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慶鳴
昨日一場春雨,是喜雨,對莊稼有滋潤作用,春雨貴如油。
谷雨前,楊柳隨風搖曳,輕輕擺動,姿態優美。
前幾天的氣溫高達30度,似乎到了夏天,但在農歷節氣上,仍是春天。
春到人間草先知,風飄樹葉柳梢歸。
修長、纖細、柔軟的柳條,縱情地舒張起來,那略帶清香的韻味,讓人感受到春的歡歌,我喜歡在河畔欣賞,因為,水邊林下自然春。
柳枝嫩蕊細細開,我在陽光城市花園的新村里慢步道上,邊散步,邊看柳。芳菲四月,花紅柳綠,春風野岸名花發,一道帆檣畫柳煙。
民間有清明插柳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也有的地方,人們將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好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它十分貼切地寫出了柳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強的適應能力。東西南北中,大地處處都能見到柳的芳蹤。
柳于古人詩文中,另有寄寓。歐陽修在《采桑子》里寫道:“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周邦彥在《秋蕊香》里寫道:“乳鴨池塘水暖,風緊柳花迎面。午妝粉指印窗眼,曲里長眉翠淺。”此時此地的歐柳與周柳有所不同。柳能順應自然,做人也應順應潮流,才不會落伍時代。
最著名的以柳樹暗示離別的詩,當推王維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句的柳即暗示本詩為一首送別詩。用柳來表達離別情境的還有《詩經?小雅?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至宋楊萬里《舟過望亭》:“柳線絆船知不住,卻教飛絮送儂行。”莫不如此。
文人士大夫的詩文里,柳樹不再是一種樹,而成了一種精靈。
青青春柳,又象征青春之義,時值春季,過去女性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柳枝婀娜多姿,迎風飄逸,惟有春風最相惜,楊柳依依春常在,小枝柔韌低下垂,低調務實又謙虛,做人也應如此。
在我看來,楊柳是春天的標志,也是青春的象征。我愿留住春天的美好,留住楊柳青青。
現代人,離手機近,離網絡近,但離草木遠了,不妨貼近草木,貼近自然,或許是一種更輕松、更愉悅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楊慶鳴,現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無錫市作家協會理事、無錫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江南文化》《無錫酒文化》編委。已出版文學作品《一得集》《耕讀草堂漫筆》《湖邊散記》《閑云望溪月》《鄉野清音》《凌霄花開》等6本,與人合著多本。發表各類文學作品近300篇,100萬字,獲首屆、第三、第四屆“中華當代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家協會、中國散文家網、華夏散文雜志社”最佳散文創作獎、首屆、第二屆“羨林杯生態散文獎”。獲2024’星耀華夏?盛世好文學“墨海騰龍杯”全國原創文學征稿初賽金獎、決賽特等獎等多種文學獎。2025年1月與人合著《秦觀詞繪本鑒賞》(廣陵書社出版)64開連環畫。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