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習宣傳貫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精神,系統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務,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是當前教育系統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精銳科研力量,圍繞《綱要》核心內容,在紙媒、電視、網絡等平臺開展闡釋研究,助力《綱要》落地生根,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現摘取部分優秀成果,陸續推出,以饗讀者。
一、問題提出
進入新時代,義務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一方面,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供給總量不足產生矛盾;另一方面,校際教育質量差距較大使教育公平遭受危機。在此背景下,義務教育擴優提質被提上重要日程,新優質學校建設應運而生。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通過發揮優質學校示范輻射作用等方式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202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頒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將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作為實施義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加快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區別于通過政策傾斜、集中資源等發展起來的老優質學校,新優質學校是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發展規律辦學,形成新時代教育價值標桿的學校。在經過地方探索實踐、經驗推廣后,新優質學校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全國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校1736所,新增優質學位199.9萬個。
加快新優質學校建設仍是當前和今后的重點任務,已有研究從動力機制與能力提升、路徑選擇與行動機理、發展邏輯與實踐策略等多角度探討了新優質學校建設路徑,但以理論演繹和經驗總結為主,缺少實證數據的檢驗。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選取新優質學校典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探析這些學校變革的關鍵點及其組態關系,從而揭示新優質學校建設的現實路徑。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關鍵要素有哪些,各要素組態揭示了怎樣的建設路徑,選擇相似建設路徑的學校間存在何種共性與差異。通過回答這些問題,不僅能系統總結各地建設新優質學校的經驗,還能為不同條件下亟須提高辦學品質的學校提供可能進路。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在關于新優質學校的研究中,首先,學者們關注其內涵。將新優質學校與傳統優質學校的內涵進行對比研究是一種常見的內涵辨析方法,有學者認為,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指向均衡的發展目標、多元標準的統一以及辦學創新。也有學者認為新優質學校“新”在價值理念、教育價值觀、教學方法論、評價體系、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強調實踐智慧。其次,學者們更關注如何建設新優質學校。有學者將新優質學校發展的動力機制分為品牌輻射型等四種;有學者從組織學習的理論視角看待新優質學校建設;還有學者總結了新優質學校建設的五大關鍵要素。有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探究新優質學校的課程教學變革過程,還有研究通過總結多所學校的變革經驗將發展路徑分為組織改進和教育革新兩類。再其次,還有一類研究圍繞工作經驗總結展開。研究者對工作現場的經驗進行提煉,或作為變革見證者從思辨層面對新優質學校建設展開論述。綜上,新優質學校的理論和實踐都較豐富,但仍存在研究空間。研究內容上,已有文獻較少關注學校內部變革如何發生、何種因素影響了學校變革等問題,難以揭開學校發展的黑箱。即便關注也只強調了個別要素,沒有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對象上,個案數量較少,所覆蓋的學校情況有限,難以分類討論從而提高結論的普遍性。研究方法上,以行動研究、經驗演繹為主,缺乏證據鏈支撐。為回應研究問題,接下來選取適切的分析框架對新優質學校建設路徑進行組態分析。
從內容和過程看待學校變革是兩種常見的研究視角,本研究選取內容視角從橫截面探究學校變革的發生機制。從“愿景—促進”型組織變革模式來看,學校變革的要素包括愿景精神、人才隊伍、內外關系、共享文化;從富蘭(Fullan)的“一致性建構”變革理論來看,學校變革依賴于能力建設、團隊合作、教學創新和系統方案;萊維特(Leavitt)的組織系統變革模型則將變革要素分為結構、任務、技術和人員。綜合已有文獻觀點,本研究初步構建了分析框架,對收集的案例進行逐個文本分析,綜合案例中所提及的關鍵要素對分析框架進行了完善,最終得到了如圖1所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將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關鍵要素劃分為:技術設施、核心觀念、組織領導、課程教學、教師隊伍和學生發展。技術設施包括物理空間、教學設備、信息網絡,是學校硬件層面的變革;核心觀念包括辦學理念和目標、校園環境和標識、師生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層面的變革;組織領導包括領導行為、制度結構、質量機制,是學校結構層面的變革;課程教學包括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學習指導,是學校任務層面的變革;教師隊伍包括引進師資、教師福利、培訓指導,是學校人員層面的變革;學生發展包括五育活動、學生評價、校家社共育,同是學校任務層面的變革。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fsQCA作為分析方法,比較不同個案從而揭示多因素組態關系對新優質學校建設的貢獻。首先,組織變革往往“牽一發動全身”,因此,新優質學校的建成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探究“一果多因”是fsQCA的優勢;其次,本研究對象為新優質學校典型案例,數量屬于中小樣本,介于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樣本需求之間,符合fsQCA對樣本數量的要求;再其次,新優質學校的建設結果與其條件較難量化,而fsQCA利用集合隸屬度為變量賦值,解決了定義操作化問題,可以對分析條件進行0到1之間任意數值的校準,因此,該方法與本研究契合度較高。
