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伙是否還記得,大約半個月前,一名考研“二戰(zhàn)”上海大學的考生,其專業(yè)課初試成績從“一戰(zhàn)”的130多分變?yōu)椤岸?zhàn)”的10分。
這件事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jié)果,考研這條賽道上又出現(xiàn)一名初試得分398,復試僅得40分的考生,連調(diào)劑資格都被剝奪。
此類“斷崖式低分”或“學校故意壓分”的案例近年來在考研考試中頻現(xiàn),讓眾多寒門學子在夢想即將成真之際,遭受沉重打擊。
表面看來,這是高校“擇優(yōu)錄取”的機制在起作用,但深入探究,當分數(shù)成為權(quán)力的附庸,學術資源淪為利益交換的籌碼時,“低分羞辱”已異化為某些人搞學術腐敗的遮羞布。
這類學術腐敗非常隱秘,常藏于“自由裁量權(quán)”的灰色地帶。考研考試評分標準模糊和不透明,使面試官或閱卷者有極大的操作空間。
他們手握無刻度的尺子,可隨意挑剔考生,如因本科出身“雙非”而質(zhì)疑其學術底蘊,或因“眼緣”不佳而否定其溝通能力,甚至因未提前“拜碼頭”而判定其科研潛力不足。
有考生面試表現(xiàn)侃侃而談卻得低分,而沉默寡言者卻因“背景深厚”成功錄取,此等荒誕劇在985高校復試中屢見不鮮。
更諷刺的是,某些導師早已通過保研名額、課題合作等方式內(nèi)定“門生”,卻仍讓普通考生參與形式主義的復試,用低分羞辱為其小圈子“清場”。
此腐敗生態(tài)的滋生,得“唯出身論”之助瀾。有二本考生初試高分,卻因“本科未做過像樣課題”在復試被否,而本校低分考生僅憑“參與過實驗室工作”即輕松逆襲。
當“本科出身”重于分數(shù),“學術血統(tǒng)”凌駕于能力之上,所謂“科研潛力評估”實為學術門閥維護階級固化的工具。
更令人心寒的是,某些高校竟將“羞辱式低分”作為威懾手段,用巨大分數(shù)差警告后來者,用剝奪調(diào)劑資格堵死寒門學子上升通道,這與學術共同體的開放包容原則背道而馳。
學術腐敗之毒,在于其披著“程序正義”外衣。校方以“全程錄像”“多人評分”為擋箭牌,卻回避關鍵問題:為何不公開評分細則?為何申訴復查流于形式?
如今,考研招生腐敗已經(jīng)成為一條成熟的灰色產(chǎn)業(yè)鏈:某些考研機構(gòu)明碼標價打“復試保過”旗號,暗示繳費即可打通關系;個別導師以“指導論文”為名索要“誠意金”,將招生變?yōu)闄?quán)錢交易。
作為為數(shù)不多能促進階層流動和實現(xiàn)階層跨越的手段,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過。
說得更夸張一點,教育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如今唯一一條逆天改命的路也要被學閥們用“合規(guī)”的手段斬斷,窮人家庭再無貴子最終從一句調(diào)侃成為了赤裸裸的現(xiàn)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