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泰斗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他用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時代弊病,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發聲。
80多歲在B站上開課講魯迅,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年輕人紛紛稱他為“精神導師”。
錢理群先生近照
他就是錢理群。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銳利的匕首,直戳社會痛點,卻又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他演過電影、喜歡京劇、出版過攝影集、愛打麻將,還在課余時間帶學生踢足球。青年時期到衛生學校當語文老師,等學生們晚上睡覺了,他又回到辦公室,開始自己的魯迅研究。
如今進入暮年的錢老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雖自嘲“已與社會告別”,但其思想卻始終活躍在“第一現場”,探究“衰老”,也關注兒童文學。
在他看來,老年仍然可以創造,尤其是當今高科技時代,更有了再學習、再創造的可能。
錢老曾說,“以前研究魯迅只能在課堂上講,而現在幾十萬人會看到我的討論和交流。那么這樣就使自己有一個新的開拓,新的發展,就使我對老年人生有一個新的認識,它不是送終等死的階段,而是一個生命發展的新機遇和一種人生的再出發。”
于是,他在養老社區時依然繼續學術研究和創作,撰寫書稿500多萬字,他的首部關于養老話題的新書——《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也剛剛溫暖上市。
《養老人生:新機遇,再出發》
錢理群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5年3月
這本書和錢老個人的養老人生血肉相連,他將自己退休后二十余年的生命體驗與思考都滲透其間。然而,錢老的關注與研究卻并非僅限于中、上層老年生活的范圍。作為有全局視野、社會關懷的學者,錢老自覺地把自己的個人生命經驗與體驗提升到“中國與世界養老學”的理論與實踐高度。他曾嚴肅地指出,
“要討論與研究中國的養老問題,絕不能忽視底層社會老人的真實的生存危機。他們的養老需求與權利,應該是全面建構中國養老學的前提與基礎”。
他也希望以此提醒自己和所有可能讀到他的研究著作的朋友:千萬不要忘記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掙扎的底層社會的老人!健康地、有尊嚴地、有意義地活著的權利,是屬于所有老人的。養老學研究必須關注社會各階層所有的老人的生命存在的狀況與需求。
此外,書中也細膩描繪了老年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同時對社會養老、醫學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討。特別收錄了錢老的養老設計和總體設想,包含五大回歸等理論。
錢理群攝于1999年
在充滿焦慮與困境的時代,錢老依然腳踏實地,關注社會問題。這不僅是一本直面老去的書,更是一部關懷人類普遍處境的作品。
卸下“職業面具”,在暮年開啟人生2.0
1939年,錢理群在重慶出生,成長于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但正是這樣的歲月,磨礪出了他非凡的學術志向。
當這位學術界的傳奇人物選擇在養老社區度過晚年生活時,“北大教授進養老社區”瞬間成為熱議的話題。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錢老的這個決定,就像一顆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湖面,把整個文化圈都攪動了起來。
錢理群先生近照
錢老曾坦誠地說,剛到養老社區的時候,真的很難適應。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著名教授”,一下子變成了“燕園里一個普通居民”,這種身份的快速轉換,讓他感到特別尷尬,甚至有點手足無措。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錢老開始重新思考老年生活與養老人生,他說:
我的覺醒,就從養老社區開始。什么“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的著名教授”,不就是一個“面具”嗎?現在進了養老院,你“什么都不是”了,就可以“不戴面具地踐行生活,即內心最深處的那種生活”,讓你本質性的存在顯現出來。由“單一”的自我,變成“多重”自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才找到了“獨一無二”的自我。
錢老還提到,進入養老社區,不僅是生活狀態的改變,更是重新審視自我人性的機會。在這里,他重新挖掘那些曾經有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或未能充分實現的興趣、愛好,并努力把最大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正是在老年時有這種經歷,才讓他的人性和生命煥發出全新的形態。雖然身體不再年輕,但他成了一個“超越性的老人”,這就是他所說的“老中的不老”。歲月雖然帶來了衰老和失去,但他的內心和精神卻實現了超越,煥發出別樣的活力與光彩。
人生隨時都可以從頭開始,暮年也可以是人生的新起點。錢老在養老社區既開辟了新的“養老學”研究領域,還結交了眾多一見如故的老年朋友。
他認為老年就像是回到了童年,開啟了新的時間,投身于新的目標。這不是選擇安逸地等待生命的終結,而是對自己更有要求,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我現在有點和生命搶時間的意義,就是把我想做的事,我都盡量做完。做完之后,就無所謂了,隨時可以死。”
錢理群的“養老”哲學:
五大回歸重構養老人生
開啟養老人生新階段后,錢老一直保持著極其規律的生活節奏,身體和大腦,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刻也沒閑著,仿佛裝上了“永動機”。
7:00到8:00,起床;
8:30到9:30,開始寫東西,寫兩個多鐘頭;
11:30吃飯,中午回來看報紙,睡會兒覺;
15:00起來,工作到17:30,外出散步;
如果白天沒寫完,晚上就繼續寫,平均每天兩千字。
活力養老的錢理群
錢老認為,老年人的智力絕不能被低估。老年人豐厚的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是彌足珍貴的。而且,高科技時代也為老人智力的發揮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樣,老年人所要擔負的歷史角色,就不僅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錢老在書中也直接給出了養老人生的核心目標:要恢復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和他人,以及和自己內心關系的三大和諧,由此調整、完善我們的人性與人生。
