生在1920年代撰寫的《無錫之將來》中提出,無錫的發展需以泰伯精神為根基,稱其“讓位南遷,化荊蠻為禮義之邦”是“無錫立市之魂”。他雖未直接使用“至德”一詞,但將泰伯的謙讓、開拓與教化視為無錫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資源,實質上是對“至德精神”內涵的延伸闡釋。
他在多篇文章中呼吁“以德興業”“以德化民”,將泰伯的德行視為企業家的楷模,認為“無德之業不可久,無德之財不可守”,這種表述可視為對“至德精神”的間接提煉。
鄧小平所題“戒欺室”匾額
榮德生將創辦實業視為“現代版的泰伯奔吳”,認為引進西方技術、振興民族工業與泰伯“攜中原文明南下”具有同樣的開拓意義。他在申新紡織廠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會上曾說:“吾輩辦廠,非獨為利,實承泰伯遺風,以利民生。”
他捐資修建學校、橋梁(如無錫寶界橋)時,多次表示這些舉措是“效泰伯之讓利與民”。1934年無錫《人報》曾報道其言論:“泰伯讓天下,吾輩讓利于民,其德一也。”此處將個人行為與泰伯的“至德”直接類比,體現了對至德精神的價值認同。
榮德生將泰伯視為道德典范,認為泰伯的“至德”精神與儒家“仁德”思想一脈相承,強調企業家在追求實業發展的同時,也需注重社會責任和道德修養 。榮德生在著作中多次提到泰伯的“至德”精神,認為其“讓賢開拓”的品格與近代實業家的社會責任相通。他認為,泰伯的“至德”精神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于“無私”與“奉獻”。他在晚年回顧自己興辦實業、捐資公益的經歷時,常以泰伯為榜樣,強調企業家應超越個人利益,承擔社會責任。榮德生本人也以實業報國、服務社會為己任,其興辦工廠、學校、橋梁等公益事業的行為,被視為將泰伯的謙讓、仁德和開拓精神轉化為實業報國、教育興邦和公益惠民的具體行動,體現了近代中國企業家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轉型之間的獨特思考。
作為無錫本土實業家,榮德生對泰伯及其精神的贊揚,也包含了對吳地文化的自豪感。他將泰伯視為無錫乃至江南地區的精神象征,認為這種文化底蘊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榮德生等人對泰伯的推崇,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千年認同與致敬,也反映了他們這代人將儒家倫理與現代實業結合的實踐理念。在20世紀初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他們試圖通過弘揚泰伯精神,倡導一種以道德為根基、以實業為路徑的救國之道。這種思想對近現代錫商價值觀乃至無錫城市精神“尚德務實、和諧奮進”的塑造具有深遠影響。
紀念榮氏創業120周年大會場景
例如,2020年11月,無錫舉行紀念榮宗敬、榮德生鄉賢創辦實業120 周年活動,作為企業家代表的周海江表示,無錫的民營企業家群體要從錫商先賢身上學習好“三個有機統一”,即“義”和“利”的有機統一,就是追逐利潤與追求仁義的有機統一;謙讓和爭先的有機統一,就是做人要謙讓,做事要爭先的對立統一誠信和靈活的對立統一,就是企業家要重誠守信,有契約精神,同時也要根據市場變化靈活經營的對立統一。他認為,前者突出“義利合一”,弘揚關愛社會的奉獻精神;中者強調競合中的包容和堅韌;后者則凸顯守信和靈動進取的發展之道。又如,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吳仁山會長2023年著文《至德源流綿長 道正方致榮歸》,其中提出在江南經濟文化歷史中有兩座聳立的高峰:一是古代至德吳泰伯;二是近代民族資本首戶榮家。吳文化是吳地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在吳文化的滋養下,融入現代發展理念,榮氏企業文化和錫商企業家精神豐富發展了吳文化。日前,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召開泰伯精神與無錫工商業專題座談會,參會學者表示要深入開展吳文化、民族工商業、鄉鎮企業三個發源地的貫通研究,以更好地發掘吳文化中彌足珍貴的創業傳統。
榮德生所著《無錫之將來》
溯往開來,在新時代弘揚泰伯精神,以德為尚,以榮為榮,以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和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激發工商基因與優秀企業家精神,朝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續寫吳地經濟文化的歷史榮耀,這應該是當今吳文化研究乃至史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現實的課題。
吳文化對無錫工商業的深遠影響座談會
作者簡介
沈云福,共和國同齡人,中國經濟史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無錫榮德生企業文化研究會理事,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長期關注無錫工商文化歷史,并著有數部專集,與友人合著的無錫百年工商史紀實作品兩度獲太湖文學獎。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