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智賦能 織密防火安全網
4月8日,在國網江西信通公司調度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隨著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全省電網的立體防護圖實時顯現出來。其中,輸電全景平臺的AI智能識別功能將監測到的煙火用預警方框標出,系統會自動標注經緯度、關聯桿塔編號,在一分鐘內推送至運維人員終端。“這套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與地面監測的‘空天地’立體防控體系,將山火預警準確率提升至92%,應急處置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超10倍。”國網江西信通公司研發經理胡林介紹說。
我省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二,蒼翠山林是生態資源優勢,同時也給電網安全帶來一定挑戰——全省4萬余公里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中,近七成穿越山林地帶。
“過去依賴人工巡查和群眾護線,火情發現有時可能會滯后,如今科技手段讓防控‘跑’在火苗前。”國網江西電力設備管理部輸電處副處長徐陳華說。
今年3月,新余市獅北Ⅱ線鐵塔通道出現熱源異動。布設在距離隱患點最近的無人機應聲升空。搭載紅外雙光吊艙的無人機10分鐘內飛抵目標區域,對山體展開多角度立體掃描,熱成像畫面實時標注出3處潛在火點,讓運維人員能持續關注潛在火點的發展態勢,做好應急防火工作。
在新余市城區,國網新余供電公司布設了11個無人機機場,實現網格化布局,設備可自主接力巡航,實現通道防護無縫銜接。相鄰機場的無人機能在30秒內完成任務交接,構建起半徑5公里的立體防護圈,使復雜地形巡檢精度提升至98%。
“在輸電全景平臺建成之前,我們輸電線路上的監控設備和系統‘各自為政’,有時候查一個點位的監控要同時開四五個系統。”國網江西信通公司負責系統開發的技術人員張雷給記者介紹說,提高效率必須統一平臺。公司研發團隊在不同的設備和系統中反復嘗試,經過多次修改,最終讓分散的“信息孤島”匯聚成現在的智能平臺。
看得清還得認得準。“目前全省有4萬多臺可視化裝置,如果按照每小時拍攝一張圖片上傳平臺計算,一天就有近百萬張圖片的數據量,靠人工一張一張去看是不現實的。”張雷說,面對海量數據,研發團隊為系統裝上“智慧大腦”,通過創新開發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技術,可穿透煙霧識別火源,場景識別準確率達92%,平臺系統每天處理圖片超400萬張。
目前,全省10千伏以上的輸電線路上布設了4.6萬套可視化裝置及1426臺無人機。今年還新增了35套紅外熱成像設備和1.3萬套星光夜視設備,讓夜間巡檢頻次加密至15分鐘一次。此外,為應對復雜環境,輸電全景平臺還整合風云系列等11顆衛星遙感數據,通過“空天地”立體防控體系24小時全天候守護著電網安全,應急處置時長較以往縮短40%。數據顯示,江西電網近三年因山火導致的線路故障率下降了50%。
“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平臺AI識別的準確率,未來還將把電力氣象數據與平臺融合,新增雷電、暴雨、臺風等災害預警功能。”胡林說。
來源: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