此外,錢老也提出了晚年人生的兩大基本追求與設想——老年“休閑人生”的本性、本質,就是“回歸人的生命的本真狀態”,也即“五大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童年,回歸家庭,回歸日常生活,回歸內心”。
首先是“回歸自然”。我們這一代人,是在“與天斗、與地斗”的歷史背景下長大的,沒能善待大自然,成了最大的遺憾。錢老覺得,養老時重新親近自然,是對過去的彌補,也是找回內心的寧靜。
第二是“回歸童年”。除了和自然的親密接觸,童年時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還有愛玩的天性,才是晚年最寶貴的財富。錢老說,兒童的三大天性,才是晚年人生的三大法寶。這些天性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激發創造力,讓晚年生活更有意思。
第三是“回歸家庭”。對于老年人來說,家庭的意義格外重大。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人會由“社會性的存在”“個體性的存在”變為“身體性的存在”。身邊除了醫生、看護之外,就是家人。如何和子女相處,也會有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矛盾,甚至新的沖突。老年人生中如何回歸家庭,在家庭中獲得生命的寧靜,找到生命的歸宿,也是一個大問題、大學問。
第四是“回歸日常生活”。現在雖然高科技發達,腦力勞動很重要,但體力勞動也不能丟。錢老建議,在養老社區里種種花、種點莊稼,放放音樂、看看電影,辦辦講座,讀讀詩,讓生活充實又有趣。
第五是“回歸內心”。這應該是養老人生的最后歸宿。晚年不僅要和他人和諧相處,也要享受獨處的時光,更要豐富和凈化內心世界,讓心靈得到真正的安寧。
錢老這本新書還把“養老學研究”提升到了“未來學”的高度。在與80后、90后、00后的中青年接觸中,錢老都遇到了一個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該向何處去,將何以存在?
對于這個問題,錢老認為回歸生命本真狀態,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生,很可能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新路向”。這也就意味著“五大回歸”的理論探討和具體實踐,具有了某種新的價值:這是在“為未來做實驗”,現在的養老生活有著更長遠的意義。
人間清醒錢理群:與死亡和解,與生活共舞
關于“生與死”的問題,遠比養老沉重得多。但錢老真正面對生死,將其變為生命命題,則是在2018年8月,他和老伴崔可忻同時被確診患了癌癥以后。
從那以后的一年里,“生與死”成了錢老和夫人繞不開的人生課題。
2018年,夫人崔可忻被診斷出胰腺癌晚期,在多方治療依然無效的情況下,她拒絕了一切延長生命的治療手段。她是個愛唱歌、愛享受生活的人,對作為醫生的她而言,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把人生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更為重要。
崔可忻在養老社區登臺演唱
夫人崔可忻去世后,錢老在給夫人的信里寫道:“你所熟悉的那個整天沉浸在精神世界里,從不會照料自己生活的大孩子,現在也逐漸學會了管理自己,并且開始游走于大自然,享受生活,注意自己的吃、穿、住,保養、鍛煉身體。”妻子房間的擺設從未動過,仿佛她還在身邊,從未離開。
摯愛離去,錢理群沒有大悲大痛,反而淡淡地說:
“我們的關系是罕見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討論,生死問題,死后怎么樣,全部討論,毫無顧忌。她最后把自己生前所有事情全部安排好,整個過程我們兩個人都沒有流一滴淚,這一切都是想過的,都想透了,都談透了。”
錢老的生死觀,也是在陪伴夫人經歷生死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他在書中提到了系統思考后總結的八個方面,其中一點說,死亡本質上是個人性的。
親人、朋友、醫護人員可以陪伴、相助,但最后還得自己去面對。研究、討論生死觀,規劃養老人生,就是要讓我們面對死亡時,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消極變為積極,把生命從頭到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何有尊嚴地老去?這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難題。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提前規劃養老人生,就是拿回生命的主動權。
他說,“老、病、 死”是每一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不必消極回避,也不必緊張恐懼,要“看透生死,順其自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應積極治療;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癥,就不必勉強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直到此刻、現在,你才可以擺脫你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開地活著,開始傾聽你內心深處的聲音,讓你本質性的存在顯現出來,由單一的自我變成多重自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才找到了獨一無二的自我。
越到晚年,越感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自己有關,時刻不忘“腳踏大地,仰望星空”“想大問題,做小事情”。
書中還有很多錢老“掏心窩子”的人生感悟,關于婚姻、生死、遺憾與和解,每一句都發人深思。
這就是錢理群。
不被世俗禁錮,對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
永遠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從不停下發現自己的腳步。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下,依舊潛心沉淀,在文學的路徑不斷深耕。
如今的他,雖已步入暮年,卻依然保持著赤誠之心,在人生的新階段持續發光發熱。他用自己簡單卻豐盈的日常生活告訴我們: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哪怕到了暮年,依然可以活成自己曾經仰望的模樣!
而這一切思考與感悟,都凝結在了他的新書《養老人生》中。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生命體驗的總結,更是對養老人生的一次深刻剖析。
學界泰斗錢理群老年沉思之作
我們可以為未來的“養老”做些什么?
或許可以從了解“老”開始。
-End-
2025.4.15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