(二)案例選擇
遵循理論抽樣原則,本研究在確保案例具有相似性和案例間可比性的前提下,從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百度、搜狗等數據庫檢索新優質學校的案例報道。對檢索到的案例進行資料飽和度和可信度分析,剔除信息量較少的案例,篩選出案例學校共63所。其中:5%的案例學校來自東北地區,40%來自東部地區,38%來自西部地區,17%來自中部地區;56%為小學,30%為初中,14%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或完全中學;67%位于城鎮地區,33%位于鄉村地區。
(三)變量賦值
1.結果變量
已有研究暫無關于新優質學校建設成效評定的標準,本研究以“學術期刊和媒體報道的層級”這一客觀變量作為替代結果變量,側面反映新優質學校的建設成效。一方面,學術期刊中的案例是經同行評議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性的實踐路徑,而官方媒體的報道是對案例社會效益的認可;另一方面,擴散理論也認為社會注意力是有限的,出現在越高層級的期刊和媒體中,案例能得到的社會注意力越多,當案例的社會認可度較高時就會帶動其他學校模仿借鑒。官方媒體報道比學術期刊的公開程度更高,因此,本研究將學術期刊和媒體報道劃分為六個層級:全國性媒體報道、核心學術期刊、省級媒體報道、一般學術期刊、市區級媒體報道、其他,并選擇六值模糊集(1,0.9,0.6,0.4,0.1,0)設定隸屬分數(見表1)。
2.條件變量
以分析框架為基礎,確定六個條件變量,即技術設施、核心觀念、組織領導、課程教學、教師隊伍、學生發展,用于分析新優質學校的建設路徑。結合對案例的文本分析和編碼結果,采用四值模糊集(1,0.67,0.33,0)設定隸屬分數,分別指代“完全不隸屬”“偏不隸屬”“偏隸屬”“完全隸屬”,條件變量的賦值標準與規則如表2所示,在分析過程中使用對應的英文縮寫。
四、建設新優質學校的關鍵因素組態分析
(一)必要條件分析
在進行因素組態分析之前,需要對條件變量進行必要性分析,以判斷單個因素對新優質學校建成的解釋效應,反映在條件變量上即是否為結果變量產生的必要條件。當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大于0.9且覆蓋率大于0.5,則該條件為必要條件。如表3所示,無論新優質學校建設水平高或不高,六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單個條件變量對新優質學校產生的解釋力度不足,說明新優質學校的產生并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由多種因素聯動產生,因此,還須對各變量的組態進行分析。
(二)因素組態分析
鑒于案例數量,本研究將真值表分析前的頻數閾值設定為1,將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8,運用fsQCA4.1軟件構建和調整真值表,然后進行標準化分析,得到條件變量組態的復雜解、簡約解和中間解。考慮到簡約解和復雜解的優劣勢,本研究參照前人做法,以中間解為主、簡約解為輔進行組態分析,二者同時包含的條件變量為核心條件,只存在于中間解的條件變量為邊緣條件,其余條件不考慮,據此可以劃分五種情況:核心條件存在、核心條件缺失、邊緣條件存在、邊緣條件缺失、條件對結果不產生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單個解和總體解的一致性均較高,說明解的可靠性較高;總體解的覆蓋率為0.796,說明四種組態能夠解釋79.6%的新優質學校建設案例,因此能很好地解釋新優質學校建設有效性的特征。新優質學校建設呈現出七種不同的解,通過比較組態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本研究將七種解歸納為四種新優質學校的建設路徑:改進課程教學型(I)、打造育人特色型(II)、調動師生潛能型(III)、修正組織問題型(IV)。組態1屬于改進課程教學型,組態2屬于打造育人特色型,組態3和組態4屬于調動師生潛能型,組態5、組態6和組態7屬于修正組織問題型。
改進課程教學型是指在學校硬件條件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學校通過重新梳理課程體系,探索新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并加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指導,從而使課程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采取此路徑的典型案例較多,既有新建校也有老校。新建校的硬件設施較好,教師隊伍較有活力,通過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或依托總校優勢創新教學模式能迅速成為新優質學校。例如: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結合校情建構了“啟航—領航—自航”三級課程體系;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分校構建了“三情十心”“五大習慣”課程,還構建了六大領域的“全人課程體系”。老校具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在學校文化方面積淀深厚,但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學校累積的外部壓力較多,改革所面臨的內部阻礙也較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學校選擇以課程教學作為核心突破口引領學校變革。例如: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聚焦兒童真實成長需求,從研究學科教學,到研究學生學習,再到研究課程體系,尋找發展突破口;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結合自身校情,立足學校已有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德育、課堂、課程、特色小班等方面進行了突破。
打造育人特色型是指在學校硬件條件沒有明顯變化的前提下,學校通過厘清區位特征、梳理辦學理念、樹立師生共同愿景,從而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凝聚師生對學校的價值認同,并通過落實五育并舉使學校辦學特色得到彰顯。
采取此路徑的典型案例學校往往具有較扎實的教學基礎,但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仍有不足,學校面臨變革育人方式、追求更高品質教育的壓力,而特色的形成往往離不開外部條件的催化。例如,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在經歷民轉公后,重新審視了學校原有的辦學價值體系,通過師生、家長共同詮釋理念內涵、繪制學子形象等方式,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辦學理念和校訓的內涵。四川省成都市東光實驗小學在新優質學校復核時接受專家引領,提出以“東方精神,世界眼光”作為辦學理念,厘清學校頂層設計,找準了未來發展定位。四川天府新區湖畔路中學在經歷校名變更和校長重新任命后從新的歷史使命出發,構建了新的校園文化體系。
調動師生潛能型是指聚焦于人的因素,在投入端通過提升教師的專業資本、福利待遇革新教育教學,或通過引進和退出機制重構教師結構從而提升人力水平;在輸出端通過豐富五育活動、形成校家社育人合力等挖掘學生多元智能,提升育人效果。同時,教師專業資本的提升可能伴隨學校辦學理念和愿景的變化,五育活動的開展可能伴隨課程教學的革新,因此學校在調動師生潛能的同時,往往也會伴隨核心觀念和課程教學方面的變革。
采用該發展路徑的案例學校大多曾是教師隊伍不穩、活力不足的薄弱學校。這類學校迫切需要提振師生自信,激發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期望,進而穩定生源和師資,進入良性發展循環。例如,陜西省西安市第八中學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獲得了優質師資的分配,同時,學校制定并嚴格執行獎勵機制,利用績效增量充分激發了教師潛能和積極性。而作為農村學校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唐場小學則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教師建立了交流研討、學習培訓的平臺,開展校內師徒結對、區域優秀骨干進校、區縣名師線上指導等活動,為鄉村教師提供成長平臺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鄉村教育情懷。上海市嘉定區迎園中學也曾是城郊的一所薄弱學校,學校在堅持課堂改革的同時,始終堅持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比如,學校通過一系列提升聽說讀寫能力的舉措,幫助學生邁出成長路上通向自信的一大步。除了薄弱學校,也有一些新教師較多的新建校采取了該路徑。面對大量新教師的涌入,這類學校的首要任務是讓高學歷、高期待的教師快速步入專業發展之路。比如,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北星小學開啟明亮教師培育工程,采用學術的思維、專業的視角、科研的方式進行系統規劃,為教師量身定制發展道路開始,帶領新教師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修正組織問題型是指在學校硬件條件、核心觀念,甚至課程教學都無明顯變革的背景下,學校通過發揮領導垂范和黨建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優化工作流程,使學校的組織結構更加合理,進而邁向高質量發展。這類建設路徑往往還伴隨教師隊伍的調整,原因可能是教師作為學校的重要成員,組織問題的修正成果最終反映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
采取這種發展路徑的學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種種原因陷入發展瓶頸的學校,這類學校往往在經歷集團化管理、新校長任命后通過制度建設重新步入發展正軌;另一類是在名校眾多的地區中探索學校生存和發展突破口的普通學校,在經歷組織重構后進一步提升了辦學品質和影響力。前者如吉林省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實驗學校,新校長通過承諾學校職稱評聘工作的穩定性,改革教師評定環節,使學校干群關系得到了根本改善,從而為學校提質工作奠定了基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學外國語學校在新校長的帶領下,確立了教師觀察員制度,通過收集教師意見、對學校重大事務進行全程監管等制度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學校的團隊凝聚力。后者的代表有: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該校在強化頂層設計的引領下,初步形成了學習型組織文化、精細化管理模式和學校領導力;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則通過充足學校職能部門、強化流程管理、加強干部培訓等舉措建立了現代學校運行機制。
五、關于新優質學校建設的討論與建議
基于理論與實踐對話所構建出的學校變革六因素模型,本研究采用fsQCA對63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單一因素難以引發學校變革,進而對因素組態進一步分析得出四條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典型路徑,這四條路經分別是改進課程教學型、打造育人特色型、調動師生潛能型、修正組織問題型。通過對路徑下的典型案例進行歸納對比,研究發現選擇相同路徑的學校前期面臨的問題具有一定共性。改進課程教學型的學校具備較好的發展條件,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較大,需要把握時機實現較快提質增效,從而及時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打造育人特色型的學校具有較扎實的教學基礎,具備創新育人方式條件的同時,也面臨追求更高品質教育的壓力,在借助外部力量時能實現辦學品質的提升;調動師生潛能型的學校在發展前期大多面臨教師隊伍松散、活力弱、師生缺乏自信等問題,因此,穩定師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增強學生自信成了學校發展的頭等大事,而往往在人的因素被充分調動后,學校才能步入良性發展循環;修正組織問題型的學校并不存在明顯的發展短板,但因為種種原因面臨一定的發展瓶頸,需要通過組織變革實現再生,這類學校包括薄弱學校,也包括一些名校周圍的普通學校。
總的來看,以上發現呼應了以往研究的結論。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關鍵因素包括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學校治理體系、系統有效的課程教學、具有活力的教師隊伍和學生。這些因素不是單獨發揮影響,而是以各種組合形態耦合聯動,從而引發學校變革。因此,并不存在一條唯一的新優質學校建設路徑,每所學校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及面臨的具體發展問題,采取具體的發展路徑。總的來說,新優質學校的建設路徑體現了不靠生源、不靠政策傾斜,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學校改進方式。但要在新優質學校建設中抓住每一個關鍵因素,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為更有效地建設新優質學校,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在借鑒上述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創新行動。
第一,在學校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充分調動人的因素,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潛能,樹立學校發展信心。在調動師生潛能型的建設路徑中,教師隊伍和學生發展是兩大核心條件,同時,課程教學和核心觀念是邊緣條件,這說明學校可以通過“修煉內功”,實現從內至外的高質量發展。首先,學校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優秀教師、開展教師培訓、變革教師評價和激勵方式,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學校還應為在職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平臺和機會,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課程改革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發展。其次,學校應以五育并舉為核心,在系統性考量地方教育特色和資源可及度的基礎上構建五育活動和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社團組織、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再其次,學校還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團隊精神,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自信的成長環境。
第二,在學校擁有一定發展基礎但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面臨的主要矛盾選擇從課程教學或組織領導方面實現突破。在改進課程教學型的建設路徑中,課程教學是唯一核心條件,足以說明課程教學在學校變革中具有獨特且強大的作用;而在修正組織問題型的建設路徑中,組織領導是核心條件,教師隊伍是邊緣條件,說明科學管理是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系統性重構課程體系。學校應基于現有發展基礎,對課程體系進行全面審視與優化。這包括但不限于開展跨學科課程、開發校本課程等。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嘗試教學方式變革。在教學方式上,學校可以積極探索和實踐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在線學習平臺、虛擬實驗室等,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再其次,重組組織結構。學校可考慮調整內部組織架構,如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學生發展中心等,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定期進行教學評估與反饋,確保教學質量持續提升。通過組織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管理機制的實施,學校能夠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突破學校發展平臺期。
第三,在學校發展基礎較好但面臨來自外部較大的變革壓力時,有必要在厘清學校價值追求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正如有學者指出:“新優質學校的‘新’,不在于任務、策略、方法與技術有多新,關鍵在于價值理念的‘新’。”盡管新優質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但最終都要走向價值理念的革新。而在打造育人特色型的建設路徑中,核心觀念和學生發展是兩大核心條件,說明學校的育人價值既反映在組織認知層面,也反映在組織行為層面。首先,凝聚共識,樹立辦學愿景。面對外部變革壓力,學校可以通過與師生、家長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學校未來發展方向,明確辦學愿景。愿景應體現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使之成為全體成員的共同追求。其次,明晰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與行為文化。學校應進一步將愿景轉化為具體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行為文化。辦學理念應指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學生評價等;辦學目標應明確學校期望學生達到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行為文化則體現在學校日常管理、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等方面,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再其次,將辦學理念落實到學生發展活動中。學校應將辦學理念具體化,轉化為一系列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同時,學校還應建立相應的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將辦學理念融入學生發展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增強學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應對外部變革壓力。
來源 | 《上海教育科研》 2025年第2期
作者 | 曾汶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